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朱永新
丛 书 名: 朱永新教育作品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 年2月
图书分类: 教育 > 教育理论
馆藏地点:二楼学生阅览室(D库)
内容简介:
《新教育对话录》是朱永新与一线教师和媒体记者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新教育实验”的答问对话集。作者通过100多个具体且实际的一线教师提问,阐述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推行新教育实验的目的和措施,并对众多一线教师面临的具体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途径,指导教师如何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由于作者兼具政府官员与教育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因而既能高屋建瓴地从政策体制角度审视中国教育机制问题,又能深入到一线教师队伍中,深入体验教育中遇到的方方面面具体而微的细节,从而对中国教育的既有宏观的观照,又有微观的体察。
作者介绍:
朱永新, 1958 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永新是中国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被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2009)、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8)、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2007)、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6)等。他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曾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苏州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20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400余篇,出版了30多部论著。
本书目录:
教室,我的家园(卷首诗)
承诺是一种责任(初版序)
第一篇 戴着镣铐,也要舞蹈
一 一位官员兼学者的教育理想
二 教育是一种理想
三 用爱品味生命的美丽
四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言说方式
五 戴着镣铐,也要舞蹈
六 “我们是一群擦星星的人”
第二篇 是理想者,更是行动者
七 新教育实验的意义、谱系与展望
八 是理想者,更是行动者
九 “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十 新教育:孩子幸福快乐学习的“试验田”
十一 前行、攀升与飞翔
十二 唯一不能放弃的就是新教育
第三篇 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十三 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十四 共筑“人格长城”
.十五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十六 一所学校能给家长多少承诺
十七 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十八 中国教育,从娃娃抓起不如从父母抓起
十九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
二十 把智者的声音远播,将弱者的声音放大
第四篇 教育,需要来一场深刻变革
二十一 让教育决策更加科学
二十二 让人文自觉突破政策短视
二十三 决策要倾听民间的声音
二十四 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十五 我们说什么?
二十六 我为教育说两句话
二十七 网络与参政议政
二十八 经济发展背后的教育
二十九 教育改革要用些猛药
三 十 重建教育改革的信心
三十一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三十二 教育兴国与文化强国
三十三 中国的一流大学需要培养偏才、怪才
三十四 中国教育,从原点再出发
第五篇 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三十五 民办教育改革的出路
三十六 重建教育财政是唯一出路
三十七 转制学校路在何方
三十八 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三十九 教育公平未完成
四 十 为教育公平设立国家标准
四十一 要按“有限政府”的思路梳理教改
四十二 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四十三 期望中国教育更公平
第六篇 阅读是教育的密码
四十四 阅读,生活与生命中的一种享受
四十五 经典是文化的密码
四十六 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
四十七 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四十八 应试教育造成阅读率下降
四十九 以阅读书目推动学生阅读
五 十 阅读让书香漫城
五十一 为基层图书馆鼓与呼
五十二 读书的品质
第一版后记
新版后记
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许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副会长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还是一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与实践者。多年来,朱教授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袁振国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