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教育综述
我主张“静养式阅读”
发布时间:2012/3/15 14:12:5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 作者:王栋生 
  • 来源:人民教育 2012年2期 

最近,学校几位爱读书的老师在商讨一个命题——让我们的学生跟着真正的读书人学习。良师兴教,是教育常识;而当今社会一味追求“升学率GDP”。这种本末倒置,不合中国师道传统,代表的是当下平庸浮躁之风。教师是立校之本,唯此,学生才能真正的有努力的方向。我认为,要培养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只有抛却杂念返其本,为教师创设读书静修的发展环境。
  教师不读书成了教育难题
  学校“倡导”教师阅读,应当是有些难堪的事。学校是传道授业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人,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读书人在一起学习,而不是传授“考试学”,带领学生“模拟”、“预测”、“课课练”。课改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在于相当比例的教师专业素养处在低水平。多年以来,很多学校很重视教师专业进修,提倡读书,用尽激励措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持之以恒的并不多,一些学校的“读书会”也偃旗息鼓。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可能还在于功利主义观念作祟,缺少正确的阅读理念,没能把阅读真正当作教师的生活方式。
  必须正视应试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干扰。考察一些学校的教师阅读情况,令人不安,甚至极其难堪。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学校装备条件普遍好转,而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借阅率不升反降,有些新书上架一年也无人问津,教师学生都忙于考试。一些教师自嘲只需读三本书——教材、教参、教辅。客观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估及检测模式不可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进修。以目前教师的专业状态,连迎合“提高升学率”这样一个低标准也有困难。大批教师只能用加大作业量来对付应试,并不具备教学智慧。
  我曾在某地问几位教师一年来读了什么书,回答是“学校没发”;在某省做教师专业发展报告,互动时不止一名教师问“我们没钱买书怎么办”;也有些学校,校长不学无术,也不鼓励教师读书,公开宣言“读书多的教师难管”……这样的学校,缺少读书风气,弥漫着庸俗和鄙俗,因而对教师的阅读,很难提要求,提了也无用。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永远有阅读时间,不存在什么困难,不会受任何利益的驱动;而不想读书的人,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一大堆理由。
  弄虚作假的风气破坏了学校的学风,真正进德修业的教师受制于不学无术的管理者,学校必然难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曾有个校长述职,自报“本学年参加了17项课题”,从“世界级”、“国家级”一直到“市级”、“校级”——我至今不明白,教育界的人怎么可以这样信口开河。“参加了17项课题”,不但影响教学工作,而且没有时间读书;无视学术规范,则免不了违反学术道德。浮躁的风气让校园成了无知的乐园,真正的读书人反而成了另类。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生很难成为敬重教育、敬重知识的人。
  读书风气的形成不可能依靠强制性管理。近年来,教育界考核评估检查名目繁多,对教师专业素养也有各种各样的检测方式;一些学校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采取的措施,往往习惯性地提出考查指标,教师连听讲座也要“打卡”。照说这种严格的指标化管理应当有些成效,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不可否认,在当今风气之下,指标考核考查对落实某些工作有促进作用,但如果规定教师一年的阅读量,规定撰写读书笔记的数量,不可能有什么效果,倒有可能让一些人在
  “应付”中对读书产生反感——我们不也常看到那种在教师的耐心教诲下仍然“厌学”的学生么?
  选择“静养式阅读”
  目前学校最大的隐患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真的想做点实事,不如清静无为,为教师创设发展的环境。我主张采用“静养式阅读”——什么具体要求也不要提,更不用指标考核,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读3年书,庶几可找到做教师的感觉,学校的面貌肯定也会好起来。
  为什么蔓“静养式阅读?
  首先是为克服浮躁之风。如今教育界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利”与“效率”,考核学校或教师。总有“指标”,都要设置一些“硬杠杠”以“达标”。比如,说到提倡教师读书,校长马上就考虑“定指标”,每人每年读多少本,是用交读书笔记的方法,还是出张试卷考一考,总之,担心教师弄虚作假。说起来很尴尬:教师本当是读书人,可是现今教师的阅读量低得可怜;教师要学生读书而自己不读书,学生读了书之后便看不起教师;一些教师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会形象很差。只提“静养”,让老师们的心静下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不得不指出的是,时下许多学校,在各类检查评估中,“上面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上面要什么我就有什么”,各级各类表彰的奖状铜牌满墙满室,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多如牛毛,标语口号壁上刷,校长满嘴顺口溜……然而在这些学校,往往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自觉地读书,虽然这样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读书人,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与周围的环境往往格格不入,也不为大家接受。无孔不入的功利主义带来的浮躁之风,制约了教师的进步。
  其次是考虑阅读自身的特征。作为一种生存方式,阅读只能是“个人”的追求;阅读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因而只有“个人阅读”才能真正获得教养0同样,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_人交流而产生的,绝对不可能由于一个政策、一项措施而“雨后春笋”般地生出,外部的环境至多“催生”“促进”,没有种子不行。
  我的一位青年同事应约,把读书笔记结集出,版,书名用了帕慕克的话——“把自己和书关起来”,这对我真是莫大的启示。很多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也都很重视曾有过的读书静修经历。我回忆个人阅读经厉,但凡最终形成有记忆价值’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文革”中在农村插队8年,被剥夺了上大学的资格,农村也没有读书的环境,为得到一本书,往往要走几十里路,如饥似渴,当年独自在油灯下读书的幸福感至今难忘。我认识的几位前辈回忆最有价值的读书,竟然都是在监狱里!现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正是一名教师专业进修的好时期,无论如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空间。如何抵御诱惑、拒绝平庸,需要有明智的选择。
  又因为阅读是充满个人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因此它不大可能受行政措施的干预或管理。所以,阅读需要一个“静”的环境,没有必要“集体行动”——报刊照片上那种教师坐在一起读书的画面,极可能在快门按下后就“散伙”了。读书需要交流,可以有读书会、书友会,然而前提必须是个人的阅读。个人的阅读是自由的阅读。读什么类别的书,一名教师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作为“师”,应当比学生善于学习。故而看到有一20年教龄的教师询问,要求专家开列书目,我就困惑。他为什么不具备起码的判断选择能力?我甚至觉得他未必有读书的欲望。换个角度,静养式阅读是非功利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不要作任何硬性的规定,因为是“静养”,可以随心所欲。同样,一部分人读这样的书,一部分人有其他感兴趣的阅读领域,是很好的状态。我是语文教师,但我更多阅读其他门类的书籍,我在阅读时并没有很强的“学科”意识,我享受阅读的愉快,根本不在意是否“有用”。我在工作中接触过许多有独特见解的教师,观察他们的成长经历,几乎都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视野和丰厚的阅,读积累;他们能长期自觉地阅读,如果一段时间没读什么好书,就觉得过得不愉快;他们善于探索与发现,总是能通过阅读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勤于思考,乐于交流;而这些教师对“赛课”、“参赛”、“评奖”之类的活动往往并没有什么兴趣。
  也有同行表示担忧:如果没有具体要求,万一老师们仍然打牌玩乐,怎么办?我觉得这种情况可以忽略。因为读书是个人的选择。在任何社会的任何职业群体,追求灵魂幸福的人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因而,对教师的阅读,不必提太高的要求。简而言之:一部分人追求这样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选择一种生存方式。当下中国,在一所学校,只要有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教师是真正的读书人,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算是很幸福的了。因为在这里,他能看到“精神明亮的人”,他能找到人生的精神标杆,他能跟随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学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