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教育》2013年第2期
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培养,是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自从儿童走出幼儿园,他们要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遗憾的是,很多本来富有活力、充满创造性的孩子,在接受了系统的中小学教育之后,却变得循规蹈矩、死气沉沉。事实上,在国际性的青少年数学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的往往是中国的学生,但是,在创造力上,中国的学生却逊色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奖之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钱学森之问”近年来备受关注,它的实质是质问“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事实上,我国学生创造力的下降或缺失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这个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动力的时代,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对我们的文化和中小学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中国的学生为何缺乏创造力?
中国的学生天生缺乏创造力吗?如果不是,其创造力缺乏的原因何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东亚地区学生的智商是偏高的。换言之,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他们具有某种群体性的智力优势。既然如此,他们理应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创造力可以看作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观念性产品)的高级的智力品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智力就像矿藏,再丰富的矿藏开发不出来或者开发不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同理,再高的智力如果不能运用于创造新产品、提出新观念的活动中,也是毫无用处的。中国学生的问题就在于此。综合各种观点和事实,可以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的学生缺少创造力,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影响下的学校教育的失当有关。
首先,中国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强调“统一”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重视集体而非个体,重视整齐划一而轻视特立独行。当然,这种文化价值观也反映在中小学教育环境中。很多中小学校为学生制定了整齐划一的行为规范,包括饮食起居、学习交友、为人处世的繁琐的规范或守则,学校俨然成为塑造学生行为的“模子”,学生俨然成为用同一个“模子”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在学校的考核或考试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每次考试一般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往往按照这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给学生打分。如果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师制定的标准,即使回答得再有创造性也是枉然,也难以逃脱低分的“命运”。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教师出了一道考试题,即“春天是一年中——的季节”,一个学生回答“春天是一年中小草苏醒过来的季节”,结果,老师给他零分,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为“春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显然,过于严格的标准,像古代的“八股文”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当然,适当的规范或守则,如按时上学、班集体和课堂教学的有关规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对于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维持良好的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是必要的。但是,过于繁琐或整齐划一的规范则是不必要的。规范越多、越细、越繁琐,学生的思维活动越容易被框住,他们的创造力越是难以发挥或展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人格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求异。也就是说,对一个问题或现象,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给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问题解决办法或分析。另一方面,这种变通而独特的思维活动通常需要创造性人格的支持和驱动。换言之,学生必须敢于怀疑既有的标准,敢于打破统一的格式或套路,否则,他的思维很难变通,也很难做到与众不同。
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某种统一的社会规范或价值体系松动的时候,人们的创造性就会迸发出来。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就是一个例证。因此,清除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框架或标准。对于解放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中国文化过于重视人际关系的平衡,而相对轻视个人的独立人格。人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某个人际关系框架中,以自己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界定自己的价值,以至于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关系社会”,在国外,“关系”甚至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
正因如此,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他们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也非常在意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因此,他们为了获得别人好的评价而努力,也为了维持与他人的关系而努力。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放弃了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而以群体或众人的标准判断是非,判断自己的行为。
中国人注重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换言之,一个人如果胆敢无视群体的标准而冒尖,他就会遭到群体的排斥或打击。数千年来,这种文化观念已经渗入人们的骨髓,成为人们的生存策略的一部分。人们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人际关系中,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威胁,而用于工作和创造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地减少。正是在人际关系的平衡中,很多人失去了“独立的自我”。
这种文化氛围也渗透到教育环境中。在“人际关系标准”的制约下,学生要十分“听话”,放弃自己的标准,以讨好老师和家长。在此过程中,学生丧失了发展自身独立性的机会,而变成一个从众的人。而且,由于过于看重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评价,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焦虑和压力感,唯恐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老师和家长的标准。
过于注重外在的评价。而放弃内在的标准,恰恰是创造力的大敌。美国心理学家阿曼贝尔发现。为了获得良好的外部评价或奖赏而努力工作的人很难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而那些由内部动机或个人兴趣推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发挥高度的创造性。这就是著名的“内部动机假说”。虽然这种观点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检验,但是,它却提示我们,过于注重人际关系或他人的看法可能对创造力产生消极的影响。
再次,国人异乎寻常地重视学业,而对学业之外的才能或兴趣置之不理。中国历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由于“读书”和考试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抱有极高的期望。这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心理。心理学家们发现,即使在美国的亚裔青少年中,父母也往往更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青少年由于难以达到父母的高期望,自信心普遍较低。近年来,国内学生的作业负担“居高不下”,为学生“减负”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现象也跟过于看重结果的教育观念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了学校普遍重视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还存在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智能等多种智能形式。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一种智能上占优势,也可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潜能。因此,学校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高考”指挥棒下,仍然把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作为培养的重点。而其他类型的智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中国的文化传统更看重外在的行为和表现,而相对忽视内在的精神和实质。这并非危言耸听。在我国传统中,人们更重视“礼仪”,重视可见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虽然我们也强调“诚”和“真”的价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看重外在的、可以获得别人的较高评价的东西。由于这种文化传统,我们往往过于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所谓的“成者王,败者寇”,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生动反映。
这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也有十分明显的反映。在时下的很多学校中,教师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学习过程,换言之,他们看重的是学习的结果,而不管学生是否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这种教育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学生厌学,甚至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造性从何而来?!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上述特征曾经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它们却在客观上营造了消极的文化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人们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自信、独立等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发展,从而成为导致中国学生创造力相对较弱的文化因素。
二、从美国文化氛围看创造力的培养。
