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教育综述
迟开的也是花
发布时间:2011/4/1 10:00: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 作者:何小波 
  • 来源:人民教育 2011年4期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当我读到《珍视童年》(《人民教育》2010年第21期)一文中的这句话时,我不由想到了苏伟的《笨槐》中的文字——
  小时候总觉得笨槐确实很笨……洋槐早在春天就绽放满树乳白的花朵,花成串成串的,惹人喜爱。而且槐花还散发出很浓的甜丝丝的香味,记得小时候,每到洋槐开花的季节,总要摘一些槐花来吃,把花蕊含在嘴里,有一种凉凉的甜味……而笨槐一直到阳历七八月才开花,花没有香味,而且不能吃。在小孩子简单的逻辑里,就觉得洋槐很美,而笨槐就像它名字一样,又呆又笨……
  这段文字,每每读来总觉洋槐像早慧灵秀一类的优等生,而笨槐则像反应迟钝的“后进生”。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喜欢洋槐一样的学生,觉得“洋槐很美,而笨槐就像它名字一样,又呆又笨”。可是,不是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园丁”吗?那么,我们怎么能因花儿迟迟不开就嫌弃呢?就认为不是花,是朽木,是蠢材……要知道,那迟开的也是花呀!花开得晚,又没有香味的笨槐,利用风来传播花粉,最终结出饱满的果实,“而这些槐米和槐花都是中药,可以治病的”。
  每一朵花的开放都有一定的时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这正如《珍视童年》中所说:“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进步的孩子,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每天都在学习、准备,爆发期也会在特定的时候突然来临。”我们之所以说出“孺子不可教”,“烂泥巴扶不上墙”之类的恶语,就是因为过重的功利心,让我们等不到花儿开放的那一刻,让我们少了一双智慧的眼睛。
  亲爱的老师,请记住那迟开的花也是花!培育一朵花是漫长的事,请细心呵护每一朵花,尤其那尚未开放的花。

 
附:《珍视童年》     作者:李帆     来源:人民教育 2010年21期

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
  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
  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2009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校长李唯,收到了一封家长来信。
  “我的儿子今年秋季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我和先生决定放弃等待经济适用房(归国留学生可以申请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选择在宝安中心区购房。是你的‘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让我们选择了滨海小学。我们相信,我们给儿子找到了一所好学校。”
  看完信,李唯很感慨:不要小瞧了家长,他们对孩子的童年也有自己的期待!如今,相信滨海小学的家长越来越多,也让创办仅三年的它实现了招生“三级跳”:2007年200多名学生,2008年900多人,2009年1400多人。
  对任何成功的解读,都可以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带着敬畏,一是带着自豪。
  李唯选择了前者。
  她说,我们只是回归了教育的本原,努力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
  “童年是人生的启蒙期,价值观、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大都在童年形成。童年的天真、好奇是人类创造的源泉。只有享受了童年之乐,人生才会完满,人格才会健全。”
  “时代呼唤着生命自觉。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作用中,还是在自我发展的构建中,都是一个主动的人。”
  这样的人,自信进取,乐于尝试,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年里,李唯把“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写在两条红彤彤的竖幅上,从楼顶笔直地垂下来。
  走进校园的人,很容易被这十二个字所吸引:一种新的教育生活,仿佛在呐喊着,跳跃着,呼之欲出。
  
  尊重儿童当下的生活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从教25年,李唯在内心深处默默地问了自己25年。
  她参观过一所学校。校园面积不大,唯一的一块空地,建成了江南园林、小桥流水,大家评价很高。李唯也觉得不错,她琢磨着:能不能用于滨海小学的建设?
  但很快,她否定了这个想法。“学校是美了,但学生去哪里活动?”在李唯看来,儿童的生活,应该明快、舒展。而现在的很多学校,看起来聪明、文化、稳重,有一种迷人和精致,却缺少了活泼泼的生命的活力。
  究其原因,是我们用了成人的标准,去规定、设计童年的生活。
  童年该是什么?
  它是当下的存在,并非成人的预备;儿童是独立的生命,并非缩微的成人。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成人截然不同,它不只是程度的差别,更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
  可很多人以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快速而直接地把儿童引入成人的生活方式之中。他们的做法,如同弄破蝴蝶幼虫的茧,鼓励它高飞;或者像把蝌蚪拉出水域,鼓励它在陆地上呼吸。
  童年的意义,也因之丧失殆尽。
  有一回,滨海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一位老师讲:“同学们,要记住,你们是去参加社会实践的,不是去玩的!”
