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读者之窗>>读者论坛
校长实名推荐,全才还是偏才?
发布时间:2014/1/6 15:10: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118日晚一公布,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推荐学生标准”这一话题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议论。是推荐全才,还是推荐偏才?对于这一升学路上的“破冰”之举,对我们绝大多数同学仅有象征意义,但也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讨论。这是否预示着一种新的人才价值取向?下面将同学们的观点选录如下。
 
《偏才论》:
“偏才”的路
高一(5)班   刘逸凯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北大的一种新的招生方式。我认为,在这种招生模式下,被推荐的学生应当是那些有专长,有特长,但在平时的考试中成绩不十分突出的同学。我想,这一类同学也抱有上名牌大学(如北大)的梦想,但由于高考的时候主要看的是学科成绩,这便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阻碍。新的录取制度就是要让那些过去很难进入重点大学,但有专长的同学有希望进入较好的大学深造。我想,这应该才是北大实行校长推荐制的真实用意。
的确,就传统思想而言,既然是保送,就应该让那些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很强的同学获取这样的机会,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样的现实。这些同学,有着高考、学科竞赛等各种能获得保送资格的比赛来为他们的未来铺路,可以说,对于他们来言,推荐制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因为即使没有这种这种制度,他们进入各所理想的大学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偏才呢?他们面临的则是因为一门功课的不擅长而被阻挡在了高校的大门外的境况。
当然被推荐的“偏才”,也应当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某些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思维或能力,潜能巨大,只是在某一两门理论学科上不是特别优秀,导致总体学科成绩不高的同学,这类同学往往对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如何建设社会有着自己的构想,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辛劳的汗水,投身祖国建设的洪流中去。这样的人往往也是社会各方面的精英人物。校长实名推荐制应当成为他们走向光辉未来的阳光大道。
 
 
不拘一格降人才
高一(1)欧润杰
北大实名推荐制刚刚颁布,关于推荐“全才”还是“偏才”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作为一个学生,我坚决支持推荐所谓的“偏才”。
实行实名推荐制的初衷,是让更多的人才可以进入北大这所高质量的学府进行深造,而区区百分之六的名额,也有僧多粥少之势。这也是引发推荐“全才”还是“偏才”的根本原因。但是,许多人们眼中的“全才”,不仅有能力考上北大,而且很有可能是高考状元之类的狠角色。推荐“全才”是现实和社会的要求,社会需要这样全面发展,样样拿的出手的学生。但是,作为被推荐者来说,“全才”们不过是再为他们头顶上的光环增加了亮度,而那些没有能力通过高考上北大的“偏才”们很有可能就此被埋没,我想这将是整个社会的一大损失。
许多人之所以推荐“全才”,是因为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要培养“品学兼优,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以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应该是少之又少。此时,评判标准往往只能退而求次,以成绩为主,而品德则次之;就算这些学生可以马马虎虎称得上是“品学兼优”,但是,别忘了,品格这东西是很难来评判的,你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这势必会引起许多麻烦与不公正。
更何况,“偏才”真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些某些功课很好,其他功课一塌糊涂的人吗?我看不尽然。被分配到名额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国来讲都应该是数一数二的。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能进入这些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也许他们在这些重点高中内不能做到所谓的所有科目都出类拔萃,但是,放到全国的大环境下,他们可能还是很优秀的,也就是说,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人也可以说是“全才”。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新的科研成果或发明已经不是像几百年前那样在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憋几天就可以憋出来的。而这些“偏才”之所以“偏”,肯定是在他们擅长的学科上有一定的天赋或极高的兴趣。而这是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很难靠自己的力量研究出一些成果,因此,进入北大这样的学府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很重要了。而接受这些“偏才”也可以使北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有人觉得,推荐“偏才”会产生一种错误导向,使学生中的偏科现象更加严重。这种导向是否真的错误暂且不论,但是,难道真的有人会把自己升学的希望放到那一两个名额上而放弃高考吗?产生这种观点的人明显低估了高中生尤其是重点中学高中生的智力水平。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百年前,龚自珍无奈的吟出这句诗。而百年之后,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这句话。不仅为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是为了整个世界。
 
