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是一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从这里走出了很多以思想启蒙为使命、以振兴中华为追求的杰出师生。他们秉烛,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他们呐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热血和青春实践自己的誓言。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追寻省常中红色足迹,共忆峥嵘岁月,汲取前进力量。
介绍十月革命的先声——《俄国之多数党》
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二十五日),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自1915年开始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也由此有了新的内容,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1918年4月,我校教员陆殿扬撰文《俄国之多数党》,刊登于《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第七期(学校初名常州府中学堂,1913年7月改称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介绍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十月革命。半年后,李大钊同志在1918年11月的《新青年》发表的著名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不单在常州地区,就全国范围而言,陆殿扬对十月革命的研究和介绍也是比较早的。
陆殿扬(1891—1972),字步青,其父亲陆鸿熙,新学先驱,创办诚信学堂。陆殿扬从南洋公学毕业后,于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农历正月进入常州府中学堂,任教,这时他才19岁,是当时常州中学最年轻的教员,曾担任学校教务主任,负责全校的教务工作,如课程编排、教科书确定、课务安排、学业检查等。作为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教员,陆殿扬十分关心时事,特别是世界大势。陆殿扬不曾出过洋,也非硕士、博士学位,他之所以成功,是靠埋头苦干,自修得来的。他常说:“一个人要继续进修,不断研究,自成专家而与时代俱进。”
与时代俱进,正是陆殿扬的座右铭,其成功之道,也是《俄国之多数党》问世的内在精神因素。《俄国之多数党》主要介绍了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文章讲述了苏俄脱离三国协约,体现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其代表俄国者,为多数党政府”,即苏俄政府。陆殿扬对苏俄政府的评价是:“对此种政府,为革命后所诞生,究能维持久远与否,现尚未可知。惟势力雄厚,已得多数人民之赞助,一时恐未易推翻也。”陆殿扬基于翻译的功底,列举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俄国多数党的六种名称。同时他通过对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的研究,对多数党名称的由来进行了介绍。不仅如此,从阐述历史转向谈论现实,陆殿扬还分析了俄国多数党之所以占优势而超胜其他各党者,“则以其于战争政策中,迎合人民心理。今俄民之所呼号者,面包与和平而已,胜负非所计也。”
在104年前的中国,只有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才知道十月革命的情况下,陆殿扬就能比较客观公正地介绍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介绍列宁、介绍十月革命,是难能可贵的。除了《俄国之多数党》之外,他还撰写了许多与世界大势密切相关的文章,特别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交战国情况的文章,如《欧洲交战各国元首表》、《欧洲战事丛谈》、《世界共和国一览表》等,均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上刊载。
思想阵地——《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
《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下文统称“杂志”)创刊于1915年3月,在《常州市志》“杂志”栏目中列名第一。《杂志》辟有文萃、学术、艺术、译丛、记载、通讯等栏目,以学生作文、笔记为主,教员论述为辅。一年两期,共出7期。
时任校长的童伯章撰《发刊词》:“世界知识,日新月异。务公益者,欲速其新且异者之传播,乃刊为杂志,风行大地,读之者因新感新,由异引异。而知识之发达,愈一日千里也,是可尚也。”该杂志,“有教室之课业,有学生自修时之笔录,有游艺之演习,间亦及教员之撰述,拉杂编次。”陆殿扬的《俄国之多数党》当属“教员之撰述”。
《杂志》在上海中华书局设有分发行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常州等地设有分售点11处,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有一定影响。
20世纪初的中国,以陆殿扬为代表的常州中学师生,有思想有锋芒,担当作为,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