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课程变革背景下青年教师参与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热情和信心,10月28-29日,省中·一中·北郊三校青年教师联合教研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各校选派工作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围绕新教材进行同题异构,展现了各有特色的教材解读视角和思路,广大青年教师在相互展示、切磋和对话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进一步就新教材解读与使用凝聚了共识、掌握了方法、明确了路径。
一、语文学科
来自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市第一中学和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的三位年轻教师老师就统编本教材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进行同课异构。三位青年教师思维灵动,风格各异,展示了杰出的教学风采。
第一节课,常州市第一中学的刘平平老师在高一(13)班进行授课。刘老师以齐诵诗词和形象化演示“一樽还酹江月”引出教学内容,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致,课堂讨论十分热烈。随后,刘老师进一步挖掘文本内容,以深浅有致的问题带领学生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和思考文本,从苏轼与周瑜的人物对比分析入手,进而理解古代仁人志士的生命意识,通过探究何为真正不朽的功业,深入把握苏轼世界观中儒、道的交融统一。
紧接着,来自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的曹逸云老师在高一(9)班开设了一节别出心裁的诗词教学课。教师精心设计了逻辑连贯的学生活动。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为苏轼书写内心独白、小组共同合作进行朗诵展示、播放名家朗诵视频等一系列的听说读写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同学们自主、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并且以“假如苏轼遇上周瑜”这一讨论议题,让同学们在真实的话语情境中触摸苏轼复杂而有纵深的心灵世界,展示出曹逸云老师相当的文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
最后,来自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刘天露老师在高一(1)班开课。刘老师在教学时紧扣住诗歌教学的两个关键词:“诵读”和“意象”。从诗歌教学最为基本的抓手——文本进行切入,将学生的诵读与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品味、体悟、感受良好地进行了融合。通过将必要的教学提示融入对诵读的点评,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活动作为载体,感受诗歌上阕景物描写的磅礴气势,体味下阕词句当中苏轼细腻感人的情感,不仅形成了对文本本身的深刻理解,也对苏轼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三位青年教师的研讨课结束之后,三校老师齐聚位于8号楼5楼的省常中语文学科学习中心,进行对于研讨课的深入交流。孙玉婷、任小庆等老师分别从教材文本解读、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块衔接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了点评,三位青年教师认真记录,及时反思并与老教师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教材文本的理解。活动最后,我校教师发展处欧阳林副主任向刘平平、曹逸云、刘天露三位年轻教师颁发了联合教研证书,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这次三校教研活动不仅是年轻教师一次施展才华,露面亮相的机会,更是一次青年教师在真实的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是省中、一中、北郊三所优质学校不断增进友谊,共同促进新课改理念优效落实的一次盛会。
二、数学学科
常州市第一中学程庆保老师、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周聃琪老师和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俞廉洁老师开设了高一的同题异构课《根式与指数幂的拓展》。上课结束后,第一中学殷孝峰老师、北郊中学王桂春老师和省常中周健老师参与了课堂教学的交流与点评。
三、英语学科
来自省中的郭超鸣老师、一中的肖波老师、北郊的金汕汕老师,以必修一Unit 3 Reading Friendship on the rocks: please advise为文本展开同题异构,教学设计紧扣新课程新课标,注重文本研读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友谊观。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师生互动有效,产出成果丰富。
省中郭超鸣老师
一中肖波老师
北郊金汕汕老师
三节课结束后,省中高一备课组长吉莉老师主持了研讨会。在三位老师简要阐述上课思路后,来自北郊的奚玲玲、省中的董焱老师和潘正凯老师对三位青年老师的课堂分别进行了点评,从教学风格、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教学时要让学生有获得感,注重文本本身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等。
随后,常州市英语教研员宋德龙老师针对文本和整体高中英语教学发表了深刻见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对主题意义的探索,注重思维阶梯和活动层级,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高质量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兼顾新高考的新要求。
在场老师纷纷表示,这是一场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是一场相互启发、收获成长、形成共识的活动,希望在未来能实现三校教研活动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