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教育》2015年第18期
作者:吴非(原名王栋生,特级教师、著名杂文作家)
课堂究竟能解决多少问题?之所以思考这个问题,是近年教师和学生都在喊累,究其原因,师生两方都提到“课太多了”。因为应试教学的干扰和社会纵容,很多学校办学思路错误,违背规律,不执行课时规定,认为加班加点是提高升学率的唯一法宝,既拼时间也拼体力,把学生“圈”在课堂,围绕应试搞训练,老师反复讲解,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一些学校个别科目总课时是教育部规定的两倍以上。到了高三,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时超量,以至于学校的课表“拿不到台面上,不敢见人”。而事与愿违,上了那么多课,不仅把师生搞得疲劳不堪,效果也差。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了“课外”(或曰“课余”)。
课堂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课堂,只是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没有了“课外”,“学习”就不完整。
学生学习需要更大的天地,过多上课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发展。课程课时设置依据正常认知特点,有内在规律,“浓缩”或“稀释”都不利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简单重复和无休止的训练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误识,并扫灭学习兴趣。
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有许多因素,不大可能全部来自课堂。学生在课堂接受的教学和交流,给他以启示,他在课外进一步学习与思考,逐渐形成能力。正常状态下,学生每个星期上五天课,每天6至8节,仍少于他的“课外”时间。在需要保证的睡眠时间之外,他有时间接触一些事物,并有余力关注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他需要利用这些空余时间思考,包括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也有可能“回放”。
课堂并非万能,靠多上课不可能解决问题。如果课堂真有那样神奇,能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而且留给课外的只是轻松和快乐,那不妨多上课,然而情况不是这样。
很多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这是对的。但是,过于迷信课堂作用,可能事与愿违。一是教师个人业务修养可能难以达到那样的境界,二是违背认知规律,不了解“学”和“习”的关系。教师误以为“课堂循序渐进”是正途,忽略了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也就有可能忽略学生的学习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同理,学生学力差异,也多在“课外”形成。如习惯养成,不完全靠课堂。学生学习个性,特别是他的一些习惯,形成因素多来自思考和行为方式,大量的课外时间有助于习惯形成。一般而言,课堂教学考虑的是“共同基础”,发展学习个性,则在于学生个人学习天地 ;他能把这块地拓展到多大,要看他有无趣味、有无想象力、有多大的余力以及有多大的活动空间。
学生有没有支配时间的能力?如果学校不占用双休日,他会如何安排?如果有一整天时间,他会怎样计划?如果有3个小时,他会做什么事?如果只有40分钟空余,他会不会想到可以利用来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如此等等。总之,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家长)指导的状态下,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作为学生,他合格了。
必须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外”的重要,学生的“课外”有可能决定了文化品质和生活格调。我越来越关注这方面的差异。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有可能影响他在未来的生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