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教师优秀作品
呼唤中学作文教学的质性回归
发布时间:2011/4/20 10:47:4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陆建生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13000陆建生   常州市第二中学丁坤
      发表于2011年第四期《语文教学通讯》(核心期刊)
【摘要】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以及应试化机制的影响,导致学生作文失去了生活的养料,作文形式刻板,内容苍白俗套,缺乏真情实感,拼凑字数,言之无物。我们要寻求一种能改变这种现状的理论指导,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性对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性并且容易操作,文中分析了作文回归原生态的四大特性品质,优化这四种品质,可以促进中学作文教学原生态性的回归。
【关键词】原生态 作文教学 质性回归
 
统观现在的作文教学,由于应试化机制的缺陷,学生作文明显缺乏生活基础,素材局限,内容苍白俗套,缺乏真情实感。教师的作文教学在应试化机制之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作文命题的主观性强、教学随意性强、脱离学生主体等。应试作文泛滥,导致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是根据老师要求,选材凌乱,硬凑字数,甚至完全虚构,作文言之无物。为了改变这诸多弊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1】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命发展,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觉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去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
一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在原生态中,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和谐。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性,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指出:“作文需要生态化生成的过程,这时的作文需要已同生活提供的作文原料水乳交融,情由事发,理在事中,情理交融。理、事、情都渗透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因此,环境所提供的生态资源和学生的体验在写作中相辅相成,互利互生,通过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实现对学生人格建构和能力形成的影响。”【2】 由此推断,原生态作文教学,就是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对生活的感悟。既然是“原生态”的,我认为就应该鼓励学生主动从生活常态态中汲取智慧,表达生命的本真。
建立原生态的作文教学机制,促进作文教学的质性回归,必须回到作文活动的原点来思考,即:作文活动的意义是什么,作文活动是怎样的活动,如何健康有效地开展作文活动等。从作文教学活动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来看,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活动中都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所以作文教学活动要更注重于建立协调作文教学活动中各教学环节之间及各环节与整体的运行关系,遵循学生的言语与思维、生理与心理变化的发展规律,切实保障作文活动是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标,真正实现作文与做人的融合促使作文教学活动健康的运行与发展的作文教学机制。
 
用原生态的视角来观照作文教学,首先要开放作文环境,作文活动不能封闭地、孤立地进行。“如果我们把‘生态’的视野拓展到作文教学领域中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其中不注意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写作、锻炼能力,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3】同时还要优化作文内部的生态系统,作文教学活动要遵循需要性、真实性、言语性、可持续性等法则,促使作文活动健康和谐地开展,最终达到育人的最大效益。
第一、需要性,即作文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它是学生作文活动的动力品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活动是基于人的内在需要,学生的作文活动也是如此,如图所示:
 
      正是这种内在的“基础需要——生活满足——最高需要”的驱动,人才会在心理驱动下自律有序、永无止境地从事实践活动,作文活动也理应成为学生的最高需要。然而长时间以来作文活动忽视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只是把考试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写作需要,这样写作中的厌倦情绪、虚假行为就难以避免。写作本是生活的客观需要,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沟通。”【4】“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5】张志公先生也谈到:“为什么写?答案很简单:因为要用。生活里需要书;念书作学问,需要写;作任何工作都需要写;抒发点思想感情影响影响别人,需要写;搞科学研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写。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只笔”。【6】当代原生态作文教学的倡导者张祖庆老师在讲述原生态理念指引下的作文教学构想时,曾说“为需而写,凸现习作的原生态”,让学生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7】
第二、真实性,即作文材料要来自真实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它是作文活动的精神品质。可以说,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然而,以往的作文教学忽视真实的生活,或把生活“模拟”,作文只被认为是语言的形式训练。请看这样一组镜头:
同学们,请看一组材料:“每个人脚下的土地都会有说不尽的故事。爱祖国,先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吧!在地图上找到你的故乡,假期中到故乡去,寻访先辈洒下汗水的地方,祭扫先人的坟茔,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以‘脚下的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要求:语句通顺,中心突出,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少于600字,下课前交。
教师简单地布置完作文题后,没有任何的阐释与引导,全然不顾下面学生面面相觑、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这样的情景许多人都不陌生,以前的中学作文课几乎全是这个套路。但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这样的作文课却仍然存在。学生作文语言苍白,毫无感情;稍微有一两篇出彩的,也都是空洞无物,毫无自己的个性。如此种种,学生作文水平不容乐观,这背后的原因,是学生思维区域流离于生活之外,导致生活和作文的错位。“生活和作文的错位(‘为了作文而生活’)不能不说是形式训练作文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容忍和运用这种‘模拟生活’的方法实质上丢失了作文教学促进认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教育性价值。”【8】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真正把学生放逐于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为文效果,通过表达和交流实现了对生活更多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得带入生活、作用于生活,让学生的作文更有亮点,让学生的生活更有热情。
第三、言语性,或者说文学性,即要锤炼学生的语言,使其富于文采,讲求规范,它是学生作文活动的形象品质。作文的语言是“肉”,如果一篇文章瘦骨嶙峋,就会面目可憎,因此作文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至关重要。古人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文章要讲究辞章华美、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丰厚,使其具有文学特色。
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应该是学生作文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一,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显然不是专项的写作能力培养,而是有效地表达和交流生活能力的培养,体现“言语性”的特点。所以,对作文教学而言,一定要凸显“言语性”特色,打造“语言美”的形象工程,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和作文素养的形成。但这一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如图所示:
 
