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美文选粹
“有效学习”与“学习有效”
发布时间:2010/4/6 10:1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来自《湖南教育·中》2010第2期
作者:邓石华
 
“有效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杂志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概念,“学习有效”却很少有人提及。“有效学习”与“学习有效”,两者貌似相同实则迥异。从语法的角度看,前者的核心词“学习”是动词,后者的核心词“学习”是名词;前者是指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关注的对象是动态的学习过程;后者是指学习是否有效果,所关注的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学习场景:学生在教室里通过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来学习汽车驾驶技能。在现代学习理论语境下,“有效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有效地识记教科书和教师传授的知识,并能顺利地通过纸笔考试,其目标指向学习任务;“学习有效”考问的是如此“学习”是否能培养合格的人才(驾驶员)?
 
在现今的教育中,“学习的有效性”被严重忽视了。小学阶段诸如“奥数”之类的补习课程非常盛行,是否有必要去补习?如果确有必要,为何课堂上不讲?家长很困惑,教师也很困惑。一些重点名校在“小升初”的考前辅导班中,“奥数”是其主打课程。学生家长出于“护犊”心态,不管有用没用都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去读;执教的老师关注的是如何教好,很少有人扪心自问:教这些东西给学生是否真有用?可怜的是中小学生,平时的作业负担重尚且不说,还外加了一门连大部分家长也看不懂的课程(非得进辅导班不可),结果,连法定的节假日都被剥夺。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根源是“学习有效性”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的严重滞后。
 
翻开教育史和近现代教育专家的著述,关于有效学习(有效教学)的论述比比皆是,学习有效的论述却难见只言片语。从“学而时习之”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问者如攻坚木,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不善答问者反此”,无不闪烁着“有效学习”的思想光芒。现代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和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关注的也多是如何教(有效教学)和如何学(有效学习),学习本身是否有效,鲜有关注。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潜伏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而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干扰:一是定势思维影响了研究方向。在学习的启蒙时期,人类跟随父辈在劳动生活中学习,其内容和形式都不需要操心,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快地学会父辈传授的技能。随后,在教育发展初期,人类知识总量不大,需要关注的也是如何更快地记住师者传授的知识。一些教育心理学先驱基于现实的需要,着眼于研究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试图通过各种实验深度解析学习的过程,设计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这方面的成果非常丰硕。跟随教育学者、心理学者之研究步伐,后人亦步亦趋,一种定势便在不经意中形成了——学习的问题主要就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这成了学习研究的不二选择。二是学习结果的评判方式误导了教育工作者。现代学校教育是以间接经验的传授为主,很多“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都转化为“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方式、考核的方式都是传统的纸笔测试。纸笔测试其实很难反映程序性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慧表现”(加德纳),学生的书面成绩(对知识的识记)掩盖了他们只“知”不“会”的事实,使得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被长期遮蔽。
 
在社会分工细化的今天,人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去学习所有有用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内容(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是否应该有所选择?答案是肯定的。学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率地学习,能否确保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研究学习问题的专家似乎没有察觉,或者察觉了也无能为力;而家长们目睹了孩子的艰辛,却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普通老百姓无法区分“有效学习”与“学习有效”,而研究学习理论的人则很少去关注学习的有效性。偶尔有那么一点声音,也都被贴上功利主义的标签,提到学习的有效性似乎就是在与现行教育体制作对,是在贬低现在的学校教育。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学习内容、学习形式都被默认为有效,主流的学术声音和教育学著述都只关注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为中小学生“减负”,但其关注的也仅仅是家庭作业的布置。由于理论研究和舆论引导的缺位,教育行政部门的禁令非但没有有效减负,反倒助长了课外教辅书籍和辅导班的繁荣昌盛,没有人去质疑我们的教育,去检讨孩子学习的有效性。
 
  教育成效的显现具有滞后性,我们不能坐等社会的质疑再来反思,任何有学术良知的人都应该来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