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教师优秀作品
中学优秀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因素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1/11/28 13:38: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古海波

 

本文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1

 

摘要:解析优秀外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对中学外语教师发展和新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一名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成长过程的个案分析,基于个人自述、访谈和观察等定性数据,挖掘影响其专业成长的内外因素以及具体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影响其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包括热爱教学的个人性格、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和早期个人经历;外部因素包括师长引领、海外学习经历促动、教研活动促进以及学生的积极反馈等。研究还发现中学优秀外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并初步构建了各因素影响下的中学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模式。
关键词:成长因素;中学外语教师;模式
 
1.      前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师是外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William & Burden, 2000: 56)。新课程改革呼唤大量的优秀外语教师群体的出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2010)。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渴望成为优秀教师,因此研究和分析优秀英语老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探索他们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当下的外语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语教师发展研究方兴未艾(如吴一安等,2007;周燕等,2008;顾佩娅,2009;王艳,2011;张凤娟、刘永兵,2011)。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人们更多关注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对占全国外语教师半数还多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缺少足够的关照,对他们如何从普通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过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教师成长过程的解密和重新认识有助于更清楚的了解一位老师如何从普通走向卓越的具体过程以及感悟和体会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挣扎和苦痛。成长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信念和教师行为的变化对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都有一定的启示。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一名中学优秀英语教师的个案研究,透析其专业成长的过程,旨在挖掘和重现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从而揭示该案例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2. 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本来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对我们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作用巨大,但在该理论在被引入教师发展研究后,对认识教师的学习和专业成长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和成长是个体与社会文化以及情境进行积极互动的结果,意义是在建构中产生的(Vygotsky,1978: 86)。这个观点为外语教师成长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导框架。Johnson & Golombek (2003) 总结了这个框架的三要素:1) 内化与转变;2)“最近发展区”(ZPD) ;3) 中介工具。据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结合自身条件,寻求和合理利用这些中介资源和工具(如支持性的学校文化、培训机会、优秀师长等),创造内部和外部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从教学理念的内化到教学活动发生实质性转变(顾佩娅,2008)。这个转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的社会文化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析中学优秀英语教师的成长过程并分析影响其专业成长的各种因素。
对影响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因素前人已有不少研究。Moran(1996)追溯一名教师从自己作为西班牙语学生到成为一名西班牙语教师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影响其成长的因素包括自己的西班牙语老师的负面印象、做西班牙语教师的困难经历、硕士班的收益和授课教师的榜样等。Almarza(1996)的研究解释了教师教育课程在准教师学习做教师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同时发现因教师学习者个人特点和背景经验的不同,教师课程对他们的影响不同(转引自刘学惠,2007)。国内对于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研究也开始出现,和本文最为相关的是顾佩娅教授(2009)所作的研究。她通过对一组外语教师进行了个案调查,基于访谈、观察、叙事等调查结果, 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与周围环境和教学实践的关系,认为人际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都能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上述文献从理论和研究设计上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但由于研究的重心不同,上述研究较少涉及影响中学外语优秀教师成长的具体因素。结合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本文开展了对一名英语特级教师成长因素的探索。
3. 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关注外语教师的成长因素,其人文属性决定采用个案研究的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全面深入的研究一位英语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因素,本文旨在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影响这位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2.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其内在关系如何?
3.2 研究参与者
研究参与者的选择遵从质的研究中的目的性抽样原则(Patton,1990:169),选择可以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参与者。本研究参与者是一名中学英语特级教师H.H 老师,女性,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她教学成绩突出,培养出众多杰出学生,并指导多名青年教师成长,出版过英语教学专著,在国内重要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是本地区公认的名师。因此,研究该优秀教师具有较强的典型和示范意义。此外,笔者和研究参与者非常熟悉,个人关系融洽,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为研究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便利。
3.3数据收集和分析
质的个案研究方法主张多渠道收集数据。本研究中收集的数据来源包括研究参与者的“个人自述”:“我的成长背景”,“我的教学实践”,“我的教学故事”,以及访谈和研究者的个人观察。在认真阅读所有的数据之后,根据内容的分类,进行开放式编码,再归纳总结,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展讨论和分析,形成研究认识。
4.   结果与讨论
4.1内部因素
4.1.1 热爱教学的个人性格
研究发现,促进H老师不断进取、挑战自我的重要因素是其热爱教学的个人性格。她说“我一直希望成为一名好教师”。带着这样为教育奉献的信念,H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去丰富和提高自己。她说:“我利用一切机会去学习,去实践。科研组里编写校园英语,我积极参加;教研组里的专业学习活动,我认真对待,课余时间里,我组织学生排演英语节目,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弥补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够成熟。”我们认为,正是由于H老师性格中的这种对英语教学和教育的热爱才促使她不断的寻找机会提高自己的素质,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
