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课标所呼唤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而建构认知的过程。在“主体性”理念之下,教学活动被认为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他们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端,相互建立起交互作用的共同体。本文就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 主体性 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程标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自己课改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教学目标设计要周全,要突出重点化解疑点,要增强实效性。
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递进关系,而是立体的、三维的关系。通过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祖国历史认同感、正确的国际意识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反过来促进对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改善,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如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也是能力提高和情感升华的好素材,更为关键的是至今人们仍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是积极的,有的人认为是消极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4分钟后由组长陈述观点。在辩论前可提出如下观点:李鸿章办的轮船招商局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多厉害;李鸿章办的开平煤矿生产的洋煤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叫中国人扬眉吐气;京张铁路设计师詹天佑就是当时的官派留学生,由此可见,洋务运动贡献很大等肯定运动的言论;也可以提出如下观点:洋务运动赚的钱还不是为了造枪炮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固若金汤”的北洋水师怎么被小日本打败了等否定运动的言论。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打出双方观点,总结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计,激发情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突破了难点,学生能从课本及课外读物上寻找史实支撑论点,锻炼了思辩能力。
教学时间设计要合理,要科学高效重视生成,要增强灵活性。
教学时间要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因课堂生成而异。其设计要考虑重点难点问题的化解,学生课堂的智慧生成,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一过程中,既不要设计得满满堂堂,也不要空洞无物,要恰到好处。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思辨、交流、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把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这就成了我们要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平台的一个关键环节。如必修课1古代西方政治制度《希腊民主制度》一课,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对城邦制度、直接民主制、公民大会等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间设计上要有更多的余地,让学生参与思考奴隶社会之下的民主制度的进步与局限,希腊民主制度对近现代西方及人类的民主制度的深远影响,希腊走向衰落的原因等问题,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教学进程生成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就注意到这些,以便于从容应对。
教学情境设计要新颖,要反映历史本来面目,要增强趣味性。
创设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教师不仅要求专求精、求广求博、求新求异,更要求实求用。如关于昭君出塞,在学生当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小女子精神可嘉,有的认为是封建君权时代的牺牲品。教师如将历代名家的评价介绍给学生: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通过诗句,让学生进行分析、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昭君出塞对民族和谐、民族团结、边境安定、边疆发展的积极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问题设计要新型,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要增强层次性。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问题是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如必修课“工业革命”一课,教材内容按“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编排,条理清楚,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史实,但正因为如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思维品质,就需要另辟蹊径,以下是一组问题设计:①如何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为什么在它实际开始的时间开始?”②比较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的扩展特点?③谈谈“多维视角下,对工业革命的再认识?”(具体可细化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变化?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与世界格局变化?工业革命与经济思想?……)关键是让学生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分析和推理,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出定的规律来。通过一定的指导归纳到这些问题上来,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对这一问题的顺利探究,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对开放性问题真正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式设计要科学,要注重合作思考互动,要增强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坦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真情流露需要一个宽松、自由、毫无外界压力的和谐课堂环境;学生价值思辨的发表和个性张扬的创新更是需要宽容、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在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交融中,完成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例如《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教学,可作如下设计:让三名同学分别作为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世博会的讲解员,身临其境地向同学介绍那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推荐这些不同时代的科技产品,通过一些具体描述让学生回到过去,来到未来,学生在了解与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体会科技发展的渐进性、时代性和深远影响。通过这一设计,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的真实,生动又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设计要自然,要激发活力创新思维,要强调合理性。
教学程序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规划,课前必须潜心做好准备,完善各个教学程序。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体现完整性,从导入新课到总结反馈,各个教学环节前后联贯,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究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而且了解结论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地选取不同的教学过程,具体归纳分析主要涉及:(1)接受式教学一般过程: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可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关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同化──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用史料史事论据来说明观点和结论;(2)发现探究式教学一般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一般观点和感性资料──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过努力后逐一解决──学生提出自己认识,利用直观思维提出解决──评价验证各种观点和结论,最后交流整合得出结论;(3)范例式教学一般过程:选取个别典型史例结合直观手段说明特征──掌握同类事例的普遍特征──掌握事例的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体验认识。
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把学生当作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当师生的参与、互动、协商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课堂才生机勃发、诗意交融、生命流动。而课堂设计是为这一切所进行的导演过程,它的成功设计必将会带来一个活力四射的课堂。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我们相信,经过经心设计的课堂,才使学生张扬个性、促进发展、体验成功;课堂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生气、欢乐和幸福。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初高中学科《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4、《智育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此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