  李唯听着,心里暗暗叫苦。
  “为什么不是去玩?玩是童年的本质和天性。为了以后的生活去牺牲儿童当下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甜美,还会很快腐烂。
  我们也不需要老态龙钟的儿童,他们失去了童心、童趣,也就失去了醇美无比的幸福。
  我们要做的,是去为儿童寻找一种与成人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生活媒介。
  为这,李唯决定,要把学生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用于活动。她说:“怎样生活就成为怎样的人。”
  早上7∶30,没到上课时间,滨海小学丰富的生活已经展开。
  这边,合唱队的孩子们放声高歌,歌声空灵、欢乐,吸引得路边的行人也驻足停留。
  那边,鼓号队的学生已经开始练习,孩子们眼睛闪闪发亮,那种自信和专注,让人忍不住喝彩。
  走廊上,孩子们开始为自己的凤仙花浇水、培土;蚕室里,孩子们细心地切好桑叶,喂给蚕宝宝……
  在滨海小学,53个社团,涉及到文化、科技、历史、文学、法律、医学等诸多领域。全校1000多名学生,每个人都至少要参加一个社团。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玩得智慧,玩出智慧。”皮影社的指导老师黄幸子说,学校设计的所有活动,无不精心打磨,只为给生命一个成长和积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人,遇到事,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高兴和欢喜,最后沉淀下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东西。
  有一次,皮影社快要演出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道具——杯子不见了。孩子们急坏了,演出不是主角上台就行了,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哪怕是一个杯子!所有人满头大汗地去找,还好,在道具室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
  孩子们围住负责杯子皮影的学生,说:“不管你是什么角色,都很重要。怎么能够这么粗心大意?”
  孩子们懂得了,在舞台上,其实没有主角、配角之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没有人能够替代。
  “人生的舞台不也如此?”黄幸子说,和学生一样,自己也从社团里领悟到很多道理。比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所是”和“所能是”的自己。
  学校能做的,就是为各样的生命提供巨大的舞台。
  为什么在教学楼的一层,特别留出一面“涂鸦墙”?李唯说,对自己的独一无二,孩子们如果说不出来,就把它想出来,画出来吧!
  涂鸦墙的主题,每个月都不相同。第一期是“在海底世界遨游”,第二期是“在天空中飞翔”,第三期是“未来的城市”……
  于是,孩子们画着,自己身上长出翅膀,飞到了天上;将来的汽车不用汽油,而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前进……
  有一个孩子,为了表达对爸爸不让自己玩的愤怒,在参与第二期涂鸦时,他单单画自己被绑在树上飞不起来,当别的孩子翱翔时,他却只能坐在地上看书。
  画里,因为生气,他的头发竖起来了,眉头也竖起来了。
  看到这幅画的人,无不莞尔失笑。
  “如果孩子长大了,有一天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能为此微微一笑的话,那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黄幸子说,我们现在做的,不过是多给孩子一些童年的快乐。
  每年一度的“缤纷节”,也由此而来。
  在那三天里,每个孩子都可以走上台去,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诵读国学经典,参加折千纸鹤的比赛……在这里,生命的无数种可能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孩子们自然的天性被唤醒,独特的个性被展现,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尊严。
  “感到自己存在,这比知道自己存在具有更大的意义。”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的思考,曾让李唯感动不已。
  过去,我们太过于关注让孩子汲取物质世界的知识,但对于人之存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该怎样生活,我怎样才能创造性地释放和运用自己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却茫无所知。
  滨海小学所做的,正是对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与追寻。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没有一帆风顺的生命。”不止一次,李唯提醒滨海的老师。
  儿童在成长中,会面临与他人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解决好冲突,儿童才能以有限的自我,去寻求更好的生命存在。
  就像故事里讲的那样:有人问孩子,他是怎样学会溜冰的,孩子回答说:“哦,跌倒了爬起了,爬起来再跌倒,就学会了。”
  那种千方百计,试图让儿童永不“跌倒”、生活在幸福“蜜罐”里的想法,不过是教育的“乌托邦”。
  在滨海小学,有一条硬规定:一位老师带班,最多只能带两年。“我们要让儿童学会跟不同的老师相处,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李唯说,关键之处,是让儿童学会自主、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要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指导学生如何解决,过何种生活。而要让孩子自己去“悟”,悟出人生的边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自主行进在不断纠错的路上。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并做好准备,去迎接更为艰难的挑战。
  不久前,二年级的黄惠芳老师遇到了一件事。课间,一位女生哭得稀里哗啦,来找她:“同桌刚才打我了!”
