摘 要:
作业是日常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业负担的主要来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必须在合理控制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落实。为学生提供差异化作业是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根本要求。依据学生的学业负担表现可以把学生学习状态分为四个主要类型,深入分析各类型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能够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差异化作业、提高教学效率、降低学业负担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
作业; 差异化; 学业负担; 学习成效;
作者简介:方丹,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北京100080)
近年来,作业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从教育部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作业改革问题作出了指示。这就提示我们,作业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必须从数量、内容、作用等多方面综合发力进行改革。
一、从学生学业负担类型看差异化作业需求
2017年以来,我们对学业负担问题进行了持续调查研究。对学生校内客观时间投入、校外客观时间投入、校内主观负担感受、校外主观负担感受等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可以把学生分成“低投低负型、低投高负型、高投低负型、高投高负型”等四个类型。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投入、学习成绩四个维度看,各类型学生都呈现出明显特点。
低投低负型学生学习投入少,主观负担感受低,学习成绩也比较低。他们对学习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兴趣,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并不足够丰富和灵活。对于这类学生,减负的重点应该放在增效上。学校应该通过学习方法的交流等方式,拓展他们对学习方法的了解。还应该通过作业调整,增加他们的学习投入,夯实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加强作业反馈,帮助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低投高负型学生是整个学校中表现最不尽如人意的一个群体,他们学习投入少,学习压力却很大;学习方法单一,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低迷,学习成绩垫底。可以说,他们还徘徊在学习这件事的大门之外,对自己也没什么学习信心。要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可以先从降低作业难度、培养学习方法、重建学习自信入手。
高投高负型学生虽然自身也没有太多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外界原因,在学习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学习成绩。这种学习成绩的优势甚至可以从小学一直保持到初中早期。但是他们由于学习意志力差,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学习方面的发展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终究会在高中阶段败下阵来。对这一类型的学生需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增加知识梳理类作业,例如概念图、思维导图、错题分析、学习笔记展评等,加强作业反馈,丰富他们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管理能力。
高投低负型学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乐学不疲”型。他们会学、爱学,在学习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并不觉得焦虑和疲惫。虽然一开始成绩也许不那么突出,但是整体发展却越来越好,最终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大多是这类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学科实践型作业,引导他们关注和解决真实问题,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这四类学生在所有班级中都有分布。以我们2020年10月对23405名初中生的调查为例,总体上来说,低投低负型学生占32.4%,低投高负型学生占28.1%,高投高负型学生占16.7%,高投低负型学生占22.8%。具体到不同学校,四个类型的学生所占百分比均在10%-50%之间变化。也就是说,任何一位教师所教的学生都可以分成这四个类型,同一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也可能属于不同类型。学生对作业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需要的作业指导和反馈也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做到针对学生个体情况采取差异化的作业策略,在作业内容、作业数量、作业评价、作业反馈上采取差异化操作。
二、判定学生学业负担类型的方法
我们在统一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学方法可以判定每个学生的负担类型。当教师没有调研工具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时候,如何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呢?根据学生特征分析,建议教师着重观察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情况。
2017年,我们对8973名小学生、13818名初中生、6523名高中生进行了学业负担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方法与主观学业负担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学习方法越好的学生主观学业负担感受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这两个学段学生的学习方法情况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学生类型的依据之一。高中阶段,学习方法与学生的压力感受没有显著相关。但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均与学习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高中阶段,学习有方法而且态度端正的学生更愿意付出时间学习,高中教师仍然应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情况。对学生的观察,可以从一般学习方法、课堂学习方法、作业考试方法、预习复习方法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般学习方法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知识体系建构能力。比如,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解释定义、公式、定理和结论;是否能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能够应用标识、图表、概念图等方法整理教材、笔记、习题等学习资料,帮助自己整理知识框架等。学生的教材、笔记、习题、思维导图作业、口述作业、学科实践任务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载体。
课堂学习方法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理解教学内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是否精力集中,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否认真做笔记等判断学生课堂学习方法水平。
作业考试方法主要看学生是否会利用作业和考试学习。一般来说,会学习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把不会做的作业或考试的错题当作机会,主动利用机会查缺补漏。而不会学习的学生则把作业当成任务,以数量上完成为主要目标,在完成过程中不注重检查和校验,拿到批改结果后不重视对难题、错题的梳理,或者缺乏把题目与知识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联系起来的意识,不主动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本、作业订正情况、考卷整理状态等就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考试方法有一个基本判断。
预习和复习方法主要体现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预习是对学习的准备,复习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预习和复习的状态体现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学习主动性,是否明确学习目标,是否具备自学能力。提前了解学习内容,甚至主动了解教材以外的相关信息,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也能让课堂学习更有的放矢。课后复习是自我知识结构构建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经常复习的好习惯。学生是否认真预习和复习,教师从课堂教学效果或通过一些课堂教学活动就可以了解。