思维形式是指在生活素材和认识基础上的言语交流与表达的过程及最终呈现的言语形式,它包含着言语转换过程和言语表现形式两方面;写作内容则是指学生对生活素材和生活认识的提炼,在有限的写作内容中,外显着宽广的思维形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就是言语性。作文的“言语性”使我们明确了作文的内涵、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施方式,它所指导的作文教学要求是可以操作和可能实现的,它对作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更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处理好“言语性”,就能使作文教学少一些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错位。
第四、可持续性,即让作文教学要在平衡的、创新的教学生态中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它是作文活动的最高品质。在作文教学中,要实现可持续性,平衡显得至关重要,必须做到作文命题与学生信息积累的平衡;写作内容生活化的平衡;文学性写作与实用性写作的平衡;听说读写的平衡等。因为学生作文活动与教师作文教学活动都是多样的。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观念、知识能力储备与更新等都有可能制约着作文活动的开展。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只有保持动态地平衡才能保持动态地稳定,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作文活动的和谐、可持续性地发展。
作文创新是师生作文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作文教学需要创新就要切实关注学生新知识能力的生成,思想的变化和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地、有创见地、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原生态作文教学就是要促成学生在作文活动中不断创新,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质的飞跃。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作文教学都无法做到这四种特性的优化,相反,出于考试的目的,作文活动中教师不断地训练学生谋篇的能力,整个作文活动就成了程式化的言语训练。学生作文活动中缺乏本真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有的只是浮华的言辞及俗套的言语范式,显然这些与作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9】等,这些都客观地要求着作文教学必须走出“本本主义”、“应试主义”的苑囿,优化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寻求作文教学原生态性的回归。让每一个学生“原生的”生活及生命感悟,即:每个学生日常的、真实的生活及生命感悟。都能被激活,建立科学的作文教学机制,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言语形式去表达或交流这些生活及生命感悟。
要在作文活动中优化这四种特性,首先要做到作文活动要走向对生活原味的品鉴回归。叶圣陶谈到:“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办法”“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10】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
在作文教学原生态化的质性回归中,作文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着力地推动学生对生活的品鉴,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把自己的文章打造得富有情趣和美感,充满活力和魅力,翩翩起舞,活灵活现,个性鲜明、情趣盎然,学生自然有一种成功的快感,人文统一,作文上了档次,育人上了台阶
要使得这四种特性达到最佳结合,并回归原生态,就要使作文活动走向对生命以及生命环境的回归。作文活动不能只是一般的生命活动记录或感悟,而应成为上升生命、优化环境的推动力。所以,我们倡导学生在作文活动中立足于实际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关注生命生存环境的优化,并作为生命的指导与自我期待。
原生态作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自由的、个性鲜明的生命,老师应以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生命的关系,深入理解写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许多伟人甚至平凡的人,用自己的笔墨留驻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种积累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旋律的流转。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付诸实施,那么他们便有可能认识到,作文活动是自己的事情,是生命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第12页。
【2】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1第165页。
【3】【7】张祖庆,《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4】【5】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436,295。
【6】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2,176。
【8】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34一35。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7。
【10】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12。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原生态作文:习作教学的新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05.1。
【2】袁建中,《写作:让学生不痛苦不虚假——生态作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2008.3。
【3】刘金玉,《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4】何捷,《“反生态作文”和“原生态作文”》,小学青年教师,2005.6。
【5】郭铁良,《教好高中作文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