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阅读分享>>教师优秀作品
常州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0/3/16 8:26:5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赵世俊

 

此文发表在《致远》第一期【德育心理】栏目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心理健康中心   赵世俊
 
摘 要对常州市部分高中教师进行SCL-90自评调查,旨在评估常州市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常州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总检出率达51.70%,其中轻度、中度、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达38.31%11.9%1.68%2)常州市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3)教师群体内部存在心理健康差异,相对而言,城市教师、中年教师、男性教师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关键词高中教师;心理健康SCL- 90
教师是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更直接地影响其教育对象的个性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常常通过不适当的行为释放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乐观情绪的建立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可以说,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己经超越了教师个体的意义。目前,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重点,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国内已经有一些报告。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学校类型的差异,所得结果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而常州市又是江苏发展较快的地区。对本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无论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常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的。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之对象为常州市高中教师。我们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前黄、五中、三河口中学、青龙中学、金坛直溪高中为研究对象。
1.2调查工具
    运用心理卫生界临床常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试工具。该量表含90个项目,为5级计分,其主要优点是覆盖面大,反映症状丰富。在该量表90个项目中涉及感觉、思维、情感、意识和行为习惯,有的项目还涉及人际关系和饮食习惯。每一项目均取5级计分,其分值的含义是:1分代表无,说明没有此症状;2分代表轻度,说明有此项症状,但表现不频繁,不严重;3分代表中度,说明有此项症状,其程度为轻到中度;4分代表相当严重,说明常有此项症状,程度为中等严重;5分代表严重,说明常有此项症状,频度,程度均十分严重。量表以因子分作为统计指标。
1.3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法,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20天内完成测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当场收回614份。
调查组最终确定无漏填漏答的有效问卷535份,由调查组成员集中进行数据统计,并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均数差t检验和方差分析。
在施测过程中,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2.结 果
2.1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在本研究中,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指样本中所有在某一个因子分≥2或≥3、≥4的教师人数占总样本人数的比率,见表1。由表1可见,535名教师心理问题症状总检出率达51.70%(277人),其中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2≤因子分<3者=38.13%(204人),中度心理问题者(3≤因子分<4=64人,占样本总体的11.9%,达到严重心理问题(4≤因子分)程度的有9人,占样本总体的1.68%。达到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教师主要心理障碍是强迫症状、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敌对、饮食与睡眠障碍;有严重心理症状的教师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强迫、焦虑等方面。
表1              常州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总体筛查结果汇总表
因子
 2≤因子分<3
3≤因子分<4
4≤因子分
总检出率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总体
204
38.13%
64
11.9%
9
1.68%
277
51.7%
躯体化
135
25.2%
28
5.2%
14
2.6%
177
33.1%
强迫症状
154
28.8%
38
7.1%
10
1.9%
202
37.8%
人际关系敏感
109
20.4%
30
5.6%
7
1.3%
146
27.3%
抑郁
142
26.5%
39
7.3%
10
1.9%
191
35.7%
焦虑
99
18.5%
26
4.9%
9
1.7%
134
25.0%
敌对
89
16.6%
36
6.7%
10
1.9%
135
25.2%
恐怖
50
9.3%
15
2.8%
2
0.4%
67
12.5%
偏执
92
17.2%
33
6.2%
5
0.9%
130
24.3%
精神病性
64
12.0%
21
3.9%
4
0.7%
89
16.6%
其他
101
18.9%
32
6.0%
8
1.5%
141
26.4%
 
2.2 高中教师scl-90因子分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高中教师与全国常模的差异,见表2。从表2可见,被测高中教师群体各因子分均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也就是说,被测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一般人群的水平;尤其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呈极显著差异。这说明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差。这个结果与国内大量的研究基本一致。
表2        高中教师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比较           

因子
合计(N=535)
常模(N=1388
P
总分
1.81±0.64
1.44±0.43
<0.001
躯体化
1.90±0.76
1.37±0.48
<0.001
强迫
2.02±0.70
1.62±0.58
<0.001
人际关系
1.83±0.70
1.65±0.51
<0.001
抑郁
1.93±0.74
1.50±0.59
<0.001
焦虑
1.77±0.72
1.39±0.43
<0.001
敌对
1.84±0.76
1.48±0.56
<0.001
恐怖
1.46±0.59
1.23±0.14
<0.001
偏执
1.78±0.74
1.43±0.57
<0.001
精神病性
1.61±0.63
1.29±0.42
<0.001
其他
1.82±0.71
 
 
    
2.3.男女教师心理健康性别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见表3。结果显示,男教师总均分及10个因子的平均分数有10项高于女教师,其中在偏执、精神病性呈显著差异。相对而言,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教师。从表4也可看出,男性心理问题检出率比女教师高。
 
