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钱穆
出版社:三联书店
丛书名:钱穆作品系列
出版年月:2005-02
馆藏地点:三楼学生阅览室(E库)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于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本书简介:
本书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一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
丛书信息:
钱穆作品系列 (共30册), 这套丛书还有《论语新解》,《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文化与教育》,《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四)》,《孔子传》等。
本书目录:
自序
《尚书》
《春秋》
《春秋》三传
《左传》(附《国语》《国策》)
《史记》(上)
《史记》(中)
《史记》(下)
《汉书》
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
综论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
《高僧传》、《水经注》、《世说新语》
刘知几《史通》
杜佑《通典》(上)
杜佑《通典》(下)(附吴兢《贞观政要》)
欧阳修《新五代史》与《新唐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朱子《通鉴纳目》与袁枢《参赛鉴纪事本末》
郑樵《通志》
马端临《文献通考》
黄梨洲的《明儒学案》、全谢山的《宋元学案》
从黄全两学案讲到章实斋《文史通义》
章实斋《文史通义》
读者评论:
读书与为人
我一向觉得每个人读书的品味都不一样,所以不能向别人推荐该阅读什么书,但是在看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之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我以为喜欢读书的人都应该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它。钱穆先生的这本书不仅仅讲的是中国史学史,还在教我们读书的方法,教我们怎样来培养读书的能力,怎样提高鉴赏的水平,甚至间接在教我们怎样做人。
钱穆先生说我们读一部书不能仅仅把它当作材料看,要懂得综合看一部书。以史书为例,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其材料都来源于前人,他所做的无非是将这堆材料增删并有序的组合起来,但是作者的伟大正是在于如何将这堆材料有机的组合起来,因为其中蕴含着他的思想、他的见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是一样,书中的很多段落都是照抄各个哲学家著作中的文字,但是罗素能够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出哪些该选、哪些该抛弃,如何通过短短的篇幅保留住原著中的精髓,这就需要罗素对这些哲学家浩如烟海的著作都有个大概的了解,并由自己的哲学思想,所以我们才说罗素是伟大的。
我们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只能读到书而不能读到人就是读死书,只有当我们触摸到书背后的这个人、这个人的精神时我们的阅读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罗素的著作,在书中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好恶。比如在“中国史学名著”中,钱穆就推崇司马迁,将班固排在第二位,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气魄,一种卓越的见识,他上接孔子的“春秋”,创作了纪传体写作方法,为以后正史采用纪传体开创了先河,更为宝贵的是司马迁通过对人物的评价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而班固的“汉书”虽然写的详细、文章优美,但是其见识比不上司马迁,其在书中所体现出来俄道德水准更是和“史记”相差甚远。
所以如果我们阅读史记,我们不仅仅了解到那一段时间的历史,而是将从书中深深体会到一种昂扬的精神,备受鼓舞。
但是以前的应试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告诫我们要注重材料,不要管书中体现的精神,以致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在最初读“世纪”和“西方哲学史”也是一样,将一本书分成一章章来读,只求了解书中的文字,而不去认真思考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在书中想要表达出来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和精神。所以我们常常只知道外界将这些著作定为名著,至于他们具体好在什么地方,说实话我们并不清楚。
读书和为人其实差不多的,在生活当中,我们要能逐渐提高我们对人的鉴赏水平,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比如说择友,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来作为朋友呢?有的人交朋友从名利地位来看,有的从交往时间的长短来看,但说实话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在“我的择友观”里面也写过关于此类的文字,我们该看中的是朋友的品质、才干、爱好兴趣,有的人即使相处了几十年,但是实在不能称为真正的朋友,有的人虽然交往时间很短,但是发现彼此如知己一般能够深深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失去了将是一件值得痛心的事情,对待这样的友情我将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