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馆情简介>>历史沿革
烽火中读书 / 抗战中坚持办学的江苏省立常州中学
发布时间:2024/9/4 16:11:18   点击:   来源:张浩典   录入者:陈慧灵

  编者按: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抗战时期,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全体师生以刚毅卓绝的精神,冒着敌人的炮火,坚持抗战,坚持办学,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抗日斗争史、红色教育史。让我们追忆这段在烽火中读书的难忘历史,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

  依然招生开学

  1937年9月,在淞沪会战紧张的局势之下,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依然招生开学。当时周边地区许多学校已经停课,一些学生便进入常州中学就读。

  由于战局持续恶化,学校被迫停课迁校。11月29日,常州沦陷,常州中学校舍被日军侵占,成为兵营。原有校舍406间,除新教室和科学馆两幢楼房外,全被拆毁,所得砖木部分改建平房46间,充作马厩、厕所、传染病房、卫兵所、停尸房、仓库、浴室等,部分用作建造中山门一带日军营房。留在学校的校具、图书也为日军所毁,其中损失中文图书3224部19586册,外文图书567部1124册。

  迁校宜兴

  随着形势越来越紧张,常州中学决定搬迁到宜兴湖洋渚继续办学。湖洋渚在宜兴境内太湖西岸,是有名的陶瓷村,壶艺泰斗顾景舟就出生在湖洋渚。村子非常繁荣,邮局、饭店、浴室、茶馆等样样都有。常州中学的学生就住在村上顾姓祠堂光启堂。据村上人回忆,当时常州中学的很多校产也搬来了,课桌椅很考究,下面有铁条,可以用来固定。

  由于日军向宜兴推进,学校无法继续办理下去,只得宣告解散。校产被江苏省立第五临时中学奉国民政府江南行署令接收,后也基本散失。

  成立常州中学沪校

  1938年10月,常州中学的部分教职员也辗转到达上海,常州中学的学生在上海借读的也为数甚多,于是师生倡议复校。宜兴精一中学校长吕梅笙、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濮玄因也参加集议。赁定上海公共租界爱多亚路960号为临时校舍,龙门路178-179号两幢楼房为学生宿舍,于1939年2月1日招收插班生70余人,旧生复学170余人,称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沪校。原校长吴学增约请原训育主任董志新代理校长。1939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委任董志新任代理校长。

  董志新

  董志新校长聘请范迪基任教务主任,赵寿昌任训导主任,潘祖麟任事务主任,戴季高任舍务主任,吕梅笙任初中部主任。教职员12人,旧任十之八九,高初中均单轨,共6个班级。

  1939年9月,招收新生,考生报考踊跃。高一改为双轨,全校7个班级,学生350余人。至1940年秋,沪校规模扩大,高一高二双轨,全校8个班级。原有校舍不敷使用,便租用附近上海国强中学教室及宿舍数间为高中校舍,操场两校合用。

  1941年夏,沦陷区青年来上海求学激增。沪校筹借巨款,与江苏中学合赁宿舍一处,至1941年9月在校学生500多人,8个班级,教职员25人。

  学校自1907年创办以来,一直只招男生。沪校时期,开始招收女学生。当时只招了一名女生,大家给她起了一个外号“only”,是“只有这一个”的意思。

  沪校的教学质量未因条件艰苦而逊色。1939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7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升学者13人。其中程心一考出了全国最高分,获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公费进入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就读。1952年程心一获得美国普林斯登大学博士学位,在该校航天航空研究所任教,1960年任教授,是著名的航天航空学家。

  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沪校办学成绩优良,指令自1940年起每年保送5名高中毕业生免试直升后方国立院校。沪校毕业生共3届,总数约200余人。高中毕业生除少数就业外,大都往后方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上海租界,沪校奉命结束。结束事宜也非常艰难。一是租赁之新宿舍,约期三年。房主通过律师,警告沪校履行契约,否则诉至法庭。沪校迫不得已,酌给钱款了事。一是除急需偿还所借赁费及添置校具费用约2万余元外,并需筹措积欠教职员薪金。而向银行告贷,均遭拒绝。经校务会议议决忍痛将数年置办的全部校具变卖偿还欠款。其不足之数 2600 余元由校长董志新借垫。费时两月才全部结束。

  部分留沪教职人员,应不能离沪学生之请求,呈请江苏省教育厅驻沪办事处批准,改办常生学社,补足学生年度课业。常生学社计有学生116人,其中高中88人、初中28人。1942年暑假,常生学社办理结束,毕业文凭仍以常州中学沪校名义颁发。

  复校

  1945年抗战胜利后,省立常州中学即着手筹备复校。9月8日,原常州中学沪校校长董志新到苏州向江苏省教育厅和江南行署接洽复校事宜。10月11日,江苏省政府训令,准自1945学年第一学期起在常州复校。10月12日,江苏省教育厅、江南行署派员来常州监督交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以此日为复校纪念日。

  抗战时期,常州附近乡区曾创设青云、惠林、溪南、鉴明等学校,后经江南行署指令,合并成立江苏省第六临时中学。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第六临时中学接收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在西狮子巷招收学生,先行复校。10月19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与江苏省第六临时中学会办交接事宜,并自10月20日至11月3日,停课两周,具体办理交接。

  复校伊始,百废待举。租赁校舍,购置校具,均急需用款,且数额巨大。而学校复员经费则少得可怜,加上物价一日数涨,学校经费收支无法平衡。校长董志新颇有不易支持的感觉,只得一方面向省政府要求发给最低限度的费用,另一方面多方自行筹措借贷。

  常州中学玉梅桥原址校舍大部已为日军所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为军队占用,因此学校只得租赁玉梅桥附近的刘氏宗祠、吴氏宗祠,并借用关帝庙、罗汉桥佛教会道圣坛和武进中学部分校舍先行复校。教室分散于胡氏宗祠、武进中学、关帝庙,餐室则设于刘氏宗祠。这些房舍除武进中学校舍尚能合用外,其余均不适用。后经学校向国民党49军交涉,方得允许使用玉梅桥原址的部分平屋。

  师生重建校园

  开学临近,课桌椅尚缺少两三百副,校方通过人向宜兴竺西、夏芳中学磋商借用一学期。远道运来,费时费工,即便如此,仍不敷使用。因缺少铁床高中男生寄宿只得两人合榻,有的还只能睡地铺。

  复校之初,图书仅456册。教学用具残缺不全仅有理化实验仪器96件、生物标本92件,在复校后的第二个学期,还有很多老师的示范实验不能正常进行。

  为筹集资金重建校舍,学校除经江苏省教育厅核准,向学生征收建筑费外,另由常州工商界人士刘国钧、刘靖基等和校友潘序伦、邵鹤亭等30人发起,向热心教育的士绅和校友募集经费,共募集旧币2312.35 万元。

  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的校门

  经校长董志新和师生的努力,复校筹备工作基本就绪。10月28日和29日两天招考新生,11月8日上午举行始业式,下午正式上课。始业式上,董志新校长向师生作了讲话:“常中复校,须从头做起,师生生活必异常艰苦。倘能勠力同心,可望成功。”有学生在文章中写道:“(董志新校长)一口宜兴国语,时时夹杂两句英文,诚恳的态度、婉转的语气,师生感到董校长给了大家一个非同等闲的感觉,顿时信心倍增。”

  1946年1月,驻玉梅桥原址的军队全部撤出,省立常州中学正式迁回。搬家这一天,师生们扛桌搬椅,激动万分,八年离乱,始告结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