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一:讲座——朱明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一、《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四个眼光”: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和文化的眼光。
二、“文化”之“文”:《文化生活》的教学要避免“庸俗化”。《文化生活》的教学还是要注重雅俗共享,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现象,更要有一种“大文化观”,有文化底蕴,有文化担当。
三、“文化”之“化”:《文化生活》的教学要避免“学科化”。《文化生活》的教学要做到“三有”: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有意思:即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开展活动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有意义:即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三观得到强化、情操得到陶冶、文化得到发展;有意境:即课堂有文化氛围、师生有文化情怀、师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
培训二:讲座——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评价》
一、“议题式教学”中的“四个要素”: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创造性应用。
二、议题区别于话题、主题、问题、辩题、命题,有其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多元性和思辨性。
三、议题式教学我觉得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即对话——思辨——实践、预设——生成——处理、教师——学生——社会、议题——情境——任务的关系。
培训三: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
第一方面,三位老师教学之“同”:
一、结合朱明光老师提出的《文化生活》的“四个眼光”
(一)历史的眼光。三位老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些史实素材,设置了“鉴往知来”“求索之争”“回顾历史”的环节,引发学生对于要不要固守传统文化的思辨。
(二)国情的眼光。三位老师立足于国情热点,选择了最新时政素材,比如港珠澳大桥,直面现实——当前文化发展的喜与忧,读书强国等等,强化学生对社情的关注。
(三)辩证的眼光。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的实质是思辨和质疑,三节课当中,比如何老师的“如何看待中美大学生书单的差异”“港珠澳大桥与文化自信的因果之辩”等等,都能让学生在两难问题和情境中澄清价值观。
(四)文化的眼光。既然是文化生活的教学,三节课自然有文化的底蕴,文化的视野和文化的观点。
我个人理解,是不是还可以加上“未来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首先,“文化强国”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国家战略,教学中应该要表达一种“文化强国”的期许和使命;其次“文化强国”的“强”是一个相对概念,必然涉及到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所以“文化强国”也应该有一个“世界的眼光”。
二、结合朱志平老师提出的“议题式教学”的“四个要素”
(一)真实性情境。三位老师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热点,立足社会现实,注重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相结合,挖掘素材当中的价值点、争议点、敏感点,突出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发展性任务。新课标指引下的教学变问题为任务,注重强调任务的综合性、多元性、思辨性和建设性,注重学生的思维体验和素养建构。
(三)多元化意义协商。三堂课都通过追问、辩论、对话等形式,从生活到知识,从社会到身边,从国情到教材,从社会现象到青年使命,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引发思维碰撞。
(四)创造性应用。文化之“化”还是要在实践中才能达成,因此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选材还是拓展性任务的设置,都注重实践导向、创新导向,比如设计主题活动和文创产品等等。
第二方面,三位老师教学之“异”:
一、从教学导入来看:何飞老师是从生活体验导入,引发学生兴趣;王燕老师是从文化资源导入,激发学生自信;周婷老师是从国情热点导入,诱发学生深思;
二、从教学实施和效果来看:何飞老师结合书香氛围的渲染,达成对学生情操的陶冶;王燕老师是结合对学生情绪的调动,达成对学生情感的激荡;周婷老师是结合教材知识的阐析,达成对情境的感悟;
三、从教学风格来看,何飞老师的课堂是书香课堂、儒雅教学;王燕老师的课堂是知性课堂、激情教学;周婷老师的课堂是清新课堂、有序教学。
个人认为,一堂好课的三个标准是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有意思即要求选材新颖、贴近生活;活动有力,学生参与;有意义即要求素养提高,能力达成,开阔视野,强化思维,引领价值;有意境即要有人文情怀、有学科底蕴、有家国使命。
培训四:讲座——张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产生既有国情的基础——时事造英雄,又有习近平自身实践的基础——从地方到中央履历丰富,也有其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然——当年主动要求下乡,更有其长期的理论积淀——习近平喜欢读书,年轻时就在建构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因此,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产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