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睦农
-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年11期
学生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是个体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心理对他们的一生影响重大。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基本是强调德行的,我们依赖强势的言语灌输,期望将一种高尚的价值观和理念传递到学生的心目中,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有效分析,而导致德育教育分层不明显或者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因此,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当前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而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以下一些联系。
1 有共同的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 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3 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二、当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日常德育的方式方法陈旧落后。由于传统德育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道德教育思想陈旧,理念落后,长期陷入“知性德育”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在日常德育中表现为:长期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缺乏启发;长期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课堂为主,忽视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结果使得道德教育日趋僵化,缺乏创新。
2 期望值过高,内容泛化。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的教职工,对学校德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德育去完全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所有问题。期望通过德育使学生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明确的法纪意识、健康的身心、强烈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这就使得道德教育的内容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不断泛化,使得德育承载了许多不应有的压力,严重阻碍了它自身应有的作用的发挥
3 人格教育有待重视。在学生日常行为中,常常有下列不良表现:第一,冷漠无礼,对班集体漠不关心,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缺乏热情。第二,平淡庸俗,容易满足,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第三,浮躁冲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不合,即互相谩骂,甚至大打出手。第四,不求上进,认知需求缺乏,没有独立创新精神,人云亦云。以上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在德育中不重视人格教育所造成的。它以“反面教材”向我们警示了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 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加强。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制度保障,在人员、经费、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刚性的制度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目前还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学校办学条件,因而随意性、主观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5 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尚待完善。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的比较多的是“心理健康课教学——心理咨询——教育活动”三结合的模式,运行的是以“预防”、“适应”为主的工作体系。既没有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关注和跟踪观察,又没有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消除心理危机。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发展自我。
三、处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 心理问题德育化。它是指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之传统教育定势的影响,容易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笼统地当成德育问题来看待。例如,把学生个人动机、兴趣等心理问题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甚至将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导致学生产生对德育的心理逆反或仇视。
2 德育问题心理化。误以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手段取代传统的德育模式。甚至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这种想法就导致某些教师犹如惊弓之鸟,开口心理问题,闭口心理障碍,学生一犯错误或一出问题,就往心理咨询室送,使学生的品德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 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在一些学校,尽管成立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并进行了所谓的队伍整合,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阻碍或教育观念的冲突,导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各行其是,一方面是德育工作者的空洞说教、形式主义、短期功利行为盛行,劳而无功;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疲于奔命、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心有余而力不足,形成彼此孤立、互不往来的局面。在特定时期内,有时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各自的教育成效。
四、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 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所需要的,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和重要途径。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在各种利益冲突中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其内在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养成自我意识、集体意识和角色意识。其次,要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热爱学校、保护公共财产、遵守校规校纪的责任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使责任心的培养取得实效。最后,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2 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完善人格品质的活动。自我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能动性活动,它在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意义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增强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具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积极的主体参与意识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一代新人。但是,这一选择只有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时,才能成为未来的现实。首先,加强与完善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形象、行为、思想、个性及社会角色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知觉、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人能认识自我,意味着可以摆脱以往活动的盲目性和被动状态,成为自己的主人。这种认识愈充分,人的主体能动性就愈能得到发挥。要使人积极而正确地发挥自我意识,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启发和指导,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其次,创新教育管理方法。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往往强调道德对人的影响,甚至以道理压人,以制度压人。教育者利用自身权力对学生个体进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者是完全被动与理应服从的承受者。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不信任状态,很难达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创新学校教育管理方法。最后,加强自我建构与自我激励,坚持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主体在需要驱使下,经过理性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后应该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同时,自我教育主体还应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鞭策自己,确保自我教育坚持不懈地得到实施从而实现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