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闻其声见其人。莫言曾说:“所谓作家,就是在诉说中求生存,并在诉说中得到满足和解脱的过程。与任何事物一样,作家也是一个过程。”①阅读《史记》,我们时时都能听到司马迁笔下人物的诉说,其实也就是太史公借人物之口的诉说。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又不仅仅是历史著作——作者的身世之慨完全熔铸在字里行间,因此,它成为“绝唱”,成为“离骚”。每当我们面对《史记》的时候,历史的声音自然地便在我们耳边响起。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耳边响起的是一阵阵金石之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众多腔调,是一部多声部的合唱,而其中主旋律是蔺相如的铿锵之音。文中蔺相如的声音主要体现在与赵惠文王、秦王以及廉颇发难之际蔺相如与其门客的几次对话中,蔺相如的担当、智勇、宽让都在双方的言语声音中毫发毕现。
一、与赵王:关键时刻的危言
蔺相如出身及其低微,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秦昭王欲得稀世之宝,发书求璧。赵国君臣上下百般商讨,一筹莫展。这时缪贤推荐了蔺相如。于是赵王迫不及待地召见。我们听听他们君臣的一番对话:
赵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赵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赵王:“谁可使者?”
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番对话共三问三答。赵王一副惶恐,发出了无限忧虑的声音:“能不能答应秦国的要求?”“秦王不守信用怎么办?”“谁能去解决这个问题?”三个问题个个棘手。而蔺相如呢?句句应答干脆直接:其一,从国际形势和综合国力看,“不可不许”,两个“不”非常干脆,告诉赵王没有必要犹豫不决商量来商量去,真是闻其声如见其人。其二,天下共守一个“理”字,“宁许以负秦曲”,一“宁”一“负”见出蔺相如的智慧。尤其是弱国,在暂时无足够的实力与强国对抗的时候,守住公理,取得国际的同情自然至关重要,岂能因小利而失大义?其三,“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蔺相如应该早就料到赵王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还用了一个“必”。“必”是假设,“必”是谦卑,“必”是理解体贴。事实上,有此“知”方能有此“行”,无此“知”又怎能有此“行”?更让人敬佩的还在下面的一句:“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没有敢去想能有这样好的结果,自然也不能要求蔺相如立下这等军令状,但是,蔺相如分析了两种积极的结果,并为这两种积极的结果主动立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军令状。
这组对话中蔺相如的声音是自信的,赵王的惶恐之音对蔺相如的自信之声起到了衬托作用。蔺相如的自信体现了他关键时刻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二、与秦王:强敌面前的亢言
对自己的君王,蔺相如是危言危行;对奸诈的秦王,蔺相如在临场准确判断之后,就是亢言亢行了。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的言语有两次,分别在“献璧”和“渑池会”。我们分别聆听:
相如:“璧有瑕,请指示王。”
相如:“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献璧”一幕中司马迁所录,完全是蔺相如的话语。为什么是独奏?这也是十分有趣的现象。其实这是司马迁的表达策略——秦王完全被震慑住了,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蔺相如在这一幕中主要用智:两“纵”两“斥”。一“纵”是把璧取到手中,进而斥责秦王的不诚。这一个回合中的一番斥责从眼前细节入手,具体运用两组比较的方法:在是否答应交换问题上自己与赵之群臣比,在对待和氏璧的态度上赵王与秦王比,从而得出取回和氏璧的充分的结论:“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进而警告秦王不要采取“急”之策略,否则,“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秦王怎么也没有想到能遇到这样聪明而又刚烈的外交官,心思一下子被揭露出来,兀自短了理,弄得甚是尴尬。这里我们没有听到秦王的声音,但从“辞谢,固请”可以看出他是何等的软语相劝,以求有个台阶下了。二“纵”是“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为了取得时机送回和氏璧,于是趁势提出“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高规格要求。秦王按照要求做了,蔺相如站在庄严肃穆的秦朝宫廷上,在秦朝百官睽睽注视下,从历史的角度,历数秦国对待国际问题不诚,对着秦王宣判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这是一个历史的瞬间,我们只有让自己置身于其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蔺相如声音的气壮山河,才能深切体会出蔺相如大智大勇的高大形象。
面对着蔺相如的一番激越陈词,秦王有声音么?有:“与群臣相视而嘻。”一阵无奈的苦笑!
秦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相如:“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相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可以肯定的是,秦王没有忘记蔺相如在秦廷那一番凌厉的斥责。但是,他认为今非昔比了:那时是没有准备,而且以举国之君臣对一个外交官,过分了又有失尊严;现在是有备而来,双方出场的人员也差不多。于是,秦王开始发话,施计羞辱赵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司马迁没有写赵王的声音,只是概述了赵王的行动,“鼓瑟”。秦御史前来高声宣读他们的会议记录,还是没有赵王的声音——整个赵国代表团都没有声音。就在这极其难堪的时候,蔺相如挺身而出,随手拎过一只瓦罐举到秦王面前:“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这一招必然是秦王所没有预料到的。没有预料到的还有下面的刺客式的逼迫:“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的保镖上来了,结果是,“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这惊天动地的一声“叱”,不啻于项羽乌江口激战时的一声“叱”,也不啻于张飞长坂坡智退曹军时的一声“叱”。
“献璧”中蔺相如的宣判声更多表现了其“智”,渑池会中蔺相如的斥责声则更多表现了其“勇”。在这两次国际性活动中,蔺相如的声音是正义的,而秦王、赵王是无声的,此为以无声衬有声,蔺相如超拔的智勇形象栩栩在前。
三、与廉颇:两虎之间的让言
与赵王,蔺相如是忠言耿耿;与秦王,蔺相如是怒目圆睁。现在轮到与同是赵国股肱之臣的大将军廉颇了。
我们听到了廉颇的宣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这时的蔺相如呢?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蔺相如身边的门客都感到受不了了,于是纷纷提出离开。这时蔺相如才开口说话:
相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舍人:“不若也。”
相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与赵王君臣间的对话,与强秦敌我间的对话我们都能在历史中听到类似的声音,但是,上面这番当事人不在场的处理二人关系的对话在历史上都是稀有。
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些基本的常识。廉颇无法与秦王相比,这是事实;两虎共斗不俱生,这也是事实。但正是忽视了这些事实,一些叱诧国际的人物往往偏偏死在国内同僚之手,一些蒸蒸日上之国往往由于内斗而走到亡国的边缘……这也成了事实。好在廉颇不是赵高。廉颇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听到了蔺相如的声音。于是有了历史上感人的一幕: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感激之声让我们可以充分想象蔺相如谦谦君子的谦让。
我们不要忘记这是谁在诉说。我们无法亲历现场,两千多年了;司马迁也无法亲历远他200多年的现场。司马迁在用想象诉说,诉说着他们也诉说着自己。正如华莱士·马丁所说:“在一部作品中,透过一切虚构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总的声音,一个隐含在一切声音之后的声音,它使读者想到一个作者——一个隐含作者——的存在。”②认真地阅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自然都会感受到蔺相如金石般的声音长久地回荡在耳边。
司马迁在写作中创造自己,我们在阅读中也在创造自己。
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
②杨星映《中西小说文体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