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滋味
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青春的特征乃是动不动就要背叛自己,即使身旁没有诱惑的力量。
我们心中的激情不定在某个时候就会冲出来,与现有的规范行成冲突。12月24日,高一年级部分同学无视学校规定,擅自旷课去常外参加圣诞联欢,此前高二、高三个别同学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而受到处罚。这些事情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插曲,使我们青春的滋味更加丰富,当然这个滋味有点苦涩。在情感与理性、个性与规范的冲突中,我们回顾,我们反思,它们将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留下怎样的印迹?这类事件在广大同学中引发了关于学校管理与学生自由关系的大讨论,下面将观点选录如下。(编者)
真正的理性
高一(13)班 狄 琛
到底是理性自律还是感情用事?恐怕只需略一思量,就能得出结论——理性自律。但当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时候,却有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将理智置于脑后,全然不顾这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我认为,这是因为感情是人类真实内心的映射,对于情感,人们是难以抗拒的。
因此,凭心而论,我们既不能全盘肯定理性自律,也不能全盘否定感情用事。12月24日常外毕业的同学们,违反学校规定去常外参加圣诞联欢,此举的确对自己、他人,甚至在整个学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如果和他们站在相同的立场上,我想,他们并没有真的做错什么。这真的是感情用事吗?那么什么是感情用事?珍惜一份贵重的感情,就叫做感情用事?他们只是盼望回校和原来的老师促膝谈心而已,他们冒着被处分只是想再看看那些曾经的美好校园而已。这点小小的渴求,只是出于一份感恩,要说理性,这才是真正的理性,谈何感情用事?
不越界
高一15班 芮艳月
高中时代的我们有着一股原始的冲动劲,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它是好是坏,我想如果把握的好,它将是我们冲向终点的助跑器;而如果它负面地在感情上爆发出来,就有可能造成行为上的错误,就是唯感性的体现。
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冲动”,但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超过校规这条界线。事先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提出来,但不要憋着,最后却像火山喷发一样,不理智,从而犯错误。当然哪个人没犯过错,或大或小,贵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可在改正错误时,无不遗憾当初的行为。那么当时为何不理性处事呢?我们应该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改正自己。
有时候我们应该多一份理解,换位思考,而不是无视规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知道喜欢做的事情何其多呢!毕竟没有大家的遵守,便没有真正的规则之美啊!最近,高一的一部分同学,高二、高三的个别同学违反校规的行为,无不为我们敲响警钟。学校管理严格的,却有着人性化的一面,学校为我们考虑,我们也应该理性的去遵守校规吧。
外国的名校,甚至国外发达国家的氛围是强调“原则性”,强调“行为”和“结果”的“对应性”,即他们绝对不允许“有功之人免受处罚”的情形。这折射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因为我们有一句名言叫“戴罪立功”,还有一句名言叫“功过相抵”。这就把“行为”和“结果”混合在一起来做出评价了。或者通俗地讲:“西方的文化更适合‘做事’,东方的文化更适合‘做人’。我们不仅要‘做事’,也要‘做人’。我们应该综合两种文化的优势。
我认为,当我们面对理性与感性的抉择时,应当坚持理性精神遵守校纪校规。
学校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而校纪校规便是这个社会中的法律体系,当我们离开校园真正步入大社会时,我们会遇到更多这方面的问题,那时应该选择的无疑是遵守法律。任何合理的校纪校规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人性化管理”和“严格管理”并不矛盾,但实施起来很有难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给学生敲响警钟,知道违反后果的严重性,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校纪校规,让学生充分认可,不以自己的“青春冲动”为借口,被罚也服气。(高二12班何娇)
我们挥洒的是“青春”不是“张扬”。
我们追求的“杰出”,也不是所谓的“特殊”。
自律,本质上应是一种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生命独特规则,其约束者是自己,负责人是自己,实施对象亦是自己。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让自己的生命处在“自律“的氛围中,做到”无愧于心“即为最好。
(高一9班李汀)
宣扬理性精神,遵守法律法规、班规、校规,这本应当成为省中学子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而如今,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的情形之下,我们必然选择理性。
作为优秀学生的代表,我们省中学子不仅仅要遵守国家法规,更要遵守校规、班规,对于违反纪律更要制止。学校的规定是学生必须遵守的,无论你感到校规或许束缚了某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但是只要它被大多数人认同了,你就必须遵守。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故意曲解规定或违反规定,而是要我们通过正当的途径来完善规定并遵守新的规定,这才是理性精神。
让我们在理性中飞翔吧!
