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交流园地>>业务交流
风景这边独好
发布时间:2009/11/3 8:19: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省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馆长论坛后记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陈慧灵

 

2007年1月30日~1月31日是我们常州中小学图书馆人特别期盼的日子,因为图书界两年一次的盛会在我们常州召开。无论是30日在本市钟楼区的北港中心小学召开的图书馆工作推进会,还是31日在新华云大酒店召开的学术论坛活动,都围绕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如何最大限度地拓宽图书馆的功能,为新一轮课改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我是图书馆队伍中的新兵,因为身体原因,从教学一线转入这个新集体才短短2年半时间,从最初的失落、犹豫与困惑到如今的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其中最主要的原由是因为我深深体会到图书馆对人一生的影响,做好图书馆工作比我上好两个班级的数学课做好一个班主任意义更深远,价值更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这支队伍中有许多先行者,我被他们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所感动。参加了这次图书界的盛会,聆听了许多专家的学术讲座,分享了许多同行的经验智慧,感慨万千,收获颇丰,最重要的是更坚定了我为中学图书馆事业奋斗的决心。

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新课改和江苏新出台的08年高考新方案,会议主题明确,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内涵深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自己对这次会议的感悟,请专家赐教,与同仁分享。

一、明确了新课程改革下图书馆工作的方向

无锡市中学图书馆协会理事长尤敬党老师在图书馆学方面造诣很深,声望颇高。他在本次论坛活动中的作了题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中小学图书馆》的专题讲座,仅仅是短短的30分钟,仅仅是提纲挈领的娓娓道来,但却明确了新课程改革下图书馆工作的方向。从背景、目标、理念、路径四个方面提出了图书馆工作如何正确地面向教育现代化,尤其突出了理念和路径两个问题。他强调我们图书馆人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读者、馆员并重理念)、“服务为本”的效益观(服务至上理念)、“特色为本”的时代观(特色发展理念)。他提出了中小学图书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必须做到“五化”:即图书馆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学校图书馆进入网络化、图书馆用户的社会化与信息利用的全球化、学校图书馆员素质的现代化。

张正和老师是我们中小学图书馆界的传奇人物,他对图书馆事业的不懈追求与执著热爱,用再美丽的词汇描述都只会显得苍白无力。他的勇于实践、敢于开拓、善于创新的精神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界传为佳话,他在图书馆的文献索引、自动化和数字化及资源共享的开拓方面,是全国中小学图书馆界的领军人物。他在这次论坛中演讲的主题是《在为新课改的主动服务中“先声夺人”——中小学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与著录索引》,他以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为引子展开讨论,观点新颖,形式活泼,目标明确,为我们图书馆人如何为新课改主动服务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

对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吴林老师对上届省中小学图书馆理论研讨会论文的综述,我印象也非常深刻,综述中不仅肯定了我们图书馆届的精英们在实践和科研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贡献,更是给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她就指出了研讨会收到论文存在的不足,突出表现为:选题不新、主题太大、标题欠妥、体裁不佳四个方面。那么一语中的、那么朴实无华、那么真挚诚恳,从中我看到了图书馆届长者对新一代图书馆人的希冀与期待,我很感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不得不佩服专家们的先知与独到。他们的发言高屋建瓴、寓意深长,值得思考,值得借鉴。

二、了解了新课程改革为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新契机

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办好现代化图书馆,灵魂人物是校长,管理关键是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馆长。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图书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校长的思想和馆长的素养决定了一个学校图书馆的办馆特色,甚至是一所学校未来的走向。

新课程改革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契机,天津耀华中学图书馆长钟伟老师的发言对此有和详细的描述,很有说服力。他明确了三方面的契机:

1、新课改的目标在于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校图书馆正具有实现此目标的完备的教育资源和载体平台。

2、随着新课程改革给师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时空解放,学校图书馆必将成为师生们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奠定终身学习基础的全新课堂。

