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黄光雄,蔡清田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图书分类:教育理论/G42
馆藏地点:二楼阅览室(D库)
作者介绍:
黄光雄教授
台湾中正大学荣誉教授,历任新竹师专校长、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黄光雄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课程理论与教育思想领域,专长为课程与教学、西方教育思想史。著有《课程与教学》、《西洋教育思想史研究》、《蓝开斯特与导生学校运动》等专著,主编《教育概论》、《教育导论》、《教学理论》等书,并发表教育学术论文数十篇。
蔡清田教授
台湾中正大学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曾任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所长与师资培育中心主任。多份学术期刊编辑与论文审查委员,学位论文与口试审查委员。
蔡清田教授在学术上以课程研究发展为主,专长行动研究、课程经营、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核心素养。近年来主持“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等整合型研究案。著有《素养: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国民核心素养: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等专著,并有丰富的译著和课程领域学术论文。
编辑推荐:
什么是“核心素养”?尽管我们对它的认识*初来自于西方的“21st century skills”、“ literacy ”、“key petence”等概念,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挖掘出了“素养”背后除了“技术”、“能力”、“胜任力”之外的意涵——“品格”,也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围绕那些西方课程概念建构开发的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国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应该设计、发展并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当然,随之而来的课程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台湾地区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一书的价值就在于其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及弹性。
系统性方面,本书谋篇布局遵循了课程设计与发展的逻辑理路,从课程设计的原点出发,揭示课程结构、课程意义、课程研究的基础性作用,进而梳理、划分不同的课程设计理论取向与相应的课程设计模式、课程发展路径,以及课程评价的不同类型、模式和价值取向,*终指向课程的未来发展。
可操作性方面,本书借助台湾地区、西方各国课程设计与发展的实例,说明课程研究、课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统整、课程发展、课程实施、课程领导、课程评价等诸多环节如何进行,特别是各项标准、原则、要素、步骤、模式、配套措施与行动策略,无一不具有可操作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分析了不同政策背景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研发者、课程、课程实施者面对的不同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中肯的建议。
弹性方面,本书曾细致论述了不同理论取向和课程发展路径中教师的“自主性”,而这一点也是本书所追求的。在作者所描绘的课程的未来图景中,课程设计与发展中的众多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角色与定位,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价值。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发展依赖这样的“自主性”和不同课程主体间的相互合作。而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并没有的成式,在设计、发展、实施与评价中都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并鼓励课程在发展中不断修改、更新,以适应变化的现实。弹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核心素养”对课程的统整并不是强制的,这个概念具体化为课程目标、发展实施的过程虽然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行、外部课程研发团队的帮助,但归根结底,发生在学校与课堂,依靠校长、教师乃至学生本身,我们期待的是一种更加柔性的、更具适当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内容提要: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共十章,旨在作为学校教师与课程研究发展人员进行课程发展与设计之参考,亦可作为关心教育改革人士进行课程研究与推动课程改革之参考。
*章“课程结构与课程意义”,首先指出“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改革的意义,进而指出课程结构及其意义,说明课程的丰富面貌,并进一步分析“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研究假设”等五种课程现象。
第二章“课程设计与课程研究”,阐述“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研究发展意涵,说明课程设计的意义,进而指出教育的三类研究、课程研究的意义、课程的三类研究、课程模式与理论以及透过课程研究,落实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
第三章“课程设计的意识形态”,说明课程的意识形态,进而指出精粹主义理论取向、经验主义理论取向、社会主义理论取向、科技主义理论取向与专业主义理论取向等课程意识形态。
第四章“课程设计的模式”,说明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的课程设计,进而指出课程设计模式的多样化。
第五章“课程选择”,说明课程选择的重要,进而指出课程选择的规准与课程选择的原则。
第六章“课程组织与课程统整”,说明课程组织的规准,进而指出课程组织的要素、课程组织的原则、课程组织的类型与结构。
第七章“课程发展”,说明课程发展的意义,进而指出课程发展的进路、教师教学本位的课程发展、国家政策本位的课程发展与行动研究本位的课程发展。
第八章“课程实施与课程领导”,说明课程实施意义,指出课程实施与教师角色、课程实施的研究观点、课程实施的探究主题与配套措施及课程领导行动策略的相关议题。
第九章“课程评价”,说明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指出步骤与标准、评价的类型、评价的模式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第十章“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迈向课程学的建立”,包括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及课程研究的再研究———迈向课程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