  看样子,她想让老师当“裁判”。
  可是,黄惠芳只是帮她擦干眼泪,然后请来了另一位当事人,让他们各自说一说事情的经过。“不要先指责对方,先听对方讲,好不好?”黄惠芳拿出纸笔,认认真真记下两个孩子的话,最后,她会请两个孩子在自己的讲述下签名,“让他们知道要对自己的话负责”。
  女孩子委屈地说:“音乐课时,他唱错了,我提醒他,他一拳打在我眼睛上。”
  男孩子不服气:“老师,她是提醒我了,但她还冲我笑,分明是讥笑我嘛,我就控制不住自己。”
  黄惠芳没有点评谁对谁错,而是提醒他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冲突为什么会发生?
  沉默了一会儿,男孩子不好意思了:“老师,我打人是不对的。”女孩子也说:“我不应该讥笑他,人都有自尊心。”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黄惠芳问道。
  “我向你道歉,对不起。”
  “对不起。我们拉拉小指头,以后不这样了,好不好?”
  两个孩子手拉手,笑着跑出了办公室。黄惠芳收起了笔记本。算起来,处理的过程中,她只说了三句话。
  “我只是一个沟通者,任何冲突和问题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黄惠芳说,在直面冲突和难题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情态往往体现得非常鲜明。是有为还是无为?是被动还是主动?是颓废还是积极?是后退还是前进?需要孩子们自己去摸索,去适应,并于其中悄无声息地构建起“自我”。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心平气和的等待。
  所以,李唯时常提醒老师们:“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在六年级徐雅婧老师的班上,有个出名的“小调皮”。上课时,不遵守纪律。老师刚说老舍,他就在下面说:“老舍么,肯定特别舍己为人。”一下子把全班都逗笑了。你再看他,乐呵呵地四处看,为自己的逗乐得意着呢。下了课,作业也不认真做,“学习不就那么回事?”
  为这,不少老师找到徐雅婧“投诉”。
  一年多来,徐雅婧常常找他谈心,却不愿过多地指责他。“任何伤害,就像钉在木头上的钉子,即使拔掉了,钉子洞也不会消失。”她说,成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只要儿童一出现情况,就“猛扑过去”。这样做,无异于不假思索地在学生心灵上钉钉子,从而留下永远的伤痕。
  今年,徐雅婧休了几个月的产假。当她回到班级后,却惊讶地发现:“小调皮”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他的表现,简直可以说是“优秀”了。
  徐雅婧悄悄地询问他,他说:“感谢国学辩论会,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原来,前一阵,他因为胆子大、敢表达,被选进了学校的国学辩论队。
  刚开始辩论,老师给辩论队录像。放映时,大家全笑了。“小调皮”拿手捂住眼睛,不好意思看下去:他坐在那里,不认真听对方陈述,偷偷“讲小话”;过一会儿,还把腿翘起来。
  “自己的行为太粗鲁。”“小调皮”头一次,发自内心地检讨了自己的行为。
  辩论的题目是“读万卷书是否胜过行千里路”。
  他引经据典,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国时,吕蒙有勇无谋,后来读了很多书,变成了有勇有谋的大将军。”“张朝阳曾说,他正是因为有了人生前三十年的高质量的读书、求学,才做出了现在的事业。”
  没有人知道,这些故事是如何对“小调皮”产生影响的。人们看见的,是他的“旧我”正渐渐淡去,一个“新我”正慢慢地站起来。就连他的妈妈也很惊讶:“他认真完成作业后,还主动要求看课外书,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进步的孩子,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每天都在学习、准备,爆发期也会在特定的时候突然来临。”李唯说,教育之所以令人目眩神迷,是因为它把每一个欣喜都藏在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
  为了等待这份“欣喜”,滨海老师给自己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能说“不准”、“禁止”、“必须”等词。他们要努力让滨海成为一所“充满爱和期待的学校”。
  他们的期待,没有时限。
  
  对真与善的追求,是生命本性的表达
  
  进入滨海小学,家长印象最深的,是孩子自主性的增强:“看到孩子一天天成长为有责任感、有自主性的人,浑身散发出一种阳光的气息,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自主性不仅表现在学习上,也表现在道德品质的养成上。
  如同一朵花,绽放是她的本性。儿童对真(知识)与善(道德)的追求,也正是生命本性的表达。
  只是,我们如何才能唤醒儿童的这种本性?
  滨海小学从“学什么”入手,提倡“宽度语文”。
  “过去的语文教学,窄到只有一本语文书,仿佛一潭死水,没有活力;给孩子呈现的,是一个枯燥乏味的精神世界,他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处主任邹昭文直指弊端,“我们制造了分数,最后却成了分数的附属物。”
  为了适应分数的要求,儿童不再需要有独立见解,不需要自主选择、自主负责,他们的生命降低到了尘埃之中。
  而“宽度语文”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上学期第一堂课,邹昭文就和孩子们商量:这学期选什么书籍做我们的选修教材?
