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好书推荐>>教育理论
《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
发布时间:2010/1/7 8:30:4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者:严育洪

出 版 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2月

馆藏地点:二楼学生阅览室(D库)

 

作者介绍:

严育洪,男,南师大本科毕业,华师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发表多篇论文和教育教学专著,其中专著《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

 

内容简介:

  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自以为已经走进了新课程,沐浴了新课程的洗礼。收获了新课程的成果。然而我们又普遍地感到这一“胜利”之果没有预想的那样丰硕和甘甜,有的只是在“暖房”中缺乏阳光的虚肿和被“激素”催发的变异。这种现象让我们很纳闷,不禁发出“我们离新课程究竟还有多远”的责问。有一位范晋老师在一篇文章《教育的“无奈”》中诉说了自己对教育的无奈,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看着陶行知先生的论著,在颔首叹服、谦逊求学的同时,我常常问自己:不知先生当年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他的论著依然会受到如此的推崇,书中的许多言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如此的富有生命力,如此的高瞻远瞩,以至于今天依然停留在书本上,成为我们学习和奋斗之目标!先生若在,真不知他是应该为此感到荣幸呢,还是应该为此感到不幸?

编辑推荐:

深度观察1:教育,多大“距离”恰到好处
    距离,是客观存在的,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俗话说,距离才会产生美感。在生活中如此,在教育中更是如此。教育中的“距离”包括制度、知识、教师、学生这几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如今,在新课程教育中,倡导管理与学生的民主,许多教师就把它理解成了制度要对学生“零距离”开放;在新课程教育中,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平等,许多教师就把它理解成了教师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知识与学生的贴近,许多教师就把它理解成了知识要与生活“零距离”还原;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科与学科的综合,许多教师就把它理解成了学科要与学科“零距离”打通……
    然而,许多的“零距离”,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就没有了灵活性;没有了灵活性,学生也就没有了刺激感;没有了刺激感,情感也就没有了活跃量。许多的“零距离”,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就没有了神秘感;没有了神秘感,学生也就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好奇心,兴趣也就没有了激发力。许多的“零距离”,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就没有了区分度;没有了区分度,学生也就没有了方向感;没有了方向感,目标也就没有了清晰度。
    1.教育与管理的最佳状态——“不紧不松"
    家中的水龙头坏了,请工人来修。自我判断是因为里面的橡皮磨损,造成水龙头无法拧紧。工人把新的橡皮放入,并重新装上龙头,对我说:“以后关水不要拧得太紧,水正好止住就可以了。”“拧紧一些不是更好吗?”“不,拧得太紧只会使橡皮磨损和弹性疲劳,反而造成漏水。”
    原以为,水龙头越紧越好,现在看来“松”和“紧”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太“松”了会漏水,太“紧”了,时间长了也会漏水。根据实际,不“松”不“紧”,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合适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
    (1)家庭教育的“松紧带”——带给孩子自理的弹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首席教师,家长教育孩子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完全优势,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效果也应该与此成正比。
      ……

本书目录:

引子: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

深度观察1:教育,多大“距离”恰到好处?

 1.教育与管理的最佳状态——“不紧不松”

 2.老师与学生的最佳状态——“若即若离”

 3.教师与知识的最佳状态——“有情有理”

 4.学生与知识的最佳状态——“似懂非懂”

深度观察2:教育,哪些“不能”不能不说?

 1.“不能”——孩子说谎的起因

 2.“不能”——孩子逃避的托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