H老师身上表现出的这种对于教学的热爱证明了她个人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向”。教师专业性向指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吴秋芬. 2008)。专业性向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动力支持。我们认为 H老师对教育工作怀有浓厚兴趣的人格特征是她的专业性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专业性向”是促使其提升职业水平、加速其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之一。
4.1.2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
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是H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勤奋嵌在H老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她个人的主动学习方面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她不仅学习英语,还积极学习汉语,如她在自述中说道:“工作之余,我还订了汉语言文学的函授教材,努力提升自己的母语功底。”其勤奋的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其认真“拼命”的教学工作中。她“平时,多听课,多观察,认真品味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即使到了现在,已经是一名特级教师了,她在工作上依然非常努力。在平常或者每个周六,她总会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义务给所教班上的后进生补习英文。不难看出,正是她的这种对待学习和教学的勤奋努力态度造就了H老师。这种积极的态度也是师德的重要体现,也支持了吴一安教授(2007)提出的教师解放性知识概念。教师的“解放性知识”的特点是精神性的,涉及到教师的观念、态度、自省和发展意识、德行、境界和追求等。我们认为,H老师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正是其具有的“解放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知识是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4.1.3早期个人经历
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H教师的早期个人经历在她个人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她愿意毕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与其早年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她在自述中写道:“我与教学的第一次牵手是在30多年前的高中时期。当时的语文老师让我上讲台当了一回小老师……面对熟悉的同学、老师,我成功地上演了一堂课,从此教师成了我心中并不排斥,甚至还有点向往的职业。”早年的这个当“小老师”的经历奠定了其终身从教的基础。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的早期经历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不同寻常和意味深长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个长期的逐渐进步的过程,这个渐变过程里孕育着质变和顿悟,典型的环境、人物、事件可以是质变和顿悟的催化剂,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关键性影响(吴一安等,2007,p: xxi)。这种个人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对H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2外部因素
4.2.1师长引领
从影响H老师成长过程的外部因素考量,我们发现杰出师长的引领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优秀老师在具体教学方式上给H教师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机会,如在访谈中H老师回忆起当年她的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对她的影响。“我中学时的一位英语老师,用英语和我们对话,课下用英语制作灯谜,挂在教室里让我们猜,当时就觉得英语课特别有趣。我觉得她这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很好。”不仅如此,师长引领的更重要表现是优秀师长的人品和生活态度的影响。如H教师提到她的一位大学精读课老师。这位老师当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还要考研究生。她的那种对学问的追求,那股“冲劲”,对事业的执着和要强都在H老师身上打下了烙印,激发她不断的前进。
我们发现在影响H老师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师长引领作用很大。这个观点支持了众多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专家教师的典范和引导的结论(如吴一安,2005;顾佩娅,2009;古海波,2011),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个体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社会资源的互动增长的过程。
4.2.2海外学习经历的促动
在研究中,H老师很多次提到了她在国外进修时的经历,并一再表示海外学习的机会对她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的成长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在加拿大进修一年的所见所闻促进了H老师对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她提到在国外的课堂上“讨论活动频繁,学生参与意识很强。这样的教学模式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颠覆了我从学生到老师所习惯的教学模式。”不仅如此,国外的学习经历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H老师的英语水平和理论功底。她到大学里上选修课,从教学理论上武装自己,“在应用语言学技巧课上,我第一次接到到克拉申的自然法教学理论。”这种沉浸在英语母语文化中的学习从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理论素养和文化感知等各个方面促进了H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海外学习经历一方面拓展了英语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提升了职业素养。这种基于经历的学习(Dewey,1933)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在江苏省教育厅大力推进的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如“雏雁计划”等等皆是遵循之一道理,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的是任何类似的这种学习经历也最好要基于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这样才会发挥更大的效力。
4.2.3教研活动的促进
中学教师要参加多种教研活动,如各种评优课、公开课展示、听评课活动等等。我们发现中学里的教研活动对H教师的成长也功不可没。H教师提及她在1990年参加省第一届评优课活动时说道:“准备参加比赛的那段日子对我来说是一种煎熬,但也是我教学能力长足进步的一个关键时刻”。以后历次参加的公开课等等活动的反复磨练使“我的课堂日臻完善,从稚嫩走向成熟”。
公开课或者评选课是中学教研活动中的常见形式。关于公开课的形式和作用,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至少H老师的经历表明公开课对教师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也支持了刘洪(2010)提出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快车道”的提法。相对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活动这一形式无疑对中国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4.2.4    学生的反馈
研究发现来自学生的反馈也对H老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H教师在访谈中提到:“我让学生带字典进教室,这样我有压力,不可信口开河。备课要充分,这可以很好的促进自己教学”。H教师还积极向自己所教的已经升入高校就读的学生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情况,咨询他们所用的教学材料,了解教学方式,希望得到启迪和思考。H老师的这种主动获取学生的反馈不仅更好的提醒自己备课要认真平,也更好的高瞻远瞩,吸取先进的教学形式,从教材到教法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我们认为这种同样基于主动发展意识上的学生反馈也对其专业成长贡献卓著。
4.3优秀外语教师成长因素模式
上述结果和讨论勾画了影响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实际上,我们发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划分只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影响教师发展的内部因素很关键,但也是由于外界的事件刺激,融入自己的反思,带来新的行动的变化或产生新的行为,而反过来这种变化又会不断巩固和内化教师的信念,从而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因此,从建构主义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教师的个人成长过程是来自内部因素的教师个体和外部的社会资源、社会情境进行互动、反思的结果。中学优秀外语教师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这里借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图示(转引自施良方,2001,P.361),我们试图构建了各影响因素下的中学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模式(见下图1)。