除以上观察方法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灵活的学习方法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方法的机会。既可以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创造途径,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促进全班学生学习方法水平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方法情况作出判断时,应该避免学习成绩表现的干扰。有证据表明,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并不一定学习方法优秀。上述2020年对初中生的调查中,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均分成优良中差四个水平,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47%学习方法优秀,50%学习方法良好,3%学习方法水平中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有12%学习方法优秀,62%学习方法良好,24%学习方法中等,2%学习方法差。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均表现优秀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13%。由此可见,学习成绩与学习方法的表现并不完全重合。同时这组数据也提示我们,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在学习方法上提升,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养成训练应该成为每位教师日常教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学生承受的期待压力。
研究结果显示,承受期待压力大的学生有更大概率属于高负型学生。学生感知到的教师和家长对学业表现的期待会转化成期待压力。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期待压力与学生的校内外主观学业负担均呈显著正相关。在高中阶段,期待压力与学生的校外主观学业负担呈显著正相关。当学生过度重视家长或教师对考试成绩等学业表现的反应时,学业负担感受就会增加。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情况、学习投入情况和学业成绩表现,教师就可以对其所属类型作出判断。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师生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家长期待的感知情况。关于教师期待,教师通过反思师生交流和日常行为就可以作出初步判断。
第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反应。
当学生承受过重学习压力并产生了外显压力反应的时候,一定属于高负型学生。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学业压力感受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睡眠状况和情绪状况对学生的压力反应作出基本判断。
学生的睡眠状况包括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和记忆力降低,甚至影响身高发育,还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利于高效学习。教育部曾强调学校应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每天的课程与活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9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8小时。2017年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研数据证实,睡眠时间在9 小时以上的小学生、8-9 小时的初中生、7-8 小时的高中生主观学业负担最轻。睡眠质量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既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睡眠质量尤为重要。研究数据表明,睡眠质量越好,学生的主观学业负担越轻,睡眠质量越差,学生的主观学业负担越重。影响学生睡眠状况的原因包括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课外学习任务安排、学生时间管理习惯等。
学校应该建立作业统筹机制,控制学生作业时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设立差异化作业,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指导。例如,有些教师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放性提交和互评作业,形成相互督促的学习氛围;有些教师为学生提供番茄时钟等时间管理工具,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有些教师通过网络会议平台开设网络自习室陪伴学生完成作业,满足学生对学习场景的依赖需求。
学生的情绪状况观察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部分。积极情绪是指能够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和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积极情绪作为培养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越强,学生的主观学业负担越轻。抑郁情绪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生理健康、社会交往及学业成就。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其主观学业负担和客观学业负担均较重。对学生情绪状况的测量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心理教师通过专业工具进行。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心理监测制度,加强学科教师与心理教师的沟通反馈,为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作业等环节更全面地满足学生需求提供支撑。
三、转变教师观念,落实差异化作业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取得好成绩,又担心学生投入精力不够,所以就出现了各学科教师争相抢占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总作业量大,做作业时间长,反思和自我阅读时间不足,睡眠时间和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如果所有教师都按照高投低负型学生水平布置作业,那么至少会有50%左右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感到困难。如果按照低投高负型学生需求布置作业,其他类型学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需求,扎实落实学生差异化作业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作业应有作用,降低学生负担感受,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首先,学生的学习成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以上分析所示,学生的学习方法、身体状况、情绪管理能力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负担感受产生影响。另有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学习负担感受也会起调节作用。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具有可持续性,教师应该竭力避免学生进入高负担队列。
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路径成长。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和支持会对学生的发展起正向支持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抗家庭的不利影响。虽然学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如果教师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自信、学习兴趣等个人核心品质发展的支持,学生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作业设计时,必须把学生核心学习品质养成作为重要关注点和反馈点。
再次,为了适应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考试评价策略已经作出相应调整。分析各地中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近年来考查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类试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类题目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度理解后进行创造性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这考查的是学生的高阶能力。只有学习兴趣饱满、广泛阅读、深度思考的学生才能在这样的考查中脱颖而出。日常作业类型和内容必须作出同步调整,才能为学生赢得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统一的作业无法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也容易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创新能力发展。利用日常作业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根据学生发展水平扬长补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收集学生发展信息,全面认识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布置差异化作业,已经成为新时代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