  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我刚看了电视剧《西游记》,特别想知道孙猴子在书里是什么样的,我推荐《西游记》。”
  他的提议,引来一片赞同声。当场举手表决,高达60%的学生同意阅读《西游记》原著。
  可一些学生不同意:“老师,我读过好几遍绘本了,再读没意思。你现在就可以考考我。”邹昭文从教室的电脑里,搜索出一段“悟空出世”的原文,请这位同学读一读,讲一讲。
  “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短短14个字,他憋了半天,没读完整,也说不出意思来。
  这一下,所有孩子都感受到了一种挑战。这种智力上的挑战,让学生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也打开了他们自主学习的“闸门”。
  刚开始,孩子们读得很艰难。课间,邹昭文问他们:读到哪一节了?有的学生说:“老师啊,读得好苦,读不懂,读不下去啦。”原著的很多语言,对这些只上小学、又看惯了漫画的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和品位的。
  邹昭文就先后用了三节语文课,和学生一起聊“西游”。
  他们聊“猴王出世”,分小组,每个人都谈自己的看法。课堂氛围很热烈。有的说,“书上写猴王在石头里三百年才蹦出来,是不是人们说‘你是石头里出来的’,就是指我们的祖先是猴子啊?”
  还有的问:“那么调皮的猴子,有没有做过一些有害的事情呢?为什么作者不写?”
  旁边的同学立即就说:“作者写啦,但是他写的时候,笔调、情感和我们写一个坏人是不一样的。像他写孙悟空捉弄猪八戒,是带着对孙悟空的包容的,主流是真善美的。”
  ……
  相互的碰撞、生动的触发,让学生对孙悟空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让学生品味到了古典名著的魅力。
  更难得的是,他们还学会了,不仅要用眼睛去看书,还要用思想去读书。
  在第三次品读课上,邹昭文提起了一个话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孙悟空式的人物,你想想有没有这样的人?”这个问题,一下为学生打开了原著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通道。
  孩子们想到了扬善惩恶的警察、为民服务的公务员。他们的联想,也让邹昭文灵机一动,为什么不鼓励学生写“西游记续编”?
学生的积极回应,超过了邹昭文的预期。他们一边阅读原著,一边创作续集。一个学期结束,全班38个人,最少的写了20回,最多的写出了40多回。
  一个家长对邹昭文说:“我不明白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孩子这么投入,天天读,天天写。每天到了一定时候,孩子就说,我要写续集了,不要打扰我。”
  “我有什么方法呢?不过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让渡给学生。”邹昭文乐呵呵地说,作为生命体的个人,谁不向往自由的感觉,谁不渴望主动地生存?
  学生自主汲取知识的意识一旦被激发,从表面看,也许只是微弱的烛光;但这微弱的烛光,却可能燃成熊熊的烈焰,使生命呈现出迷人的神奇。
  2009年,滨海小学迎来了建校来的第一次“大考”。当年,他们的第一届毕业生,参加了宝安区的学业测试。当时,李唯心里忐忑不安:学校课外活动多,课内自主学习多,会不会影响到成绩?
  谜底揭晓。在区直属公办小学中,建校仅两年的滨海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区教研员不相信,开玩笑说要来调查。李唯拍着双手,说得特别响亮:“欢迎!”
  与学习上的自主性相比,道德品质的自主性养成,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体验、实践,才能深深地铭刻在孩子的心灵上。
  在滨海小学,他们创造性地摸索出了“四段式国旗下的课堂”(就同一个主题,分成四段进行教育):校长主题讲话,召开主题班会,学生写作心得,最后是与家长进行讨论和实践。
  这四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对话——反思——实践”的德育链。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和渗透。
  “我们的主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如说,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要认真完成作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李唯说,每周一,她早上六点就会赶到学校,利用老师写的上周情况总结,提炼出国旗下讲话的主题。
  因为贴近,所以能吸引孩子。
  事情虽然细小,却往往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大道理。
  在心得写作中,孩子们的领悟让人惊讶:“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感受到别样的幸福。”“学习上,心动不如赶快行动。”“我明白了,要成就大事,也要拘小节,要把细节做好”……
  前不久,李唯收到了一封清洁工的来信。信里说,她发现滨海小学的一位学生,在校园外主动捡拾小广告。问她叫什么名字,孩子不肯说。她请李唯校长表扬一下这位学生。
  李唯对老师说:“这就是一个具有生命自觉意识的孩子啊!”她不仅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还把它变成了一种心灵的习惯。
  这样的孩子,往往向着生命发展的更高处。
  他们看得更广,也就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是自己潜能的主人和命运的设计师
  
  “人生精彩,源于规划。”李唯曾和老师分享自己对于生命自觉的看法。她说,一个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人,一定是能主动设计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主动权的人。
  人,不能随意地长大,需要有意识地去建设自己。
  每个学期,滨海小学都会进行一到两次的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活动之前,老师们都会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自己进行规划。
  刚开始,学生一头雾水:“什么是规划?我们不会制订。”
  老师会告诉他们,规划涉及到:活动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分几个步骤完成;每个步骤的负责人是谁,怎么组织,需要邀请哪些人,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最后,把设想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份“规划书”就做好了。
  有人问: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不由老师制订?花这么长时间,值得吗?
