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以明志,深读而养心——我校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顺利举行
2月11日上午由我校教师发展处举办的“二月省中,与你相约——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在理科学习中心举行。尽管天空飘着细雨,但全体工作三年内的教师均如期与会,更有部分工作三年以上的教师主动前来倾听与分享。
交流会伊始,教师发展处欧阳林副主任以常州市地标性建筑——半山书局——的隐喻发轫,指出了人生的过程也像登山,如何去向生命的峰顶,如何回首反思过去的岁月,潜心阅读正是不二良方,并且分享了自己阅读《读书,一生的修行》《西方现代思想史讲义》的心得,指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更在于智性与理性之外的伟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助动器。欧阳主任的发言为交流会奠定了有学术性却不失理趣的基调。
进入正式分享环节,青年教师们都已极其真诚的态度诉说了自己在阅读不同书籍时的思考与感悟。
郑鹏媛、聂华玲和俞廉洁三位老师结合自己平日里工作时的点滴思考,分享了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的心得体会。郑老师从布鲁肖和威特克尔所撰的《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中进一步深思了优秀与卓越的辩证关系,呼吁大家要真正把卓越内化于心,使之成为引领未来的方向,更要让优秀的榜样化为前行的力量。
聂老师结合了自己阅读《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时的真情实感,阐述了作为青年教师而言,要学会在专业能力、情绪、动机与社交这组四维矛盾中取得平衡,形成稳态。并且还要学会调和自身与学校行政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既要“自我独立”,也要会“沉默是金”。
俞老师以保罗·洛克哈特《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一书作为契机,深切地反思了当下数学教育存在的严重弊端并呼吁大家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要破除功利主义的思维,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学科,体味现象与知识的纯粹之美。
周全、李恒明、樊立诚、胡腊婷、高祥玉、葛叶刚等老师交流的是文学类著作的阅读感悟,真切地阐发了自己对于战争和历史、人性与良心的思考。周老师在师生共读活动中又一次重读了威廉·萨克雷的《名利场》一书,并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对蓓基形象的再认识与新思考【图:周全】。
李恒明和樊立诚老师分别从希斯洛普《岛》和松本清张《零的焦点》出发,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希望、人性等要素的反思。樊老师更是从影视文本中敏感地捕捉到了战败国对于战争反思的例子,呼吁我们直面历史,正视苦难,关注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与升格,与胡腊婷老师对于托尔斯泰《复活》的分享遥相呼应。高老师和葛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和路遥《平凡的人生》两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作为阅读文本,为我们展示了理科老师丝毫不逊于文科老师地话语洞见力与文本感知力。
郭超鸣老师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地基础上,以菲茨杰拉德《了不起地盖茨比》为例,讨论了美国文学与电影改编的关系,逻辑清晰,学术性强。
汪桐和符雅盛两位老师阅读的是社会学著作,有机地融合了自身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汪老师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一书为切入,较为深入地剖析了目前泛娱乐化现象生成的原因,冷静地揭示了作为传媒工具的电视,其作用被异化的过程与机制。
符老师素来倡导自然地理人文性的开掘,这次带来的《无尽绿》一书的分享,从江南绿之风物——如稻田、青团、茶叶——入手,综合人文与自然讨论了江南人民如此钟意绿色的深层心理原因,老师们纷纷点头称赞。
最后,本次交流会还邀请到了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常州市名班主任潘勤老师前来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潘老师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从1993年开始接手教改班之后,与同学,与同事之间的阅读往事,衷心地叮咛年轻教师,要形成进步的读书共同体,磨练心智,修身养性,术道并重,永记初心,为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为省常中的明天,写下最灿烂的篇章。至此,本次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圆满结束。
供稿人:姚舜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