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文章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研究”调研汇报及成果展示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省常中

2023418,我校历史组就“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研究”这一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作调研汇报和教学成果展示。历史教研组组长龙胜春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就项目实施情况、财政专项经费使用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和下阶段项目实施计划四个方面展开汇报。龙老师在汇报中分阶段总结了项目实施情况,追溯了项目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深入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出本项目构建了适应全学习时空的历史课程体系、学习范式和评价体系,营造出全新的历史教育生态,进而推动学科课程、学生、教师、学校和教学生态的共同发展;继而提出下一阶段项目实施计划的总思路:关注细节,继续优化,使项目成果深入渗透到常规教学中。

作为成果展示,历史组胡建刚老师在历史学科中心就“新航路的开辟”开展课堂讲授,引导学生应用iPad,穿梭时空,置身于模拟历史情境之中,重走“英雄之路”。在本节课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置身于15世纪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设身处地代入哥伦布以及船员的角色做出选择,体会到航海家的勇气、毅力与探险精神对新航路开辟产生的重大作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充分利用平板电脑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动因;学习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对比中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环境,思考并探索“哥伦布之后还有哥伦布,郑和之后却再无郑和”的原因。在课堂的最后,胡老师以英雄之路”总结新航路的开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寄望学生未来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在本节课上,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激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此次全时空课堂,学生领略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进程,强化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成果展示与调研汇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研究”的阶段性项目成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