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来自无锡辅仁高级中学的中学高级教师颜健老师和我校孙超老师在录播教室进行同题异构,给来自全国各地参加省中110周年校庆活动的地理同行们呈现两节各具特色的《常见天气系统》课,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并思考之处。
首先是孙超老师的以实验和探索为主的示范引领课。孙超老师今年担任高三年级备课组长,并不执教高一,为了拉近与高一6班学生的距离,在课前播放了两首自己唱的婉转动听、扣人心弦的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快乐课堂、探究课堂奠定了基础。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课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一群不太了解的学生,老师可以做些什么?面对一群熟悉的学生,执教一年甚至三年的班级,课前我们能够怎么做,才能补充课堂,让课堂更高效?孙老师给出了我们完美的答案。
课上部分孙老师一开始便呈现本堂课的主线,让学生一目了然,目标非常明确,在短时间内即对课程有了全面的把握。介绍本堂课的主要思路,在学生已经对五种常见天气系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三个模块即学生作品呈现,教师自主研发设计实施实验呈现和寻找身边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幕后推手’,来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探究。模块一:学生作品呈现。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共五个小组)完成作品,作品形式不限,这给予学生非常自由的思考和设计空间。最终五个小组提交的作品可谓形式多样,让人印象深刻:有模型,有对联,有歌曲改编,还有气象站实地探访等。孙老师将此模块放在课的开头,主要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对上一节课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和深化。模块二:课堂实验呈现。地理学科尤其是必修一是一门自然学科,而实验是自然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孙老师在课堂上共呈现了三个自主设计、研发、实施、录制的实验(锋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地理实验的引入,给课堂注入不一样的活力,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不同于理化生的实验,地理实验的开展有较大的难度,但孙老师让我们意识到了不管怎样,只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就应该努力尝试和探索。因为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和规律原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模块三:探索各种天气现象的幕后推手。地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很多的教学资源应来自于生活并最终用于生活。在此模块中,有太多的数据,资料都是孙老师原创的,蕴含着孙老师智慧的结晶和匠心独运,极为丰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前采用群投票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近十种的天气现象选出自己更希望在课堂上深入探讨的几种,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也为后续课堂上师生的共同探索做好了铺垫。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再次呈现了本堂课的主线,可谓首尾呼应,融为一体。提醒学生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要更为关注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要能够用原理来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还招募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地理实验的开发设计中来。为本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总之,这是一堂非常接地气,相当有地味,同时又重探索和创新的精彩绝伦、备受好评的示范课。能够大大促进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和规律原理的理解,同时能够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意识。从中我们看到了孙超老师令人惊叹的教学魅力、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超的教学技术,孙老师用这样一堂课告诉了我们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这些学生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合作伙伴,是团队成员,每个人都在课上发挥作用,那就不仅仅是“三人行”的成果!
第二节课是颜健老师的重宏观重知识总结和整理的传统课。颜老师采用学案的形式,从气候的视角解读了常见天气系统,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开始讲起,并且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结构安排,总共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解读气压系统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颜老师先带领学生认识和判读理想状态下的高低气压中心,针对学生的易错点,着重解读了气旋示意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天气实例的呈现,将原理落到现象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天气系统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连接,呈现windy网站({域名已经过期})实时的天气分析图,通过判读等压线图,推测此时某地的天气状况,并及时根据中国天气网上的天气预报验证学生的推测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学习致用。给我们的启示是重点内容重点教,画图识图是地理的基本技能,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因此多角度全方位的对重点内容的解析至关重要。此外,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需要每位老师及时掌握。
第二环节是解读锋面系统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颜老师首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相应处的任务——对比冷锋与暖锋,再根据动画,详细解读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绘制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示意图,并描述各个阶段的天气特征,最后,根据生活中的天气实例,分析冷锋和暖锋对应的天气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用非常关键,所以老师的基本功要扎实,指导要精准到位。
第三个环节是留白与升华,从本节课所学基本原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入手,留下两个问题:一是备受文人墨客青睐的梅雨物象在不同文人笔下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表现?二是冷锋与暖锋为什么会出现在同一幅天气分析图中?最后,颜老师了解到学生期中考刚结束,结合本节课内容,勉励同学人生路总有风雨相伴,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不论考试成绩如何,不忘风雨来时路上的点滴,在总结反思中成长。
总的来说,本节课思路清晰明确,内容安排有新意且符合逻辑,通过总结升华更让这节地理课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固然重要,育人更加紧迫,时代不同,需求不同,但做人是相同的,我们要把育人分解到每一节课当中去,集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听课后,我校教研组长翟宏老师主持评课活动,对各位参会老师表达谢意,为各位参会老师介绍教研组情况。在两位开课老师介绍完本节课设计思路后,常州市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分享了他的思考,第一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要找到上课老师的优点,因为这些优点让我们学习收获,优点进一步改进、深化,可以被很多人借鉴。而深入思考可以成为习惯,影响自己,影响学生。第二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值得被反复思考多次,每处细节都可以被放大。尤其在重难点的讲解,可以慢慢来,慢的艺术未尝不是美的艺术,智慧的艺术。第三地理需要创新,需要实验,需要一批一批的开拓者勇于奋进。
尽管省常中百十年校庆系列活动之“聚焦关键能力•提升课堂品质”课堂展示活动圆满结束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笔耕不辍,薪火相传,我们相信最美的我们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