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好书推荐>>教育理论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2/1/15 7:57:0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作  者:马志国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
图书分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G479
馆藏地点:二楼学生阅览室(D库)
 
内容简介
    老师如若不练就这样的功夫,我们何谈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正是为了练出点观照心灵的功夫,便有了《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这本写给老师的书。
    本书内容源于作者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都是从中精选出来的典型案例。当然,遵照心理咨询的准则,书中隐去了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背景资料,对有些内容做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风格突出体现为: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突出可读性;有诊断,有分析,有答疑,确保科学性;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讲究实用性。本书最鲜明的一个特色是,案例叙述中有机穿插了“与教师一起思考”。这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与思考,是心理案例的拓展与深入,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作者简介:
马志国,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散文作家、天津市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协会、社会心理学会、教育学会、家教研究会、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国际创新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医学保健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年研究》等多家报刊特邀专家,中央及地方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嘉宾,应邀多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多次到全国各地举办讲座,在《中国教育报》等20余家报刊开办心理专栏,入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10余部典籍。著有心理论文及心理散文2000余篇,著作30余部,计1000万字。著述风格独特,多项成果荣获大奖,反响强烈。从事心理咨询与研究20余年,接待各地心理求询者无以计数,享誉全国。恪守心理咨询师之道,诚做心理求询者之友,为其从业准则。老老实实为人,认认真真做事,为其人生信念。
 
本书目录:
观照心灵的“冰山”(代序)
第一辑 学业心理辅导: 成功从心开始
 1.谁“偷”了你的学习方法
 2.你到底想得到什么
 3.奇妙的“心理除法”
 4.“清华苗子”为何要退学
 5.人生不吹“肥皂泡”
 6.“补课者说”,说什么
 7.别拿“考试焦虑症”吓自己
 8.“鸵鸟策略”为哪般
 9.怪,女孩考试怕考好
 10.怪,男孩考试不答卷
 11.换个眼光看分数
第二辑 人际心理辅导:在交往中成长
 12.当心“人际气泡”的拥挤
 13.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14.女孩为何陷入“助人情结”
 15.让眼中的世界更美好
 16.不受欢迎的女孩
 17.尖子生的人际障碍
 18.你的“爱”,让我逃离
 19.女学生爱上女老师
 20.女孩怪病的背后
第三辑 怀春心理辅导: 走过初春的季节
 21.是什么搅乱了你的心
 22.“条子风波”随风吹过
 23.女孩自划手腕的背后
 24.“兄妹关系”的困扰
 25.善待“同性依恋情结”
 26.美丽的“恋师情结”
 27.走过性倾向混乱期的男孩
 28.偷藏女性内衣的背后
 29.奇怪的女孩奇怪的病
 30.“少女妈妈”救助行动
 31.男孩,面对女人的诱惑
第四辑 情感心理辅导:我的心情我做主
 32.我真的没有病……
 33.走不出忧伤的女孩
 34.怎样看到生活的阳光
 35.“心病”不是心脏病
 36.白日梦:一个奇妙的世界
 37.男孩要求退学的背后
 38.另类的“高三恋情”
 39.对教官的情思不是爱
第五辑 自我心理辅导:和自己好好相处
 40.清扫自己的心“房”
 41.心灵深处的成长力量
 42.人生的“特殊朋友”
 43.跳蚤·大象·希望
 44.别自己先打倒了自己
 45.心中的“自我”受伤后
 46.嫌恶自己的男孩女孩
第六辑 人格心理辅导:性格就是命运
 47.女孩见“鬼”的背后
 48.“小小鸟”的“早恋”
 49.自恋女孩怎样自救
 50.男孩的脾气哪里来
 51.总想攻击别人为哪般
 52.男子汉的女孩气
第七辑 异常心理辅导: 跨越你的心障
 53.心中可怕的“小鬼人”
 54.为什么他们总是跟踪我
 55.莫名其妙的“怪味”
 56.莫名其妙的“怪声”
 57.走过公厕尴尬的男孩
 58.脸上重见阳光的女孩
 59.男孩怎样告别口吃
 60.女孩不再扮演病人
后记
精彩书摘:
    “马老师,最近我感到学习压力特别大,您说应该怎么办?”心理咨询室里,一个初中男孩把这样一个问题摆在我面前。
    面对他的问题,我想到不少中学生来信来访,诉说学习、考试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苦恼,问我应该怎么办。于是,我说:“所谓压力,常常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心理压力。所以,化解心理压力的一个挺不错的方法叫做心理除法。”
    “什么叫心理除法?”男孩很是好奇。
    “先听马老师自己的一个故事。”我说,“十几年前,一家出版社约我写一部关于青少年心理的书。恰好赶上暑假,全书10万字,按计划暑假里完成初稿。那时候还不用电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写出10万字,这个总数目真是够让人犯憷的。正犯憷的时候,忽然想到:按天计算一下如何?这样一算,每天不过两千字。顺着这个思路算下去,每小时才200字。怪,虽然事实上工作量还是那么大,可这时候心理压力却烟消云散了。这就是心理除法的作用。”
    男孩感到很有兴致:“您说的心理除法,就是把一个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
    “对。”我肯定地说,“这种把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小目标的方法,叫做目标分解法。它可以分散人对总目标的注意,而着眼于一个个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提高活动的效率。由于这种分解只是心理上的,所以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种方法称为‘心理除法’。你们平时的学习也是这样。比如,暑假里各科作业算起来共有300个练习题。看总目标真是不小。但是你一旦把它分解,每一天其实不过5个练习题。于是,你就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了。”
    男孩领悟得很好:“我知道了,目标小了,就没有压力了。”
    “可是,有些同学就是不会把学习的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我继续分析说,“一个学期开始了,给自己定的目标倒是够远大的。而后。经常为这个‘远大’目标发愁,总想着一下子实现目标,又不可能,于是,白白地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还有的同学目标定得不小,可就是不肯做好眼前的一件一件的小事,比如,弄懂一道习题,记好一个英语单词,学会一个成语,等等。这些小目标是很容易实现的。为什么不尽力达到小目标而空为大目标发愁犯憷呢?”
    “我就是您说的前一种情况,总是记着大目标,没有及时把它分解成小目标。”男孩深有感触地说。
    “人生的成败,常常在于能否做好应该做的一件件小事。”我说,“同学们的学业的成败不也是如此吗?何必为大目标徒增心理压力?所以,马老师一直喜欢讲这样的话:别只是记住了‘志当存高远’,还是先办好眼前的一件件小事吧。”
    男孩说:“您的话真是让我又懂得了一番新道理。’”
    我笑了:“那就把你学习上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吧。目标越小越容易实现,越能给你信心和力量。越没有心理压力,就越能轻装前进,一步步走向你的大目标。这可以说是心理除法的妙用了。”
    男孩起身和我告别:“心理除法真奇妙,我懂了。”
    [与教师一起思考]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把被试分为三组,让他们分别向着同样距离的三个不同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何时才能走到头。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已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向前走。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阵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由此,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总之,目标越具体越容易达到目标。于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目标分解法。
    这启示我们,真正睿智的教师,关键不是善于教导学生胸怀大志,而是善于帮助学生随时明确眼下该干什么,正所谓把握当下。P7-9 ……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