教师成长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图1. 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如个人性格、工作态度、早期经历)以及外部因素(师长引领、海外学习经历、教研活动、学生反馈)交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他们二者互相依赖,共同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5.      结语
解析优秀外语教师成长过程对外语教师发展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一名英语特级教师成长过程的个案分析,挖掘出影响其成长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热爱教学的个人性格,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和早期个人经历;外部因素包括师长引领、海外学习经历促动、教研活动促进以及学生的积极反馈。研究还发现中学优秀外语教师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并初步构建了各因素影响下的中学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模式。本研究发现对当下的中学外语教师发展理论研究与新教师培养实践有诸多启示。首先,应该大力培养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以及其他积极认真的情感态度等专业性向,这种专业性向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可考虑在教师招聘时设立专业性向测试,选拔最合适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其次,设计教师培训项目时应该综合考虑和照顾到教师的个人经历,如工作坊,并开展基于经历和经验的反思活动。第三,外部因素对教师成长作用巨大,应该创造条件提供有利的专业发展环境,如师徒结对,海外培训,提供丰富教研活动等等。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研究对象单一等等。希望后续有更多的研究可以关注中学英语教师的成长过程,从而不断提升外语教师的素质,提升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Almarza, G. G. 1996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In D. Freeman& J. 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50-7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lth.
3.        Johnson, K. E. (2006)  The socialcultural turn and its challenge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TESOL quarterly, 40(1)235-257.
4.        Johnson, K. E., & Golombek, P. R. (2003). "Seeing" teacher learning. TESOL Quarterly, 37(4): 729-737.
5.        Moran, P. R. 1996 “I am not typical”: Stories of becoming Spanish teacher. In D. Freeman& J. 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uguage Teaching, (pp. 125-15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7.        Williams, M. & Burden, J. 2000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8.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        顾佩娅 “解析优秀外语教师认知过程与专业成长”,《外语研究》,2008第3期
10.    顾佩娅 《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11.    古海波 “反思实践视角下的生存期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基于苏南某重点中学的个案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6
1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域名已经过期}/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年
13.    刘洪 “公开课—教师成长的快车道”,《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12
14.    刘学惠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概念重构和研究进展”载吴一安等主编《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5.    施良方 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6.    吴秋芬 “教师专业性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8年第5
17.    王艳 “优秀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案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
18.    吴一安 “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
19.    吴一安等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0.    周燕等 “在教学和互动中成长:外语教师发展条件与过程研究”, 《外语研究》2008 年第3
21.    张凤娟、刘永兵 “影响中学英语教师信念的多因素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