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教育综述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
发布时间:2012/1/6 8:38:3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 作者:燕学敏 
  • 来源:《人民教育》 2011年22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重价值需求的社会里,每个学生因自然基础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不同而存在差异。
  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性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护,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可能完全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强调:“个性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个性是教育的灵魂。个性如此重要,如此宝贵,却一直没能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孩子们被整齐划一的要求、统一化的教学、统一化的作业、统一化的考试弄得身心俱疲,怎么可能再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自由地、有鲜明个性地全面发展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厚重,基本技能比较扎实,奥赛中屡屡夺魁,但是在“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动手能力”等方面就技不如人了。难道说中国人自古就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吗?那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杨振宁、李政道、朱棣文等六位美籍华人的获奖又作何解释呢?鲁迅曾叹息,“我们没有天才!但是那诞生天才的土壤呢?它们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发达国家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在西方个性化思潮的影响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美国、日本和法国是这些国家的代表。
  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居世界首位。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也名列前茅,在1901年至2010年的716位诺贝尔获奖者中,美国有298人,占41.5%。这些成就的取得,除得益于美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外,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的基础教育。
  在美国,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是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去培养学生,而且机会均等。
  美国对人的个体差异的关注,反映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境的轻松、教材的跳跃性选择、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课程的弹性设置和选择上。在美国小学,课堂上比较讲究民主,学生比较自由,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平等、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形成健全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他们的课堂中桌椅都不固定,桌子不是一律面向黑板,师生活动都很自由,学生有的坐,有的站,有的走。老师的上课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给孩子上课。难怪旅美博士黄全愈在刚到美国时,很不适应乱七八糟的课堂。学生虽然坐无坐相,但是思维极其活跃,常有“如果人是猴子变的,为什么现在猴子还是猴子,人还是人”之类的问题。
  美国孩子的学习压力并不大,学习的内容没有国内深刻,但是开设的课程很多,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自选课程。比如有的高中开设了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微机修理、厨艺、电脑音乐制作、园艺、办报、摄像、照相、手工制作、器乐、合唱、球类运动等几十种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性特点自由选择,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因为开设的课程多,涉及的生活面广,而学生数量又不多,所以基本能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即使有些课程选修的学生很少,学校也会想方设法从校外聘请教师来教授,以满足少数学生学习需要。美国中学生一入学,就可以拿到一份课程表,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选修课几乎占全部课程的50%左右。很多主要课程,如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都有程度较深的所谓“荣誉课”(Honor),这些课程可以选读继续深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直接作为必修课。
  可以说,他们的课程设计完全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满足学生自身需求进行设计的,通过选课制、走班制、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实现了因材施教,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深、学精,发展个性的独特性,满足兴趣需求,真正发展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在历史上,法国是高度集权化的国家,教育的管理权收归政府,地方与学校没有权力规划课程的实施情况,全国上下完全奉行整齐划一的教育政策,推行一体化的学校课程,学生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但却没有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学生个性发展被压抑,差异品质被忽视,这种教育状况严重影响了法国的教育质量。上世纪80年代,受个性化思想的影响,法国的教育权力逐步下放,为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了客观条件。他们在中学课程中进行了大胆尝试,试图寻找一条在“共同基石”、“共同文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之路。例如,法国政府对高中的任务、目标的设定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教育理念,既要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同时,也增设了学习指导时间和选修课程,以帮助学困生的学习并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开拓视野、发展个性和特长。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文化受到重创,为了尽快恢复国力,日本国民政府把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强国之路,在教育领域实行了多次改革。特别是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日本实行了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第三次教育革命,这次改革的重点是确立维护个人尊严、尊重个性、强调自由、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原则,即贯彻“重视个性的原则”。本着这样的教育原则,日本的学校教育比较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如,日本改变原来的以学科知识建构的课程体系,加进了许多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允许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课程成为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个人课程。课堂教学中采取集体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共同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环境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化的指导,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和学习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宽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关注学生个性和差异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西方对学生个性与差异的关注,源于对人的个性的深刻认识。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家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的天赋、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如维多利诺创办的“快乐之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要根据个人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卢梭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等都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要论断。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的心理学把儿童中心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和自由。哲学家尼勒指出,知识的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知识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情感相联系,要求把课程的重点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反对任何把人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以人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杜威是典型的儿童中心的人文主义者,他竭力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在他的教育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动者,是活动者,是实践者,所以杜威倡导“在做中学”。
