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英语教材的认识前提与基本原则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潘正凯
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武艳云
摘要:本文在分析“整合”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有效整合英语教材需要教师秉承“材料式”的教材观,尊重教育现场的独特性,在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教学需求和语言学习规律对教材进行恰当的调整使用。同时,有效的整合还需要对整合行为本身进行系统化设计。
关键词:教材整合;前提;原则
作者简介:潘正凯,1982年生,男,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兴趣为英语教学法、外语学习动机(江苏常州,213003)。
一、引言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如何优化教材,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优化教材基本策略的“整合”,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要做到有效,教师需要秉承正确的理念,遵循一定的原则。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具有导向引领作用,正确的理念一旦树立,行动便有了落到实处的认识论基础;原则是行动的标准、指南和方法,具有规范、指引作用,有了一定的原则,行动就不至于随意散漫、无章可循。本文拟在分析“整合”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所必需的认识前提与基本原则,以确保整合的有效性。
二、“整合”的内涵
教师常用“整合”一词来表示自己对教材所做的本土化处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其定义为“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我们可以依据这一释义对“整合”做进一步解释:“整”意为调整,是手段与过程;“合”意为合理、合适、合力,是“整”的要求和目的;“整合”即是通过调整使某物变得更加切合实际,使其内外各部分协调以利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所以,有效的教材整合需要合理(即符合一定道理,如正确的教材观、方法论等),适应于具体的情境(如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等),教材内部各要素间、教材与其它教学要素间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形成合力。对于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专门设制了“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一节,以该建议来讨论整合可以使整合行为更加科学、更富成效。那么,依据课程标准关于教材使用建议,在英语学科教学范围内,我们可以将“整合”具体界定为:为了优化教材使用、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对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减、改编、替换,对教材设计的语言活动进行调换、拓展、重设,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等一系列的教学决策过程。
三、教材整合的认识前提
认识主要指信念。教师的教学有认知、情感、行为等层面,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反映教师的认识和信念,教师的思考与信念又为教学决策提供了基本的导向和参考框架。[1]因此,作为日常教学决策的教材整合要取得实效,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唯有如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才是发自内心的,是教师专业自主的能动抉择。同时,教学是基于课堂现场的实践活动,认识教学情景的独特性是有效整合教材的重要前提。
1、秉承正确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人们对教材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处置方式等的基本看法,涉及“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以规范、控制为特点的“圣经式”教材观越来越多地受到批判,“材料式”教材观渐渐兴起,这体现了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材料式”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师生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材料;教材是达成课程标准目标的基础性文本,但不应作为权威来管控教学,教师可以、也必须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进行批判性的调整、实现建构性的使用。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五个层次,前二者是由课程专家和政府颁布的“应然性课程”,后三者才是“实然性课程”,即教师领悟到的、实际教学中运作的、学生体验的课程。[3]可见,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的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教材进行本土化的调整使用,课程的潜能才能充分展现。可见,“材料式”教材观为我们进行教材整合提供了科学的理念指引,为教师在当前很难彻底摒弃“圣经式”教材观的大背景下提供了创新和自主的空间,这将有助于释放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力,改变学生的以机械记忆、背诵为特点的学习方式。
2、尊重教育情景的独特性
“材料式”教材观将教师和学生从对教材的依附、膜拜中解放出来,体现了对教育情景独特性的尊重。教学情景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所构成的特殊复合体。[4]从系统论角度看,系统功能的发挥取决于要素之间形成整体、协调、动态平衡的关系。因此,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在投入到具体学校使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协调好教材的普适性、基础性与教育情景的特殊性和丰富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自身素质、学生学情、教学设施与条件、地方课程目标与评价等情境化因素,对教材做出相应的处理与调整。这体现了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即课程实施从教育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全面理解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课程实施,实施也就成了课程设计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理解、对话与合作的过程。这一方面需要富于教师更多的课程开发与决策权,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从单纯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即对课程文件、自身、学生以及教育场景其它因素的系统化认识。可见,教材整合将是一个贯通课程标准、地方教育要求、学校具体教学情景的协调、优化过程,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和平台。
四、教材整合基本原则
原则,即依据。依据什么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好比量体裁衣,需要一本刻度准确的尺子。尺子就是原则,为教材的调整使用提供导向、框架、方法和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实际所用教材的切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从实践角度看,课程文件、教材体系、教学需求、语言学习规律是整合英语教材最为重要的依据,是有效整合教材的基本依托和保证。另外,由于教材整合已经成为日常化的教学行为,对此也须有科学的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调整。
1、课程文件
此处的课程文件主要指国家教育部门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体现了国家对英语教学的规格要求,体现了科学的外语教学规律,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全面把握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能够保证教材整合不至于失去方向和理论基础。作为纲领性指导文件,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引、规范、助推作用,也自然地成为整合英语教材的重要依据。就理念而言,新课标确立了素质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置于英语教学的首要位置。因此,教材整合过程必须注重所用教材的发展价值,以有意义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特别是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习惯。其次,从目标与内容的设置来看,新课标分别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分方面进行说明,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英语课程总目标。因此,对于教材的整合必须注意材料的多元价值,以利于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从教学方法看,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在真实语境的语言运用中学会语言。所以,教材的整合必须关注通过教学活动的调整来创设更加真实的语境、激发学生的交际需求,从而实现语言信息的有效理解、加工和表达。
2、教材体系
教材体系本身也是教材整合的重要依据,整合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用,依赖于教师对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这与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密切相关。当前,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制约着包括教师经验和学生经验参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的选择,[5]这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限的结果。在多数教师的专业能力尚不能胜任完全自主的教材开发活动之前,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个性化灵活处理是符合当前教学实际的可行做法。首先,教材是课程标准物化形态,是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材料,它包括材料载体、过程方法与态度价值观等显性、隐性因素,教师需要对材料作多纬度的分析。其次,教材提供了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给教师提供了合理的引导,对于这些内容、活动、框架的编写意图的把握是整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着手结合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完善。最为重要的是,对教材的调整要致力于打通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关联,优化教材内容结构,使之契合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注重兴趣、方法等因素的挖掘,促进学生以自主地、个性化地掌握教材内容。