考察西方的现代文化氛围,可以为国内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某些有用的启示。去年夏天,我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其间,由于跨文化研究任务和女儿在美国上学,我对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氛围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目睹了学校文化对儿童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首先,在学校里,学生受到绝对的尊重。按照有关的教育法规,在学校里,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不会因为宗教信仰、肤色、能力的差异而受到歧视。在美国的小学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儿童和谐相处的身影。
同时,这种尊重也是社会性的,客观上构成了一种尊重和保护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普遍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交通繁忙的街道和学校门口的街道,只要有中小学生经过,所有的车辆和行人就会自动停下,耐心地等待学生通过。在这种场合,通常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执勤,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在家庭中,父母对儿童的打骂和虐待也是被严格禁止的。此外,为了防止学生在放学途中遭到同学的欺负,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通常都会召开家长会,教给家长和儿童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欺负。因此,在美国,儿童享有充分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自由,而这正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心理特征。
其次,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国家,强调个性化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特性的发展,而贬抑整齐划一的教育和教学。在学校里,每个学生的特殊才能几乎都能被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也都能得到重视。条件较好的学校通常会根据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水平,为学生制订适合个人的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对于那些学习效率较高、进步较快、学有余力的“先进生”,教师通常会为他们布置难度大一点、水平高一点的作业或任务,而对于那些学习吃力的“后进生”,教师通常会布置容易一些的学习任务,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虽然学校也会要求学生穿校服,但关于校服的规定是比较宽泛的,如要求衣服不能有修饰和品牌标识、不能穿高跟鞋等。这些要求主要是出于保护学生自尊和身心健康的考虑,以避免不必要的攀比,增强他们作为学生的身份意识。在这些要求下,学生着装仍然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因此,走进美国的校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着装简单而又各不相同。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式以鼓励为主。他们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对问题给出独特的回答,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在评价过程中。美国教师通常不会以所谓的“标准答案”衡量学生的表现。而是力求看到每个学生的潜力。教师希望看到的是求异而不是趋同。换言之,教师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不是从众心理。因此,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自由探索的乐趣,展现独立思考的潜能,自信也会不断地增强。一位华裔母亲叙述了她的儿子在美国一所小学的经历:老师经常为学生布置渚如“你是如何看世界和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发生、能不能避免”之类的作业任务,鼓励他们自己查找资料,给出回答。老师更看重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显然,这种作业旨在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文化看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把学习成绩看为至高无上,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尤其如此。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给学生留足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与中国相反,在学校里,美国的教师不会为学生布置沉重的家庭作业,压着他们去完成。学生的作业量是很少的,一周的作业通常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因此,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十分充裕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他们通常对学校抱有十分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都懂得相互尊重,因而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不必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生活简单而轻松。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学校会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的兴趣。除了以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还经常辅以实物和活动强化。在一些小学,经常在周末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可爱的玩具拿回家,还经常组织一些郊游(field trip)和参观活动(如参观消防博物馆和艺术馆)。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增强了兴趣。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习生活轻松而愉快,自信而充实。
另外,创造力在当代美国人的心目中拥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在美国中小学的评价体系中,创造力首当其冲。通常,班级教师(class teacher)会根据学生在学校完成各种任务的情况,从创造力、分析能力和理解力等多个方面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告知学生的家长。因此,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普遍的社会期望会通过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转化为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大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创造潜能的发展。
同样,美国文化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领导力(leadership)。在中国,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尽早上学,以确保孩子在学习成绩上领先;相反,美国的家长并不急于让孩子上学,而是希望孩子在足够成熟之后入学,以便于孩子领导力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容易发挥领导者的角色,发展特定的领导力和足够的自信,而这与创造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美国文化乃至整个欧美文化更崇尚博爱和个人自由,这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信念。只要行事为人内心无愧,就可以坦然无惧地去做事,人们无须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和平衡人际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根是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人际关系的权衡大大地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换言之,西方文化是“敬神”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敬人”的文化。其重心不同,对人们的创造力所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当然,文化的这种影响也反映在中小学教育环境中。
通常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就创造性思维而言,发散思维是其核心,而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是独特性(即思考问题与众不同)、变通性(即灵活应对,从不同角度想问题)、流畅性(即主意多、想法多)和精致性(即善于加工和完善)。就创造性的人格品质而言,好奇心(即喜欢探究未知的事物)、冒险性(即敢于探究结果未知的事物)、挑战性(即藐视困难、迎难而上)非常重要。显然,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或品质,有必要改革我们文化深层的某些“劣根性”,改善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环境,改变成人的某些教育观念和行为。
新加坡学者Ng Aik Kwang总结指出,创造性课堂通常能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威胁和惩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受内在动机(兴趣)而不是外在动机(为获得外在的奖赏或表扬而行动)的驱动,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自由的人,而不是受控制的人,认为自己是自主的学习者,而不是盲从者,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尤其需要创设这样一种课堂,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显然,要创设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刻的反思。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美国文化在很多方面似乎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更不意味着它比中国文化优越。中西文化都有其可取之处,应当相互借鉴。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充满人情味,具有慈悲情怀,而西方文化更强调公义,秩序和规则至上,有时显得僵硬、不够灵活,甚至办事效率低下。这对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近年来,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一样,美国的基础教育也在寻求变革。相对而言,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如中国学生(包括华裔学生)扎实,这与中国的中小学更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关。加强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是目前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因为基础知识的薄弱也制约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说,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美国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美教育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对此,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应融合东方教育模式的优点(重视逻辑思维、知识深度、集体主义等)与西方教育模式的优点(重创造力、知识面宽、适应性、独立性、实践能力等)。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来看,这种提法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