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教育综述
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
发布时间:2021/5/25 15:02:35   点击:   来源:2021年01期《人民教育》   录入者:陈慧灵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RMJY202101018_02200.jpg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简称“华东师大二附中”)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对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以“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为办学目标,深入探索早期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并完善创新教育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普通高中学段育人模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努力将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要求转化为学校生动具体的办学实践,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育才。

  理想信念教育:扣好创新的第一粒扣子

  作为集聚了资优生群体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华东师大二附中是较早意识到要努力解决好“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的学校之一。我们认为,资优生群体的发展,将最有可能影响乃至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必须坚持“立德创新,为国育才”理念,让理想信念和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扣好学生创新的第一粒扣子,我们开展了以下探索实验。

  第一,开展德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关系研究,深化对“立德”与“创新”关系的认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以“德育引领创新”这一市级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开展德育与创新关系的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形成了“德育引领创新”的三个判断:一是“德育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方向”,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除了要发挥他本人的天赋的才能,还应当努力发展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二是“德育塑造创新人格”,德育在创新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价值导向、德行塑造、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作用;三是“德育营建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环境”,宽松、平等、自由、开放和进取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第二,从“晨晖社”到“晨晖学院”,让理想信念成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石。坚定理想信念要靠科学理论奠基。从2006年教师胡立敏率先倡导建立晨晖党章学习社团,到2018年晨晖学院的建立,华东师大二附中举团队之力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切实而深刻地体会到“晨晖”社团的鲜明特征:一是“晨晖”坚持价值引领的“颜色”。“一辈子怎么做人”一直是“晨晖”坚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学习和实践,很多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立志成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十几年来,晨晖党章学习社团培养学员380人,发展学生党员120人,2015年以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人。经过十数年磨砺锻炼,一大批“晨晖”学子在国内外人文、科技领域崭露头角。二是“晨晖”坚持社会实践课题的“方向”。追求真理的志向、求真务实的态度、端正严谨的学风以及诚实纯净的品质,只能在社会实践的磨砺中才能生根。课题从高中学生视角,直面现实,关注未来,不回避热点焦点问题,敢于表达青年的看法,有的甚至填补了社会科学课题的某些空白。三是“晨晖”坚持自主教育、自我磨砺的“原则”。“自主教育,自我磨砺”是“晨晖”保持青春活力的生命线。四是

  “晨晖”坚持凝聚教师团队的“合力”。“晨晖”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党委领导,团委协调,教师指导。党员教师行为示范所形成的团队合力,为学生心灵的发育提供了极其丰厚的营养。校园内外,无论是特级教师、高级教师、首席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把“晨晖”当作自家孩子,热心呵护,精心培育,无私奉献,为“晨晖”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温暖有力的支撑。

  第三,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劳动实践中涵育家国情怀。“百分百的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在探索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已坚持实施十多年的育人举措。全体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自主选择利用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行结合中形成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人的才能越突出,对未来社会的贡献愈大,对人的道德要求就越高。学校教育应当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自我奉献的价值,比如在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纪念馆、鲁迅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的志愿讲解等,有部分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志愿服务时间达到500多学时,这些服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N个百分百育人模式:好奇心苏醒与创新爝火的点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好奇心是探究之源、创新之母,国家课程方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上海的课程改革也专门设置了研究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意图通过课程手段激发广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多年来,唯分数论等应试教育的沉疴痼疾依然无法根除,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学生的好奇心仍有渐趋被应试刷题所压抑之势。如何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破解早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难题?我们用20多年时间,探索激活资优生群体好奇心、探究欲的方法,形成了从“六个百分百”到“N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

  第一,注重早期介入与兴趣激发,让人人都有在创新中出彩的机会。由个体的知识储备、实验技能及问题意识所决定,学生的创新潜质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因此,重要的是要在高中阶段,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埋下创新的“种子”,引发学生好奇心之苏醒,点燃学生内心创新之爝火,激活学生创新潜能和创新的持久动力。学校建立了贯穿高中阶段全过程的创新教育机制,尤其注重新生入学之初的博雅教育。注重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高校衔接,从人类文明及文化传承、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现代社会及其发展问题、人文自然与方法、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等多角度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一是开设“科学家一课”,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校友等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注重高位引领。二是由国际顶尖科创公司科学家介绍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分享科创经历。三是将科创教育融入国家高科技创新园区的创新环境,使学生充分体验国家科技发展的创新氛围。四是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新生的科创教育,探索将创新教育融入每一门学科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路径方法,使学生在思维碰撞、头脑风暴中形成的问题意识得到及时鼓励指导。并集中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科技节”,营造进一步引发问题和兴趣的优良环境,将“兴趣问题”深化为具有探究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分享创意、创新、创造的乐趣。

  第二,从“六个百分百”到“N个百分百”育人模式,将创新人才教育贯穿高中阶段学习全过程。“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在长达20多年的育人实践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系统。“六个百分百”立足解决早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哪里着手”“如何培养”问题,坚持“发现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打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育人环节,形成了“百分百的学生做100学时志愿者”“百分百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综合选修课程”“百分百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个实验”和“百分百的学生学会游泳”育人载体和育人方式,并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新时代“跨文本阅读”等育人方式改革内容,形成了“N个百分百”育人模式。育人模式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善思爱问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丰富研究经历和研究经验,发现和发展潜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创新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典型的学段特征,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规律。在经历义务教育阶段的激烈竞争之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进入一个“蛰伏”期,甚至在情况严重时,有个别学生虽然学科学习成绩十分突出,但好奇心和求知欲几近

  消失。高中创新人才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蛰伏”到“苏醒”,并充分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潜能,进而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志趣、创新人格。对应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率先设置了“科技创新教研组”,从高校引入化学、工程、机器人、生物等专业具有创新教育情怀的博士硕士,全程跟踪专职辅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指导,对于促进学生在高中阶段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体制机制基础。

  从实验班到卓越学院: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规范路径

  华东师大二附中是经教育部批准有高中理科实验班办学资格的全国四所中学之一,积累了丰富的高中理科实验班办学经验。而随着国家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与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相衔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早期创新人才培养,如何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成为学校创新发展需要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创建于2013年的“卓越学院”,就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基础上的一次关于人才培养的再思考和再探索,是华东师大二附中推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第一,卓越学院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创新发展、成功成才机会。卓越学院是在“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基础上,融合学校理科实验班、科技创新实验班、人文实验班等办学经验后推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是卓越教育从实验班外延到全校的一个重要步骤。卓越学院遵循两个核心理念:一是自我超越理念,“卓然独立,越而胜己”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训,即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清晰自我,主动发展,成长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追梦者”,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贡献青春和才智;二是优势融合理念,将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人文底蕴、理科特长、科技创新、优良的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进行充分的融合,形成合力,突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瓶颈。全体学生在经历创新的“觉醒阶段”“问题研究阶段”后,都可以自愿申请进入卓越学院,接受“学分制”+“导师制”的动态管理,开展进一步的科学化、规范化研究。

  第二,卓越学院根据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对学生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开展个性化培养。卓越学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创设个性化教育环境,注重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对于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学校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创新培养模式,努力使学生成长为“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创新潜质明显”的人才。这些年学校育人成果显著,获评首批“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化系统化培养,必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厘清创新教育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定位,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探索立德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一流高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