  “生命的成长,有自己特定的机制。我们不能安排一步步完美的路径,去代替学生成长、代替他们活。”
  “每个人生命的意义和道路,终究要自己去确定。”
  李唯说,她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潜能的主人,也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因此,学会制订规划,看似一件小事,却是在告诉学生:你要为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看看现在,那么多读到硕士、博士,却还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人,一点生活的挫折,就可以轻易摧毁他们多年知识的积累。
  人的主体性一旦瘫痪,生命也就随之萎靡。
  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老师做得最多的,就是提醒学生,想想自己有哪些资源,该如何合理地运用。
  一份合格的规划书,往往需要师生共同修改两到三次。
  在一份“西部风景名胜调查小组”的规划书上,6位学生自己选出了组长,制定了活动主题和研究的问题,并进行了时间安排和人员分工。
  指导老师在这份规划书上,写出了自己的看法:
  1. 同一天能解决完所有问题吗?
  2. 通过什么途径、方法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 怎样体现小组内成员的合作?
  4. 怎样呈现小组活动的成果呢?
  这样做规划,会不会太繁琐?
  “细致的规划,能帮助学生走好每一步。”李唯说,正如我们要成为最好的自己,需要“过好每一天”一样,没有好的每一步,就难以达到美好的结局。
  对一个人来说,当前的每一步,既是过去的结晶,又是对未来的筹划。所以,“做好一个规划,首先源于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同时又寄托着提升自己的愿望”。
  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他们需要决定: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与目标?而改变与适应,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层次素质。
  六年级的一个小组,决定研究“新疆的饮食文化”。一位孩子提出:自己的叔叔是开酒楼的,我们可以去访问厨师,顺带品尝美食。她的建议,得到组员一致赞成:“太好啦,这样的调查多有意思!”
  写进规划后,孩子按计划到酒楼参观、访问。
  美味的烤羊肉和馕,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可问题也出现了:厨师只知道怎么做,对食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却说不出。
  怎么办?孩子们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找到指导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把规划改掉,只调查新疆的特色饮食?”
  “可是如果只讲菜式的话,还和民俗文化有关系吗?”指导老师提醒他们。
  孩子们不吱声了。
  “你们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小组迅速集合起来,有的提议:我们可以上网查。还有的说,我认识一个导游,她去过新疆,看能不能电话采访她?
  最后,他们调整了思路,重新分工,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去寻找食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汇报课上,他们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馕,请大家品尝。还讲小组遇到的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他们说:“制订规划,要适合自己的情况,不能一味空想。不是美好的设想,都能实现。”
  在引导孩子们制订规划的过程中,老师们也渐渐发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了很多改变,“他们的自主生长,开始有了方向感”。
  有一个班级,英语成绩较差,孩子们就根据各自的弱点,制订规划。有的计划,每天阅读一篇英语文章;有的打算,每天晚饭前听英语20分钟。
  规划制订出来后,他们把规划贴在自己的书房内,请家长加以督促。
  一个学期以后,这个班的英语成绩,从原来的倒数第一,变成了中等水平。孩子们找到英语老师,高兴地说,原来英语也不难学啊!
  “孩子收获的,不仅是成绩,还有一份从容和自信。”提及这个故事,李唯总是感到一种成就感和幸福。
  更让她幸福的,是学生对滨海小学的感情。在网络上,一个已经毕业的孩子,对滨海小学的老师说:“我们的师生缘永远不会断。”
  “这就像是对我教育理想的注释。”李唯说,自己希望,滨海小学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账户”,他们一辈子都可以不断回来“提款”。
  为这,她和同事们一直在努力。
  就像她最喜爱的那首诗一样:“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在滨海,他们对孩子的童年,也许下了一个美好的诺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