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好书推荐>>教育理论
《不忘教育初心》
发布时间:2018/12/10 8:37: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作      者:储朝晖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图书分类:教育理论
馆藏地点:二楼阅览室
作者简介:
储朝晖,安徽岳西人。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暨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专家委员会委员。
著有《中国教育再造》《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教育改革行知录》《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等,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中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等。
内容简介:
教育名家储朝晖基于自身35年来对教育的实地调查、实践、思考,从不同角度和路径去探求各类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道出了很多已被我们遗失或无视的教育常识。《不忘教育初心》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儿童的成长发展与规律、学校发展的关键、教育变革的回望等方面,精选了作者近十年在教育期刊发表的教育文章,对每位教育当事人而言既是清醒剂,又是指路航标。每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个人,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改变教育。
编辑推荐:
教育名家、教育推动者储朝晖近期新力作,以满满的赤子之心,展现着一名教育者的时代良心。基于作者30多年来对教育的实地调查、实践、思考,紧密扣合教育的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和路径探求解决之道,既富有警醒性,又指明改进的有效路径。·适合教师共读,警醒我们重拾教育常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与更新。·让人成为目的,让学生真正站立起来。
教育初心乃是以人为本,修己渡人,共同成长为身心健全的人。
本书目录:
  面对教育的不完美
第一辑  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
“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
教育家的品质
骨干人才未必按照计划的方式成长
真实的老师更可爱
绩效工资不能成为“官效工资”
自主性是教师素质提升最有效的激励
关于解决代课教师(含尚未转正老民办教师)问题的建议
教师节的最好礼物是尊重
“人人有良师”需要政府担起责任
乡村教师需更系统实在的激励
农村教师问题的成因及综合求解
能容乃大
善于休闲是一种成长
玩是教师假期里最重要的事
投身教改是每个人的权利和机会
对恢复师范生免费政策与整体提高教师素质的思考
第二辑  把发展的权利还给孩子
把儿童节还给孩子
特长生“全科化”若不专业易陷泥潭
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尊重儿童基本权利
孩子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自主
叫停“绿领巾”易,消除等级意识难
多些真,多些爱
学前教育说法不准,幼儿教育当是独立阶段教育
研究的目光盯在孩子成长上
自救才能赶走心魔
家风是文化传承的基因
朱自清:做一个“真君子”父亲
孩子缘何唱“放学就是力量”
父母应当与孩子有“难”同当
春游何时不再是“老虎”
应该用钱来激励孩子吗
打破农村学生头上的“天花板”
第三辑  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要有起码的尊重
学习过头孩子发展缺后劲
奥数是怎样在中国变成“过街老鼠”的
学生成长发展的学校管理体制障碍分析
“官样少年”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还是“学死”
班长失去联系折射出的教育问题
孩子心中建立平等、服务、自主责任观比多少道杠更重要
共同呵护“小候乌”的亲情聚会
复读不是每个人的加油站
复读群体将越来越少
保障学习自主权才是真正解放学生
“中国创造”需要“仰望星空”
没有永远集中的注意力
青年择业不妨从兴趣入手基层做起
第四辑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在驱动
推动衡水中学从“野蛮”向理想境地探索
为何不让“麻雀学校”飞起来
学校同样需要减负
校长任命不应权力说了算
自主管理的命脉是政校分开
民校全球招校长是自我突破
独立学院脱困要靠建现代大学制度
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宰场”
学生课堂打架致死暴露出的教育问题
补课“有害”,谁来“除害”
改变假期作业布置方式
第五辑  回望教育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陶行知的理想仍然值得追求
中国文化独有的那群人――对“士”的追思
辛亥革命开启中国现代教育之门
回望陶行知:理性与偏激的世纪较量
中国教育60年发展简志
幼儿教育60年:期待自觉自主
思想是教育健全发展的源泉
精彩选摘:
    真实的老师更可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打电话要我去看他们拍摄的电视片《老师》,那是他们去甘肃、四川、贵州、湖南、山西等地采访几十位乡村教师后剪切出来的感人片段。这些场景其实是我十分熟悉的,从1983年开始做“扫地式”的教育实地调查,就常到镜头中的那些学校,常与镜头中的这些老师打交道。但那天看《老师》,依然很感动,以至止不住泪水涌出,涕淋流下。也许能看专题片《老师》的人太少了,于是他们又将朴实无华且很好感人的访谈内容编成一本名为《老师》的书,并要我写点文字,我欣然答应了。首先,我长期从事实地调查,作为一个见证人,我想说本书所记内容是当下中国社会底层中真实的教师的故事。他们没有历史典籍中所载“天地君亲师”的那种尊严和地位,没有“太阳底下优选贵的职业”的尊贵,没有时下电视或报纸上宣传老师时所描写的那种光鲜。他们很多人很初的出发点仅仅是养家活口,做着做着便成为被牺牲者,于是也就被崇高,甚至他们本应获得的劳动报酬也被低微,继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坚守不渝,成为当今社会真正的崇高者。书中所写并非英雄事迹,仅是当今中国基层乡村生活的真实,是乡村老师生活的真实,然而它们往往被铺天盖地的“书面繁荣”
    “荧屏繁荣”掩盖,以致多数人看不到这些真实的老师。接着,我想说一句公道话。如果说当代教师还有精神脊梁的话,那肯定不是常常在公众面前表演的那些人,也未必是那些获得诸多荣誉的人,这种精神脊梁之根就是那些扎根乡土草根社会的教师们,就是那些从事教师工作却未能获得政府与社会所给予的教师应得的回报的那些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有些矛盾,一方面我不想把他们推上祭坛,真心希望政府与社会能承认他们的工作,给予他们应得的回报,让他们能过上他们应有的体面生活;另一方面,在二十余年对他们进行调查,为他们呐喊、呼吁的过程中,在解决他们同工同酬、职称、保险、生活保障、教师名分的一点点问题上,总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似乎这个时代就注定要让他们受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炼,要降大任于斯人也。众多乡村老师,长年生活工作在简陋贫困的环境中,过着艰苦的生活,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着确保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工作,默默无闻地将青春和岁月献给了乡村,献给了农村孩子们。乡村教师中,曾经有数以千万计的民办与代课教师因身份问题而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至今仍有不少老民办和代课教师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生活无保障。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还要不要乡村与乡村教育?对这个问题的迷惑至今未解,于是很多偏僻地区的教育与都市教育形成日益增大的反差,乡村居民成为这一反差的牺牲者。他们的子女要承担更高的教育成本,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学生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基本都继续升学或外出打工,不再留在家乡,乡村成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栖息地;受过教育并构成乡村政治主要力量的中青年都远离家乡,乡村成为不断被“抽血机”抽吸后的“肉松”。也正因为此,真实的老师有一份无言的大爱,也值得整个人类去爱他们。朴实、勤劳、坚守、担当、善良和爱心,正是今天之中国社会严重缺失的东西,而在他们那里却很丰富。《老师》一书不只值得与教育相关的人读一读,更值得一般公众一读,因为它反映的是当下社会生态的一个环节,客观上它与每个在当下社会中生活的人直接关联,它反映的是我们身边是否还有公平、公正,我们身边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们身边民众与政府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们身边人们的价值取向如何。真实、完整的乡村教师生活状况,折射出当今社会心态的浮躁、急功近利的盛行、传统文化的断裂。既然如此,改变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状况也就不只与某个特定的人相关,政府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人也不应成为旁观者,有权者当用好其权,有钱者可出点钱,即便您无权无钱无靠山,也当尽言说之责,将真实状况公之于众,任何人都可为解决这一问题尽上自己的一份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