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图情知识
数字图书馆的人文主义价值探析
发布时间:2010/3/23 8:30: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摘自《图书馆界》2009年第2期
 
  [摘要]数字图书馆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主要信息资源载体,它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本文着重探析了数字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取向及实现。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人文价值;人文化之路
  
  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就是在图书馆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从图书馆现代化发展历程看,图书馆人文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并逐渐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形成了自身的人文价值。图书馆价值通过其服务来实现,而其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发扬图书馆人文价值就是要重视并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兴未艾,图书馆界在对数字技术优越性孜孜以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数字图书馆的人文忧患[1]。为此,笔者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对数字图书馆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
  
  1 数字图书馆的人文价值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它实质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现已成为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必需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是知识经济社会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蒋永福等专家曾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文图书馆”,这个观点是由图书馆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因为图书馆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服务,而“数字化”技术是图书馆更好地为“人”服务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此,在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重视技术这个“形”,而忽视了图书馆的“神”,这个“神”就是指人文价值与人文内涵[2]。其实,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
  
  1.1 数字图书馆极大提升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率
  信息时代,信息数量急剧增长,面对这种“信息爆炸”的局面,传统图书馆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而数字图书馆在这方面则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数字图书馆借鉴图书馆资源组织模式及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检索手段,有效进行信息整序,将知识表达和组织从文献单元细化到信息单元,使人们获取信息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能准确而快速地找出所需信息。数字图书馆间的联网和资源共享,使读者通过某一图书馆便可查阅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其他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源。其服务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化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做到资源共享,满足了用户深层次需求。数字图书馆构建的数字知识网络是一个全面支持知识信息资源建设、共享、增值应用、增值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是各个图书馆建立具备资源共享、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学习中心或资源信息中心必不可少的基础平台。网格技术使数字图书馆用户享受到技术带来的好处,使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知识网络的主动式按需服务,实现了知识服务与共享,使数字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为读者获取资料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并空前增加了自由空间,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促进知识交流与传播
  数字图书馆是虚拟、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扩展知识的网络系统,是大规模、分布式、便于使用、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它既是完整的知识定位系统,又是面向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文化、终身教育、大众媒介等一切社会组织的公众信息传播,为知识传播打通了最为便捷的民主化渠道。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上,读者除检索和查阅文献信息,还可以进行知识交流,如参与网上学术园地、论坛、沙龙或专题讨论等。这种数字化交流使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国家等造成的差异模糊化,使读者可以屏蔽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基础、身份、权利等因素,在网上进行平等的交流。总之,数字图书馆搭建的网络平台,突破了地域限制,使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所载负的种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跨越国界、超越时空进行交流与传播,为人们共享人类知识文化成果提供了现实条件。
  
  1.3 充分尊重人们获取知识的平等与自由
  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上,每台服务器平等相连,网络操作个人化,读者有着极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网上阅读、学习的行为,做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决策。读者可以充分发展潜能,达到个人的自由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6年修订本)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力,而不受年龄、种族、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而平等、自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图书馆界公认的追求目标,数字图书馆网络在不破坏专业分工的前提下,以快捷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了接近各种专业知识的机会,使知识走进生活,普及科学,这便是知识民主化的人文价值。信息技术的人性化,不断降低着技术门槛,使普通大众也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尽情漫游知识信息的海洋,数字图书馆已打破传统意义图书馆的限制,使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图书馆。
  
  1.4 有益于读者的人格完善
  数字图书馆汇聚丰富的知识信息及成果,有助于读者开阔跟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使读者通过学习能够不断地汲取大量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使“人”自己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样由于数字图书馆的“互联互通”,不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一起,面对这种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读者可以进行充分的比较、鉴别,择“善”弃“恶”,无形之中完善和提高了读者的道德修养。对数字图书馆来说,占比例最多的就青少年、大学生读者,他们具有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而数字图书馆具备较高的技术知识含量,对青年读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果加以正确引导,能够极大促进青年学生道德的完善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2 数字图书馆人文化发展之路
  
  数字图书馆发展应坚持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构造一个以用户为人文关怀对象、以知识资源社会共享为人文关怀最终目的、以知识服务为人文关怀内容的知识传播与利用环境,实现数字图书馆技术与人文价值的高度融合。
  
  2.1 管理凸现“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提倡最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在服务、管理方式、规章制度、阅读氛围等方面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为读者提供一切方便的服务。与此同时,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权威性与信息的更新都应得到应有的保障。在管理思想上提倡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在服务中实现由“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在这种主体性的转变中,使读者作为信息需求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与确立。“人本”管理意味着尊重读者的主体性和权利,
读者享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参与、管理与监督权,如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服务体系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制定、绩效评估等都应有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参与,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成立“情报咨询委员会”“读者协管会”“读者代表大会”等组织,让读者参与决策、管理、咨询和监督等活动,行使他们的权利。
  