目前的英语教材大多遵循“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进行设计,以话题为中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6]英语教材体系以模块为组织单位,每一模块围绕特定话题和功能组织语言材料和技能训练活动,各模块话题、语言体现一定的关联性与递进性。教师唯有在整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教材安排系统性、连贯性、层次性等方面的不足来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3、教学需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7]教材整合必然依据于教与学的需求,对教材所做调整应当有利于师生的交往,有益于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人格各方面个体素质的提升。教材的开发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也应该满足教材使用者的需求。在外语教材研究领域,需求分析已经被认为是教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为外语教育政策、课程标准的指定提供依据,也为教材目的、内容、活动、方法等的确定提供依据。因此,在教材整合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需求才能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Masuhara在归纳相关需求分析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新的需求分析表,其中包括学习者的需求、教师的需求和教育行政部分的需求,[8]而前两者为教材整合过程中考察教学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和角度。笔者参照此表的框架,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需求分析的要素(见表1),以便在对教材具体的文本、言语活动、练习进行调整时有一定的参考标准。
学生需求
|
|
1、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
7、材料的难度与篇幅长短
|
2、学生的语言水平
|
8、语言素材的真实性
|
3、学生的学习风格
|
9、语言素材的相关性
|
4、教材的吸引力
|
10、兼顾语言知识与技能
|
5、内容的可接受性
|
11、兼顾操练与交际
|
6、新旧知识的关联
|
12、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
|
教学需求
|
|
1、教师的兴趣与需求
|
6、教师的课堂管理特点
|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水平
|
7、教师的培训情况
|
3、教师的语言水平
|
8、教师的工作量与时间
|
4、教师惯常的教学方法
|
9、教师拥有的教学资源
|
5、教师的教学风格倾向
|
|
表1:教学需求分析要素
实际教学中整合教材所需分析的要素不限于表1所列项目,且教材整合一般体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突出整合决策的目标指向,真正做到使用教材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4、语言学习规律
规律是人们对事物间内在、本质联系的反映,规律决定着事物必然的发展方向,人类在活动中必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提高活动的效率。因此,如何运用语言学习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二语习得(SLA)研究学习者如何掌握一门新语言系统。二语习得研究中关于习得过程的理论概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语言学习的规律。熟悉这些理论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对于教材的整合也应当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以使教学进程安排沿着正确的方向。在笔者看来,二语习得领域中关于外语学习条件和过程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教材整合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学会外语需要一定的条件。国内知名应用语言学专家王初明提出,外语是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大量接触学会的。[9]这一论断指出学会外语的五个条件:真实语境、交际驱动、交流互动、积极情感和大量接触。这为教材的调整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可以认为,我们对于教材的处理必须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
其次,语言学习过程涉及多种变量、环节和机制,为了深入了解二语习得过程及其内在机制,许多应用语言学家尝试将从输入到输出过程所涉及的诸多心理过程和变量整合在一个系统内,形成了许多二语习得模式,其中Gass和Selinker的二语习得一体化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10]他们把二语习得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感知的输入、理解的输入、吸收、融合和输出,全面客观的描述了二语习得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分析了其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心理加工机制。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逐渐学会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听与读的活动、说与写的活动、交互的活动都应当指向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吸收与内化,输入、输出活动应该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语言系统的发展。所以,教材的整合也应尽量体现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整合教材来改善输入,激发输出,增加交互性的语言活动与实践。
5、系统的教材整合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将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学校、教师将被赋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教材整合也将成为日常教学决策的一部分,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有效的教材整合还需建立在系统的整合设计基础之上。所谓系统设计,是指对教材整合行为的系统规划,是在分析学生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资源条件等的基础上,对教材使用制定的全局性方案,包括每一节课中所用教材的安排。其目的是优化教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方案执行当中、之后还应进行相应的整合评价活动,以便进一步改善方案,便于后续的使用。只有这样,教材整合才能超越纯粹单凭经验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整合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果我们承认Krashen所提出的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唯一条件,[11]那么教师的教材整合能力是提高学生对教材语言素材理解、吸收水平的关键保障,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将成为保证外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五、结语
教材整合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有效策略,教材整合能力是教师提高教材适应性的重要保障。作为常规教学行为的整合要做到有效,需要教师秉承“材料式”教材观,尊重教学场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在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教材体系、教学需求、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对整合行为进行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J. & Lockhart, C. 1996.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郭晓明. 2001. 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6): 17-20.
[3] [7] 张华. 2001.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扈中平. 2005. 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李学. 2008.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兼论教材使用功能的完善[J]. 教育发展研究, (10): 82-85.
[6] 刘道义. 2008. 改革开放30 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J]. 英语教师, (10): 1-6.
[8] Masuhara, H. 1998. What do teachers really want from coursebooks? [A] In Tomlinson, B. (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39-260.
[9] 王初明. 2010. 外语是怎样学会的.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 Gass, S. & Selinker, L.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New York: Routledge.
[11]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通讯方式:江苏省常州市罗汉路8号;213003;18961189193。
本文发表于核心期刊《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1期,第20-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