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里坚韧行”是省常中高二学生的“必修课”,旨在长途跋涉的红色之旅中,培养学生坚韧的精神品格。
2020年的坚韧行活动精心策划,在行走路线中增添“乡间泥泞的小路”、“曲折蜿蜒的山路”,目的地设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让学生在重走革命先辈们抗战走过的路途中,感受新四军战士们当年的艰苦奋斗与努力坚持。
此次坚韧行路线图
出征仪式
早晨6点的花山,天光淡白,空气里弥漫着雨后的水汽,“力拔山兮气盖世,八十里路不是事!”,“王者之师,坚如磐石!”,“ 越岭登山,一往无前!”……学生响亮的口号打破了黎明的宁静,12个班级的同学排好整齐的队伍,高举旗帜,朝着目的地迈出坚定的步伐,2020年省常中高二学生坚韧行活动正式开启。
行进途中
彩虹小道
起点的彩虹路
终点的彩虹路
泥泞之路
蜿蜒山路
林间小径
平坦大道
从彩虹小道踏进泥泞之路,经历蜿蜒山路、林间小径,迈进平坦大道……如同人生之路也不会一直平坦开阔,“道阻且长,行之将至,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只要坚信、坚持、坚韧,一定能够抵达目的地。
有欢声笑语
有咬牙坚持
有同伴帮助
有老师鼓励
到达终点
从上午6点到下午4点,经过了八十里路途的行走,学生们终于到达了此次坚韧行的目的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学校的小鼓手们已经提前在此欢迎同学的归来,为同伴加油!喝彩!
1938年夏,陈毅、粟裕等同志率领新四军东进抗日,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里,学生学习和感受了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历程。
学生感言
坑洼的泥路,布满碎石子的小路,绵延起伏的山丘,80里的道路比想象中更加狰狞。此刻此景,艰苦跋涉的红军形象在脑海中越发清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红色耀中华,风骨传后人。坚韧行,我们行走着,传承着。风骨不朽!
--高二11班 李乙晗
八十里路泥泞兼程,我们在雨后的清朗中启程,翻越此起彼伏的山脉,绕过一路的险阻与淤泥,却始终以昂起头来的姿态向前看、大步向终点迈去。之前的动员大会上,老师曾说过,每个人都需要一段回想起来能热泪盈眶的日子,这才能算作是成长。的确,八十里路征途漫漫,我们都在与自己的极限抗衡。我们班是下午走在最后的班级,能看到许多同学们即使已经精疲力尽,却仍因为想要拥有到达终点的欢呼而不肯放弃,这便是少年郎应当有的气节!
--高二1班 张新源
四十公里的行程,不同的时刻也有着不同的感受。从充斥着欢声笑语的开端,到人人都腰酸背疼、脚底抽筋的中程,到最后两千米的冲刺与欢呼,每刻经历的身心之疲,必将令我们终生难忘。从山上跨越泥潭,从茅山下爬到山顶,从干净的孩子变成了泥娃娃。没有人真正放弃。最后100米,在鼓声中穿梭,我们跃过了终点,我们笑着,我们闹着,庆祝着胜利的喜悦,此刻,没有什么可以比拟。
--高二7班 陈越
第一道难关,始于一个坡度不小的斜路,翻过小坡,原本平坦的水泥路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湿黏的黄泥路。鞋子上裹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包浆”,连同裤脚管也没能幸免于难,属实令人沮丧。而后来的困难,则主要来源于酸痛的脚板与迈不动的双腿了。但是,这80里,亦是快乐的。路上旷远的天空,是被高楼包围的城市所没有的景象;路过的平房里冒出烧柴火特有的炊烟,仿佛是回到了童年时在祖母身边度过的日子;而同学们一路的欢声笑语则大大减轻了身体上的痛苦。当来到最后750米时,班上大佬那响彻全班的歌声给人力量。总而言之,80里,带来了坚韧,但又不只是坚韧,这一天的回忆,在多年之后,依然能给我继续前进的力量。
--高二10班 季霜石
要说收获,最大的便是这家庭的感觉,无论是性格迥异的舍友还是最后一同前行的同学,没有拘束,可以高歌,可以嬉笑,可以安静的呆在一旁也不显尴尬。这一天转瞬即逝,但这一路,我都会走来,再回首。
--高二3班 孔令翔
过泥泞,上高山,这俨然是一部长征。起初是谈笑风生,歌以咏志,满载一路欢欣。但突然的腹痛让我一度处于坐上收容车的边缘。在眭家诚的照顾和杨主任的关心下,我强忍着走完了上午的最后几公里。摆脱腹痛以后,下午在些许疲惫中焕发活力。在“我和我骄傲的倔强,我在风中大声地唱”的高歌中,我们走完了最后的路程。坚韧,是对终点的渴望,是强忍疼痛的坚持,是泥泞中的缓慢前行,是到达终点的破茧成蝶......在人生中,每一位省常中学子也会不畏风雨,砥砺前行!
--高二10班 张喆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