3、新课改所要求的开设多种选修课的机制,为图书馆提供了走进课堂,开设传播书籍与阅读文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图书馆选修课的绝好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中、扬州职教中心等名校的图书馆长在谈到图书馆如何为新课改服务的话题时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具体的做法。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胡燕南老师作了题为《图书馆是培养和拓展学生搜寻网络信息资源能力的重要课堂》,清华大学附中的尚越建老师的论题是《让图书馆跻身于第一课堂——我校图书馆为语文外语新课该的教学增声添彩》,还有常州市溧阳光华中学蒋菡芝校长的发言《莫道君庭罗雀鸟,敢问璞玉存多少?——一个中学教学校长对图书馆配套文献信息资源的希冀》。就新课程改革下图书馆的办馆新模式的探讨,天津耀华中学的馆长给出了很好的蓝本。他们首先制定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确定图书馆在学校新的位置。重点改善了硬件建设:进行多种文献资源共存的完善的馆藏建设(物理馆藏+虚拟馆藏),建设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完善馆舍基础设施建设和虚拟设施的建设(自动化系统、网站等)。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服务:拉近距离,创新服务,大力开展图书馆多种服务方式,把图书馆搬进课堂、搬进教研组、搬进各处室,掀起全校性的读书高潮,建设书香校园。同时努力搞科研: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一个科研部门,图书馆员成为科研人员,提升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层次与地位,以科研促发展,以科研促服务。改变图书馆所属关系,脱离教务处,与网络中心组成信息资源中心,归属教科研处。

他们的话题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即新课程改革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契机?现代化图书馆如何为新课改服务?

三、坚定了我们图书馆人为新课改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这次活动不仅受到我们图书馆人的关注,同样还引起了市局有关领导的重视,他们不仅肯定了我们中小学图书馆事业所取得的成绩,而且对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市装备站卢卫文站长发言中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一座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以此来强调中学图书馆的价值和地位,领导们的发言坚定了我们图书馆人为新课改服务的信心和决心。这次活动不仅是论坛和交流,更开成了图书馆工作的推进会,用张正和老师的话来形容叫‘会套会,会中有会,一举多雕’。

领导从宏观和政策的角度为我们图书馆人坚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而我们身边为图书馆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如一日,并且取得瞩目成绩的先行者们的事迹更是真真切切地感染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常州市钟楼区新闸中学图书馆的董秀亚老师作的题为《图书馆的生命在于利用——我与图书流通率》的发言,情真意切,她对工作全心投入、对学生的无比关爱、对事业坚定执著,她用超强的意志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她所有的心血与智慧,赢得了师生的认同与尊敬,用图书流通率来证明了她的价值。我们无法不由衷地敬重她。同样南京江浦实小的图书馆长洪有江老师和常州金坛河头中心小学的图书馆长冯刚老师的发言也非常感人,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分别在图书馆引进网络技术和探索农村小学图书馆发展的不同领域里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天空,都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出色的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是殊途同归。

在这次论坛活动中我也代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作了题为《要把图书馆打造成新课改的第一课堂——我校新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和服务方向》,因为我校原地改造,新图书馆推倒重造,这是一个我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我们校领导表示一定要让新图书馆成为广大师生的向往之地,让图书馆成为知识的殿堂、信息的中心、管理的窗口,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体现百年名校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示百年名校的优秀办学特色。

这次论坛活动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参加论坛活动的不仅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名校名馆,还有经济相对落后办学力量比较薄弱的边缘地区,由于他们的参与,这次盛会的外延拓宽了,内涵更丰富了,由此可见主办者的良苦用心。其中贵州金沙县教育局青少年中心图书馆刘栎老师的汇报可谓引起了震撼,她发言的标题为《读书治愚行程远,和谐发展送温暖——来自贫困山区学校图书馆馆长的呼吁》。落后贫穷的物质条件阻挡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们呼唤教育公平。相信有他们这些有识之士的努力和全社会的重视,他们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以上三点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因为我在图书馆专业方面的知识还很肤浅,领悟得肯定不够,只是记了笔流水帐,请同行们别见笑。但我参加过许多次学科方面的年会或学术交流,感触最深的却是本次活动。两天会议从参观到观摩,从大会到论坛,策划周密,构思精巧,安排周到。虽然是江苏省中小学图书馆年会,论坛活动却涉及了全国各地的图书馆人,参会的人员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江苏的地域,可见会议组织者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虽然,我们明白我们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克服两个“瓶颈”。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热降温幅度不大;二是图书馆人员的结构问题。但在大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全社会对人才的新的理解,我们中小学图书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们已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相信只要心中有阳光,我们就永远沐浴在春风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