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教师优秀作品
多维透视课堂 预约别样精彩
发布时间:2011/3/3 11:25: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向永知
多维透视课堂 预约别样精彩
――关于“优质思政(品)课”标准与胡云琬老师的几点商榷
 
向 永 知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常州 213003)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11期刊载了胡云琬老师《共赞今日精彩,再创明日辉煌》一文,此文是针对“2010年全国思想政(品)德优质课大赛”的评析,其第二部分阐释了衡量一节优质思政(品)课的“六有”标准,即: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现简约摘录如下:
“有魂”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正确,切实将具体务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三维教学目标之首,并真正予以落实;“有神”是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有序”是指能够采用板块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板块之间的过渡紧凑、自然;“有生”是指有生成,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有色”是指有比较鲜明的教学特色;“有效”是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即三维目标达成,学生学有收获。

笔者以为,以上“六有”标准毫无疑问是构建一节优质课不可或缺的应然因素。但是,此“六有”凸显的是教师本位,关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细细品来,似乎也缺失了政治学科特色。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的思政(品)课?正如胡云琬老师文中所说:“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及其他教学资源构成的一种教学生态系统。”由此看来,课堂不应是简单而线性的。相反,课堂是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且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我们是否可以将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内容、课堂文化视作透视课堂的四个维度呢?

为此,笔者认为,一节优质的思政(品)课,除了从教师教学维度要做到“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之外,还应从学生学习维度做到“有思”;从课程内容维度做到“有新”;从课堂文化维度做到“有人”。
一、“有思”,体现思政(品)课的特质。
思政(品)课的特质和核心能力是什么?就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辨,并在理性透视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1.有思考。
是指教师把时事生活、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主地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分析和综合,并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接近着事物的本质。因此,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的过程,师生间、生生间仿佛有一条思维的河在静悄悄地流动。
然而,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两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其一是“去问题”教学,即教师主宰着课堂,把持着问题,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教学往往止步于基本概念、原理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层面,教学只是去除老师预设的问题。相反,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视域,不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其二是“娱乐化”教学,即教师往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因此而热闹起来了――学生们说了、笑了、唱了,甚至跳了。然而,课后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竟一脸茫然。正所谓“课堂热热闹闹,课后什么都不知道”。当前,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这种为了热闹而热闹,为了探究而探究的“课堂泡沫”现象大有高歌猛进之势,这种浮华的课堂值得反思。
2.有思辨。
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学生直面的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那么,思政(品)课教学必须要给学生一双甄别社会问题的慧眼,让学生能够辩证地解读社会生活,能够辨方面、识大局,克服“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甚至盲目跟风、随大流的思维泛化倾向,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思政(品)课教学中,如“道德两难”现象、金钱观、消费观、东西方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流行文化、人生价值等,都是引导学生辩证地透视社会问题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培养学生的思辨习惯和理性精神。 
3.有思想。
是指课堂教学要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明辨正确的政治方向,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让每一个孩子身上闪现出“思想者”的光辉,而不是一个个人格分裂、言行不一的“美丽的谎言”制造者。
为此,思政(品)课教学必须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在契合中学生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帮助青少年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二、“有新”,体现思政(品)课的特色。
思政(品)课的特色和魅力在哪里?就是要有鲜明时代性,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时事、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并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赋予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
1.有时事。
是指课堂教学一定要把社会时事热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紧密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能够充分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社会发展的过程特征,与时俱进,体现鲜明的时代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政(品)课教学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框条条,而应与时俱进,把鲜活、生动的社会时事热点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必要的补充,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有生活。
是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当下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引发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整。
“理论很骨感,生活很丰满”。教学资源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将枯燥的知识活化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真实的情境中,以升华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科知识的信度,还有利于提升政治品德教育的效度,使学生当下的生活成为思政(品)课程构建的现实基础。
3.有创新。
是指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技术的运用等要富于创新,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反思其症结,关键在于“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那么,以鲜活的社会时事和学生生活资源为载体的思政(品)课教学,必须突破教学内容的教条化、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教学方式的经验化等种种樊篱,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猜测,找回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
三、“有人”,体现思政(品)课的本真。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本真和终极追求是什么?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尊重每一个体生命的成长需要,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而不是只会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条文的“标准人”。
1.有学生。
是指教学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教师要激活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在知识客体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思政(品)课教学往往习惯于单向的灌输而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机械记忆、被动接受、枯燥乏味”曾一度成为思政(品)课的标签。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先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控制基础之上的“坚持学”。
2.有生命。
是指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个性特点,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能够体验生命的历程,认识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潜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具有健康生命、独立人格和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
传统的思政(品)课是把学生单纯地作为社会工具来培养,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这种背离了教育本真的功利主义做法当前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仍大行其道。
3.有关爱。
是指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沟通、精神相遇要具有“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品性,使师生能够感受到愉悦和幸福,体验人性的崇高、理解生命的尊严,分享生活的意义,从而培养起学生博大的情怀。
现行教学交往中,独白的、控制的、垄断的甚至霸权的情景时现于教学过程,并在不知不觉中遮蔽了人性光辉,尤其是思政(品)课教学首当其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应使学生学会关心个人、他人、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全球生态,关心真理、知识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悦纳他人与悦纳现实,要有一种博大的关切心,成为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世界公民。
 
新课改背景下,定位一节理想化的思政(品)课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优质政治课堂一定是指向“学生发展”的课堂。为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做到“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有思、有新、有人”,我们就有理由期待中学政治课的明天会更精彩。
发表于2011年第1-2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