(高一5 刘逸凯)
就此次事件,我们采访了丁伟明校长。丁校长的亲切、和谒让我们少了许多拘束。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丁校长耐心而真诚的一一回答,这让我们看到了校长宽广的胸襟、坦荡的气魄以及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我们将采访丁校长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学校对此事的态度。希望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丁伟明校长:
事发当天中午有几个同学来找过我,但是因为那天有事,只看到了一名男生。我们作了一个交流,他当时的情绪有些激动,但总的来说,我们的交流还是很愉快的。我跟他说,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一切都按照正常的操作来,该干嘛就干嘛,你原本应该上晚自习,那么就照常上晚自习。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说这里也需要去,那里也需要去,那一切就不好办了。所以,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单位,都有它的操作体系和价值追求,而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则。
对于为什么不让大家去常外参加活动,常外的考虑是担心去的人太多,因为小学生要去,我校有学长要去讲话,还有许多家长,常外校门口那条路正在修,很不方便。当然学校当天中午播出的那则通知过于简单,未能说清楚原因,又未能及时沟通,因此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和反感。
有的同学未请假或未经批准就擅自离校,这种行为肯定是错误的。国外名校及国内一些著名的高中都有严格的校规,对违反校规的学生都有严格的处罚。我们的学生在慢慢成长,也还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培养的就是应该如何以正确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你们认为个性与原有的校规也许不会与产生摩擦,而是像此次学校给出的临时性的规定部分同学心中认为是不合理的。其实这也不能算是临时性的规定,申请了上晚自习的学生应该上晚自习,就是一个固有的规定,也是最基本的规定。只是这次遇到了种种情况才使它变得复杂起来。而当我们面临这些让自己难以理解、难以自拔的事情时,先把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这样会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那么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就更需要理性的思维。所以,我们需要探讨的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态度、一个是方法。感性和理性,这两个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省中的理念是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摒弃了感性,感情是十分美好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将感性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控事件。
小编:丁校长十分赞成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其实,这次“回常外事件”引起的学生和学校方面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些误会的。所以,校长也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话,能够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大家把一些想法拿出来交流讨论一下,也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
名校视窗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
伊顿公学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素以管理严格著称,学生成绩大都十分优异,也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伊顿的规矩使它显得处处与众不同。不论你是权贵之后,还是富贾世家,进了伊顿都得遵守校规,所有学生一律平等,谁想颐指气使,就等于自讨没趣。
严格的着装是伊顿的校规。伊顿公学的校服犹如宫廷朝服,等级分明,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拥有不同服装。伊顿公学的校服类似绅士的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圆领扣、领带、黑色的马甲、长裤和皮鞋。在黑色燕尾服中,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
英国的私立学校管理特别严格,校规一大堆。和中国父母直接把零花钱给孩子不同,在这里,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每个星期都要从学校领零花钱,而且必须先登记。因为学校的“零花钱制度”是父母把钱打在舍监的账户中,如果学生用钱,必须通过舍监才能拿到。学校规定,每周三学生都要把自己计划的消费金额填表上报,最多只能填10英镑,到周五才能领到钱。如果错过了填表日子,那就只好等到下星期登记了。学校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他们希望学生不要在宿舍里放现金,一来避免被偷,二来也阻止学生乱花钱。
除此之外,学校对学生携带手机的管理方法也很特别——允许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是每天晚上8点前必须把手机交给老师保管,到隔天早上集合时才能领回。校方称这么做是希望学生好好休息。
英国私立学校对餐桌礼仪的要求严格到只要有人在餐桌上玩食物,说话不礼貌,或者有任何调皮的行为,宿舍级长都可以把他叫到旁边的“小孩专用桌”上去坐,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丢脸的,因为只要进出餐厅的人都能看到你受罚了。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迁就造成的,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因此,学生们在食堂拿完食物后,会有一个老师检查盘子里的东西营养是否均衡。如果他摇头,你就必须回去拿他要你拿的食物。
小编的话:
原来一直认为国外的学习生活是无比自由、不受束缚的,但国外仍能培养出一位位优秀而杰出的人才,所以很向往。但看到以上的文字后,发现其实国外的很多制度对我们而言会感到有些荒诞、难以理解,但对于“纪律”二字是十分看重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看到了外国学校的光鲜亮丽的一部分,很受关注到背后的“严酷”,当我们有时对中国教育制度感到不满时,或许应该想想那些外国孩子的艰辛。这些如果称之为“游戏规则”,即使琐碎,也要遵守,不然何能通关,赢得最终的胜利?
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的校规不仅“琐碎”,而且条款很多。据介绍,北京四中的校规从1987年前后开始完善,最早由学校领导起草确定。后来,校规条款则根据社会的发展等不断地对其进行修补完善和细化,被校友称为“173条”。
对于学校校规包括水瓶放置等如此细化的规定,现在是北京四中高二学生的杨大恒说尽管刚开始感到不适应,但后来慢慢地理解了,“因为订得细,才能约束自己。让北京四中引以为荣的是,因为有了如此细化的校规,才使得30多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只需要2个老师就能保证非常安静的学习氛围。”
“在四中呆久了,却又不觉得这173条有那么严格,相反倒有一种亲切感融于其中。”杨洋说,在严格的纪律面前,让我们体会别样的自由与和谐。校规尽管苛刻,却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培养我们的良好习惯和集体荣誉感。四中的校规,实际上有许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遵守四中校规就是在学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编者:青春的激情如同江水,需要不断流淌、澎湃,方能跃过高山,跨过平原,奔腾到大海。但是,不管怎样,它都需要在江岸的束缚下前行。“青年时代太放纵就会失去心灵的滋润,太节制就会变成死脑筋。”让我们在青春的世界里,沙让粒变成珍珠,石头化做黄金;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大胆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进,展示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青春的魅力!
《发表在省常中教育报2010年第1期 总第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