  “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教育思想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美国首当其冲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美国社会一向崇尚民主、自由,重视人的个性的培养和教育。在美国的教育中非常重视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比如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日本、法国也模仿美国的教育方式,但是在模仿的同时,又结合本国的特点加以改进,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教育心理学中的某些观点成为欧美国家的人们关注差异的重要理论依据。比如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的提出为人们的个性差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研究“最近发展区”的热潮,并将其进行推广,从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推演到班级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计戈Ⅱ是按照班级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安排的,在教学中还要照顾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采用小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整个活动的共同目标下,将任务分解,让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儿童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即差异任务。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风靡于欧美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表现不一样,教师眼中的学困生可能在某一方面是超常生。典型的代表如周杰伦,他很有音乐天赋,作词谱曲样样精通,但是从小学就学不好数学。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多姿多彩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观察、多了解,就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智能差异,并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地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推动、促进每个学生优势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差异教学中的许多理念、教学策略即源于此,如既关注共性又关注个性的理念、挑战性学习目标的设定,就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的。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息息相关。我国个性和差异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学生不同的禀赋、兴趣和经验,需要我们的教学面向个体,只有适合个别需要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观点,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早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学生的特点的深刻掌握和了解,他将学生分为三类:“狂者”(偏激)、“狷者”(拘谨)、“中行”(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同一个问题做出恰当的回答。如当冉求和仲由向他提出“闻斯行诸”的同一问题时,他便根据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做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回答和要求。对于性情懦弱、不果断的学生,要给予锻炼的机会,以增进他的果敢的品性;而对于性情过于骄傲、鲁莽的学生要适当地给予压制,以使他学会谦虚、谨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思想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之后庄子则强调教育者的非凡之处就在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去顺应受教育者的自由发展。宋代朱熹也非常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即是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总结与概括。
  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但是长期的封建制度下的集权、专制以及后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缺乏民主自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然而大一统的文化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还是根深蒂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倡教育社会本位,为社会需要服务。上世纪80年代,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为了克服班集体教学弊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普通教育中普遍推进分层教学。90年代初,特殊教育界推进分类教学,这无疑比大一统教学推进了一步,但是分层分类教学也存在弊端。一是“标签”效应,特别是校际、班际的分类与分层,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层,分而教之。这种教学形式具有明显的“标签”效应,不利于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使优秀学生骄傲自负。二是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如学习方式差异、情感态度差异等,很难分层分类,被动的分层分类也不利于他们主动发展和潜能开发。三是西方的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方式,由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原因,不能在我国大班额的情况下广泛开展。
  近年来,我国对学生个性与差异的研究比较多,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照顾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但是从总体来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关注个性,照顾差异,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应当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获得经验和启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唐宋八大家风骚独领、清末民初文人志士的出现,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宽松的文化环境和民主的社会氛围培育出来的。
  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承认并理解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创造一个谅解和宽松的气氛,鼓励学生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⑤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课堂的做法,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尽量不给学生施加压力。不要强求学生坐姿要端正,腰杆要挺直,小手要放在教师指定的部位。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创造宽松氛围的意识,什么都管,最终只会管死学生的思维。
  其次,应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庸之道”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我们的教育,要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个性与共性之间找到一个制衡点。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要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努力实现多样化、个性化、有特色,让我们的教育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差异、利用差异,有针对性地发展差异,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的适合自己的教育计划和平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以自由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识,把主角地位还给学生。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依据能力进行同质分组,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多元智能、学习方式让学生异质分组学习。
  第三,应当制订教师照顾差异的专业标准。
  关注学生个性、照顾学生差异,关键在教师。加强教师照顾差异的专业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就将这一能力纳入教师基本能力范畴。美国本科水平的师资培养方案中,教师专业发展1课程序列的核心主体是“课堂管理、学生差异和教学技术”。在犹他州的教师专业标准中,把教师能够进行差异化教学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在学科专业标准中,也把照顾学生的差异作为考核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英国培养师资的BED课程,将“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和“多元文化的学校和社会”课程列为“专业研究”之内,在普通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教师知道“宗教、种族、文化和语言等诸多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考虑到“非英语的学习者、有特殊教育需要学习者或是残疾的学习者”,在教学中“实际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促进平等和包容”。法国国民教育部关于小学教师职业能力的表述中强调:
  “课堂行动和了解学生间差异的能力”是四项职业能力之一,并在初等师资培训第一学年内容中就包括“教学差异化”的内容。由于各国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不一样,学生的差异也不完全相同,我们应当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基金课题“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E-FA09038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