  2.2 实现技术与人文关怀高度融合
  数字图书馆是构筑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仍是人文精神。计算机和网络在质量和效益上超越人类解决复杂精深的信息存储、处理、交流和传播等问题的同时,并不能有效解决人类自身复杂的思想、情感、价值、道德等问题。尤其是当技术因素造成非人性化的趋势,可能消解深层的内在价值时,加强人文精神对技术的指导,促进技术与人文精神融合更显重要。
  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技术支持,技术发展需要人文关怀的指导,为此数字图书馆应克服“技术至上”的思想弊端,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图书馆各项工作,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宗旨来开发、运用新技术,让新技术成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力杠杆。为此,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数字图书馆既要积极研究信息存储、组织和传播技术,又要关注用户的吸收、利用与服务研究。还有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既要有利于文献、设备资源的管理,又要有利于用户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
  
  2.3 扩大知识共享范围,缩小“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它的产生是由于信息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信息化普及水平的差异,在受教育程度高、高收入人群和低教育水平以及相对贫困人群之间出现了信息、知识、发展机会之间的差距。从表面看,虽然互联网的开放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平的获取信息途径,但事实上,对于经济、信息能力相差悬殊的人群,互联网不但没有带来信息公平,反而加大了信息不公。因此数字图书馆应努力缩小这种“数字鸿沟”,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利用知识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发自助式学习系统,通过自助服务,培养用户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字图书馆还应采用基于自然语言的智能化用户界面,尊重用户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在用户检索遇到困难时,系统能及时友好地给予帮助。还应建立大型图书馆之间、大型图书馆与中小型图书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以扩大资源共享范围,降低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本,坚持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使数字化资源不再成为“贵族化”的享受。数字图书馆只有走向大众化、平民化,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资源的社会共享,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2.4 开展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可以按用户要求定制特殊的用户界面,能有效应对数字图书馆资源与用户界面的挑战,是用户组织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理想方法,也是加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交互和联系的得力助手。个人数字图书馆、信息定题、分类定制与推送服务、信息智能代理、数据挖掘、信息垂直门户服务等一系列服务都是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服务方向。
  在个性化服务中,图书馆作为信息提供者,能针对读者的特定需求,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案,为读者创建一种个性化信息环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其他信息机构提供的服务能力,为特定读者设计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块和系统功能,并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来改变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而读者作为个性化服务的受益者,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兴趣自由选择定制所需信息的内容和服务方式,如由个性化链接(MyIJnks)和个性化更新(MyUlxlates)组成的服务系统就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原则。个性化链接是为用户搜集和组织数字化资源的一种工具,用户利用它可以方便搜集、组织和维护数字图书馆网站提供的资源及万维网上的各种资源链接,信息获取便利快捷。个性化更新是将图书馆新到资源及时通知用户的一种工具,利用个性化更新,用户将定制的信息或其他要求输入个性化更新,系统就会定期检索图书馆新到资源的联机目录。图书馆与读者在个性化服务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信息和服务的人本化。
  
  2.5 建立人文关怀评价机制
  数字图书馆应当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使用资源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读者的主体地位、服务的有效性等如何保障,需要依靠完善的制度。因此,图书馆要逐步建立和推广人文关怀评价体系和机制,用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图书馆有效落实人文关怀。具体来说,应从数字图书馆的定位、服务宗旨和目标、服务项目和措施、队伍素质、人文环境、服务质量和效果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考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新文化殖民主义以隐蔽的方式,伴随着数字化生活方式推行,资本也会借助数字技术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将文化话语权赋予到数字技术上。由于某些数字技术的消极影响,使某些读者有可能受到一些误导,甚至会迷失方向。因此,数字图书馆须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主流文化氛围,强化自身文化话语权,对读者进行正确的价值与行为导向,这也是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
  数字图书馆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正在成长的新生事物,现在它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但它并不是单靠数字技术就能建立和运转起来的,技术只是图书馆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再先进的技术都是工具性的,它永远代替不了人的脑力劳动,最终数字图书馆价值的实现还是需要技术与人文价值的双重支撑。数字图书馆只有实现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与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的融合,走人文化之路,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3]。为此,数字图书馆应不断平衡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传播与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发扬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蒋一平.人文精神视角下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审视[J].图书馆学研究,2007(3)31-33.
  [2]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9-13.
  [3]倪丽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情报科学,2006(8)15115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