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三(5)班 魏 霞
暑假看了《功夫熊猫》,的确令人拍案叫好。尤其吸引我眼球的是影片中的两段经典:一是睿智的龟师父在桃花树下交代后事,桃花花瓣相随,羽化而逝,飞上天空;二是威严慈爱的师父用肉包子吸引阿宝学武,动作流畅而充满趣味,一气呵成,俨然是成龙动作片的精彩再现。它的精彩,不只是一流动画技术对中国武功的生动传神描绘,不只是场景氛围对中国元素的烘托,更在于影片从骨子里洞穿了中国人的更为深刻的东西,比如乌龟大师作为智者所吟咏的“世上无巧合”的哲学理念,并最终羽化成仙,就完满诠释了道家的至高理想。
但《功夫熊猫》一出,褒贬不一,“盗用了中国文化”的讨伐声不断。冷静而理智地思考后我们会发现,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发展的当今,空言抵制无济于事,这只会让我们的辩驳更苍白。所以面对《功夫熊猫》,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抵制,而是反思。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隘,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更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理解与发掘。
我深深敬佩美国电影艺术家的专业而执著精神,更为他们的超凡才华所倾倒。正如导演马克·奥斯本和约翰·史蒂芬森所言,他们为这部电影准备了30年,30年磨一剑,中国的观众可以仔细看每一个画面,没有一处不中国。从中国功夫到大熊猫,无数中国元素的完美演绎,给了中国观众熟悉而又震撼的视觉冲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杰出的文艺作品,属于全人类,没有国界,只有共享,无所谓文化盗用,文化犹如“面条的精魂流淌在面汤”里,别人是永远偷不去的。
其实中国也不乏在西方电影节获得各类大奖的电影艺术大师。但我们不难发现,张艺谋、贾樟柯等一批仰之弥高的名导,往往都是以中国历史的阴暗和对现实社会的反判为素材,去博得西方给予的诸如奥斯卡等世界级的荣誉。美国导演的盖世才华没有错,中国导演的露丑批判也未必有错,只是中国电影素材,并不缺失美,而是缺失发现,缺失自由创作的空间。功夫熊猫在北美地区上映当周就以超出预期的六千万美元票房成为当周冠军,可见中国元素是被世界接受而喜爱的。美被喜爱,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何必一定以露丑为美呢?对中国传统一切美好的弘扬,才应是中国电影人的使命、职责的真正所在。
2008年,中国的奥运年,中国电影人是不是也该为中国元素做点什么呢?文化,外国偷不去,但请不要让时间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