表3                      男女教师心理健康性别差异检验

因子
男 (N=256)
女 (N=279)
T
总分
1.83±0.69
1.79±0.60
0.832
躯体化
1.90±0.80
1.89±0.71
0.049
强迫
2.05±0.76
1.98±0.64
1.180
人际关系
1.85±0.74
1.80±0.66
0.825
抑郁
1.92±0.79
1.93±0.69
-0.070
焦虑
1.77±0.77
1.76±0.67
0.188
敌对
1.87±0.78
1.82±0.73
0.748
恐怖
1.47±0.63
1.46±0.55
0.198
偏执
1.85±0.80
1.71±0.67
2.295*
精神病性
1.67±0.69
1.55±0.57
2.066*
其他
1.86±0.77
1.78±0.66
1.268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以下同。
 
表4                      男女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统计

 
男 (N=256)
女(N=279)
≥22
101(39.45%)
103(36.92%)
≥3 64
33(12.89%)
31(11.11%)
≥4 9
5(1.95%)
4(1.43%)
 
2.4.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年龄差异比较   表5显示,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明显差异,从总体上看,年龄在40---49段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为30---39岁段,入职不久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从各因子来看,30---39岁教师在敌对、偏执等因子上得分最高,40-49岁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睡眠饮食等因子高于其他年龄组,50岁以上教师在躯体化、焦虑等方面因子分显著高于年轻教师。
表5           各年龄段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差异检验

因子
年龄(20~29 N=172)
年龄(30~39 N=246)
年龄(40~49 N=97)
年龄(50以上 N=19)
F
总分
1.67±0.50
1.88±0.66
1.90±0.76
1.77±0.79
4.451**
躯体化
1.68±0.59
1.98±0.78
2.02±0.84
2.14±0.99
7.434***
强迫
1.87±0.58
2.07±0.69
2.14±0.83
1.97±0.89
4.257**
人际关系
1.71±0.59
1.89±0.71
1.91±0.81
1.74±0.76
2.858*
抑郁
1.78±0.61
2.00±0.76
2.03±0.83
1.84±0.81
3.840*
焦虑
1.61±0.53
1.85±0.75
1.85±0.84
1.98±0.22
4.181**
敌对
1.75±0.68
1.91±0.76
1.89±0.85
1.65±0.72
2.157
恐怖
1.37±0.42
1.50±0.62
1.55±0.72
1.40±0.63
2.547
偏执
1.67±0.61
1.85±0.77
1.85±0.83
1.52±0.70
3.210*
精神病性
1.49±0.47
1.66±0.64
1.71±0.79
1.53±0.73
3.477*
其他
1.67±0.55
1.88±0.74
1.91±0.83
1.89±0.89
3.897**
 
2.5 城乡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6显示,城市教师与乡镇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城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乡镇教师。除恐怖与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均分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因子都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尤其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等方面,城市教师得分显著高于乡镇教师。
表6              城乡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

因子
乡村 (N=188)
城镇 (N=347)
T
总均分
1.73±0.59
1.87±0.67
-2.145*
躯体化
1.80±0.70
1.95±0.78
-2.234*
强迫
1.96±0.64
2.05±0.73
-1.372
人际关系
1.73±0.64
1.88±0.72
-2.357*
抑郁
1.82±0.67
1.98±0.77
-2.508*
焦虑
1.68±0.66
1.81±0.75
-2.050*
敌对
1.76±0.69
1.89±0.79
-2.016*
恐怖
1.44±0.58
1.48±0.59
-0.742
偏执
1.68±0.66
1.83±0.77
-2.359*
精神病性
1.58±0.58
1.62±0.66
-0.716
其他
1.78±0.68
1.84±0.73
-0.868
 