圆柱与圆锥
高一13班王晓晓
如今提到教育领域,最常谈到的话题莫过于“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这项制度,社会议论颇多。然而,北大招生办表示其初衷在于: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中学和学生能够把精力从被动地应付考试逐步转化为主动地培养素质,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现今的教育体制,似乎无可回避的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一改革正是一种探索,也是对其的一种挑战。北大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按高考成绩单一标准录取的学生,从北大的培养目标来看并非是最合适的生源。“高考显然考不出学生的好奇心,也考不出学生的抱负和坚忍。”对于这项制度,首先我们应给予肯定。它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而个性和才能在此种评价体系中则能得到最大善意的理解。
但对于“推荐学生标准”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考虑的话题。是全才还是偏才?本人认为应是后者,因为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高水平的群体,但是,并不是只有各科目都能拿到高分的学生才有培养价值,相反,一些杰出人才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其他的录取方式进行补充。比如有些学生,他们在未来高考中也许不是什么状元,但显然比单纯的状元更加符合北大的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更符合中国未来的培养目标。
这正如“圆柱与圆锥”,“柱”可以撑起一片天,而‘锥’却能突破另一重天。所以我认为值得推荐的学生更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
纵观中国各个领域,全才似乎并不缺,但是缺乏某方面顶尖的人才,这也是中国仍与英美这类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而这类人才也许正是我们所谓的“偏才”或“怪才”。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这项制度用于“偏才”更适合社会的突破发展。但是,我并不是否定“全才”所发挥的作用,只是我相信他们通过参加高考或是其他方式也会脱颖而出。
我相信这项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学校长肩负着为国家、民族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神圣使命,他们的言行将对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应当是社会最值得信赖的群体之一。希望中学校长能够站在为国选材的高度,倍加珍惜中学和自身的声誉,真正把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更适合北大培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输送到北大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为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全才论》:
只能是全才
高一(13)宋彦霖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自有计划开始,社会各界的争论声就一直未停止。各种负面的评论也都颇有针对性的接踵而至。而在这样的时刻,我想我是佩服北大勇敢的逆流而上的,即便艰难,但这制度终得以推出。
我想那些反对者们反对的无非就是仅有的几个推荐名额的选拔标准。他们认为,北大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想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避开高考的独木桥,为他们铺设一条新的道路。所以,显然应该要选怪才,选有独特才能,而在高考上又可能遭遇磕绊的学生。而按照现在的规定选出来的学生也基本有能力靠自己的实力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这样的言论近月内屡见不鲜。
我倒是认为,在如今的情况下,校长实名推荐制下产生的学生只能也只可能是全才。
第一,按照目前的选拔程序,对于“偏才”、“怪才”没有明确的规定。到底什么叫怪才?是一门功课独树一帜的学生吗?那其他的科目不及格也无所谓吗。现在中学的教学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如此一来,与教育总纲领相悖。那是苦学深究,潜心于书本实验理论的学生吗?那道德品格、生活能力低下也无所谓吗。曾经北大就有过那样的“少年英雄”,他们年仅十五十六,却能和比自己大了很多岁的人共同学习。可最后依旧造就了伤仲永的下场。北大有先例,自然不会希望去吸纳此等人才。当然,这次推荐的90位学生中,有一位年仅14岁的洪欣革各方面优异,自学能力又超强,这自然就另当别论了。由此引起了我认为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推荐全才足以让大家信服。推出偏才怪才,那总有那么一方面会被人揭短,不服气的也就大有人在。第三,我想套用获得推荐资格的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李鸿朗的一段话。他说:“我一定会推荐综合素质好、全面发展的学生。此外,被推荐的学生还要参加高考,虽然有降30分录取的优惠,但如果我推荐的学生考不上北大,对学校今后的自主招生会产生不良影响。”学校也要学校的面子,校长也要校长的权威。如果推荐的学生最终还未达分数,必然会引起更大的质疑。要服民心,平民愤,又要保证自身的脸面问题,我想校长不愿意去冒这个险。
因此,我认为,现在也只有推荐全才才是符合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现状。
 
《获“校长实名推荐”者》认为:
现实·坚守
高三(3)班  
校长实名推荐,对象到底应该是全才还是偏才?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区分“全才”与“偏才”。但当今社会中,像当年钱钟书一样数学考15分、国文近满分、英语得满分的“大偏才”恐怕已经不多见,而只是个别学科学习略显弱势导致整体实力不够强硬的“小偏才”怕是还难以引起公众的关注。这样一来,发现不了“偏才”,自然推荐不了。
其次要清楚这一制度的实质。这其实就是北大自主招生制度的一部分。被推荐者相当于已经通过笔试的学生,还需要参加面试。校方则将根据学生面试表现,决定高考报考北大时该生可以在原有考分上增加的分数。对于江苏考生来说,由于总分共440分,远低于其它省份,故最高加分为20分。如果推荐的是偏科特征太过突出的同学,即便有了加分,也难以通过高考大关,“优惠”加分就失去了其用武之地。刻薄地说,校长实名推荐中,难以出现人们眼中的“偏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源于现行高考体制的缺陷。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面对我国人口众多的重要国情,高考选拔制度有其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因此,为了真正给“偏才”提供进入名校深造的机会,其它更有针对性的制度还有待开发。
无论现实生活中存在多少缺憾,我们都还是应该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相信未来总有希望。北大是一座“兼容并包”的圣殿,她总是愿意将平等的机会提供给莘莘学子,相信她能够在人才吸纳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当然,作为世界新纪元的主人,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也要接受一些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坚守真我,坚持努力,坚守信念!
 
《发表在省常中教育报2009年第9期 总第181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