3. 讨论
3.1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3.1.1 关于检出率 本研究按心理卫生临床常用的只要被试有一个因子的平均分大于2即被检出的标准,得到常州市高中教师群体的检出率为51.70%。其中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占样本总体的11.9%;达到严重心理问题者1.68%(这一结果与国家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测量接近,他们的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 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但高于南京、宁夏、北京等地相关研究结果)。教师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等方面。有9.2%的教师存在中度以上的抑郁症状,表现为苦闷的情感与心境,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特征;有9%的教师在强迫症状方面达到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程度,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存在明显的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明知拖堂、过多的课堂作业对学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仍没日没夜地坚持教、学、练、考,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就会焦虑不安;8.5%的教师存在中重度的敌对症状,对工作、学生感觉厌烦,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存在中重度躯体化症状的教师有7.8%,他们自评有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不适,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身体不适感;7.1%教师存在偏执倾向,常有投射性思维以及冲动、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行为表现;6.9%的教师存在中、重度人际关系障碍,与人相处会有不自在和自卑的感觉,或人际关系紧张,在与人交往中,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角度去看问题,充满敌对情绪,埋怨学生不好教,嫉妒同事比自己强,指责领导不公平,总怀疑周围的人和自己过不去等;6.6%教师存在中重度焦虑症状,容易产生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震颤等躯体征象。这一结果说明我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心理保健工作亟待重视与加强。
 3.1.2 关于与常模的对比 本研究发现,我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全国一般人群平均水平。这与其他地区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其他人群的结论是一致的。但从数据看,我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明显。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导致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原因可能有:一是社会转型期道德伦理等的新旧交替,使社会行为标准出现了暂时失范现象,这给肩负着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带来压力,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及教育学生的必要性,使他们对这一现象体验得更深刻;二是大幅度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在学历、现代教学方法与技术、知识更新等方面要有全面的发展,使得教师很容易产生压力感和焦虑;三是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家庭负担重;四是教师渴望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社会对教师这一群体的期望值太高,家长、学校、社会的压力,使得教师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氛围中;五是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衡量标准的单一化,使得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六是教师日常活动大多为相对单调的三点一线:家庭——学校——家庭,交往对象大多是需要教导的学生和需要沟通的家长,没有时间和机会与社会进行有效地交流,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加之文化娱乐不足,使教师绷紧的心弦得不到松弛,长期下去,极易诱发心理问题;七是因为部分教师个人的心理素质及承受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好、承受力强的教师,身心问题较少,而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力弱的教师则遇事敏感、紧张,易产生矛盾冲突。
3.2 关于高中教师群体内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 本研究显示,高中教师群体内部心理健康问题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中年教师、男性教师、城市教师是教师中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3.2.1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男教师10个因子的平均分数有9项高于女教师,其中在偏执、精神病性上呈显著差异;男性教师在各等级的问题检出率也比女教师高。这一结果与河南、杭州、广东等地的研究结果相似。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男女两性在个性方面本身就有性别差异,女教师在人际交往中更亲和和善于沟通,面对一些压力时也更愿意通过沟通、倾诉等积极方式予以应对,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耐心,因而心理状况相对较好;另一方面可能是社会期待的影响,比如传统角色要求男性对家庭经济负有更大的责任,男性就应该比女性强等,再加上教师劳动的责任性、繁重度比一般职业都大,升职机会少,使男教师容易在和他人、和女同事比较的过程中产生更大压力而损害到心理健康。
3.2.2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研究发现,我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明显。中年教师特别是40岁前后的教师,生活中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社会角色复杂,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大;工作中往往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社会对于他们的期待更高,同时自己的职业成就动机强,自我期望值高,往往也容易出现心理矛盾与困惑;学校对教师的进修、课程改革的适应要求越来越高,对年轻人来说不是困难的问题,在中年教师来说就成为一种适应性障碍,会感觉到自己发展余地已经不大,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威胁到自己地位等压力。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得他们成为教师中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群体。而20~29岁的年轻教师大多未成家,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社会角色单一,精力充沛,生活负担轻,相对而言娱乐方式要多样化,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龄段要好得多。
3.2.3 本研究表明,城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乡镇教师。这是因为城市学校教师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确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与乡镇学校相比,城市教师面对的是要求更高的家长,更活跃、调皮的学生;社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竞争更剧烈,生活开支更大,节奏更快等等问题。这些应该是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如乡镇教师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与苏州、浙江的一些研究一致。
4.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我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全国一般人群,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对策。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不解努力。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希望能对改变目前教师心理健康不良的现状,切实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所有裨益。
4.1 做好教师的职前筛选工作
    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需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职前筛选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采用相关的量表,对将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师范生进行测量,测量其人格特征、自我意识、情绪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角色意识、职业期望、教育观念等等,确保这些准教师,能具备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与心理素质,并且符合本职业的特殊需要。
4.2 做好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工作
教师的职前培训,不仅需要对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进行培训,而且还要构建作为教师所必须的信念系统和角色意识。后者尤其重要,因为教师的信念系统和角色意识直接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教师的信念系统和角色意识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形成一整套关于教师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而的标准,以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
教师的职业培训同样很重要。教师的工作效果如何,工作满意度的高低,教师士气的强弱,这些都需要进行常规化测评,并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调整教师的心理状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预防、减少和杜绝职业倦怠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
4.3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学校需要营造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富有激励与肯定气氛的工作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协调、优化人际关系的工作。形成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圈子比较小,他们每天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学生及家长和相关的老师,由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这样的小天地里,如果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互相猜忌、钩心斗角,那么,毫无疑问,将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损害。做好协调和优化人际关系的工作,对改善和提升广大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4 从政策上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学者研究发现,教师物质环境及经济收入满意度极其显著地影响着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这可以说是对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居于第一层次的影响要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教师这一职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样能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觉,建立起职业自豪感,从而最终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
    还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一条根本之路。
 4.5 形成科学的教师心理卫生保障机制
    我们建议,设立教师心理服务机构;建设系统的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培训课程;形成经常性的、有吸引力的“教师心理成长沙龙”、团体心理训练营、心理拓展、专题心理辅导、团体咨询等特色培训项目;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测查、跟踪服务制度;改革教师休养办法,每年暑期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师代表进行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拓展)休养活动;形成“行政促进,专业引领,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的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网络。
参考文献:
(1)贾林祥,宋广文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 1999年06期
(2)王加绵 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 辽宁教育,2000年09期
(3)俞国良,曾盼盼   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苏州地区520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6年08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