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研讨学习心得
物理组 李灯贵
6月26日和27日,我参加了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的普通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研讨会。会议期间,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物理新课标组长、高中物理教材主编廖伯琴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编者、江西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物理教育专家黄恕伯老师的报告,收获良多。
崔教授说“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崔教授以开车和建房为例,形象地说明了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关系:首先是项目1交通规则考试,这是“知识”。之后考倒车、移库,这是“技能”。有了知识、技能,怎么能够到“能力”?一定要提供情境,所以有了小路考、大路考、夜考,知识越多不一定能力越强,知识、技能学了之后要给他个情境,才能表现出“能力”。能力怎么变成“素养”?还需要反思。驾驶员的驾驶素养有“安全驾驶”,这就是“关键能力”,“礼貌行车”叫“必备品格”,“尊重生命”就是“价值观念”。开汽车到底要必备什么东西?我想在美国考驾照,倒车是不考的,移库是不考的,是很容易通过的。只有我们这里考试整天考交通规则,整天考移库,但到后来能力都很强,但驾驶素养存在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美国会开汽车,但到了中国,就不敢开汽车了;在澳大利亚敢开汽车,但到上海不敢。差异在哪里呢?是美国驾驶员没能力吗?为什么在美国会开车到中国不敢开呢?这里面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素养问题。
核心素养怎么能够在课程领域起作用?再举个例子,造房子。我们把一幢房子当作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数学、外语,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像一栋大楼,我们原来都是按照知识点教学的。一扇门教一下,一扇窗教一下,水泥教一下,钢筋教一下,这样的教跟整栋大楼难以建立关联。这是基于知识点教学的缺陷,现在要改成单元学习设计,单元就是一间房子,既有窗子又有门,把门、窗、水泥、钢筋等结构化就变成一个单元。当我们在设计一个单元时候,才能看到价值观念,学了运动才知道什么叫运动观念,学了细胞才知道什么叫生命观念,价值观念是这样出来的。所以这就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变化。
同时,崔教授也就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他指出教案作为教师专业实践的预设方案,需要基于上述的专业责任来设计,必须处理好信息的两次转换。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如何传递或呈现信息,即怎样教,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加工或精加工,即怎样学、何以学会。
教案的事实形态大概有三类:一是关于教师怎么教的方案,是名符其实的“教”案。二是关于教或学什么的方案,可以称它“学”案,与学案或导学案还是有点区别的。“学”案是指教师只关注内容即学什么,不太关注目标或学习方式,也不太关注评价。学案或导学案大多可以归为“一课一练”即练习册那一类。三是关于学生何以学会的方案,即从主题内容与学情的分析中,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然后再来设计应该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如何做好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以便作出新的教学决策,最后设计课堂评估或作业评估任务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
从教案立场来看,倾向于怎么教的教案,可谓教师立场的教案,即教师只关注自己的呈现与示范方式,不太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所有环节的主语都是教师,如创设情境、呈现幻灯片、指导学生探究等。倾向教或学什么的教案,可谓内容立场的教案,即教师只关注自己找到了什么资源或努力寻找“教科书中没有的资源”等,不太关注目标,也不太关注内容是否适当、学生是否有兴趣、与目标达成有何关系等。阅读教材或幻灯片、观看视频、认真听录音、完成练习、结合阅读材料等,是其典型特征。倾向于何以学会的方案,可谓学生立场的教案,即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围绕或聚焦学生何以学会,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何以学会的完整学习历程,配合指向目标监测的形成性评价,以确保至少2/3的学生学会。“我教了,你不会”就是因为教案的立场是教师自身和内容,而不是学生。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没有想到把重心放在学生“何以学会”上,其结果学生怎能“学会”呢?
在指出传统教学案不足的同时,崔教授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使用学历案,也就是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学案在教育圈子中已有约定俗成的理解,与我们想表达的意思相异;导学案的立场还是教师立场,与我们倡导的学生立场相悖。治疗专业的方案叫病历,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是对采集资料加以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书写的患者医疗健康档案。考虑到治疗与教学的专业相近性,遂有学历案一词。
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它是教师设计的、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是学生通向目标达成的脚手架;它是一种学校课程计划、学习的认知地图、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是师生、生生、师师互动的载体,也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学历案记录着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业表现,由于单元或主题或课时是最小的学习单位,可称之为“微课程”。
廖伯琴教授结合高考方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从“凝炼核心素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科学实践、推进评价改革、注重引导教师”5个方面解读了高中物理课标下一步改进的方向。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和鲜活的实验证明“看见”比“听见”更有效,“做”比“听”更有效,从而说明调整传统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廖教授指出教材将按照“继承发展,符合课标,利于教学,应对高考,丰富教辅”的原则进行修订。将更加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更加注重教学实验设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将改进例题设计,加大课后习题含量等。
黄老师从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提出了抓总体结构,做好两件事的教学思路,一是知识结构,二是教学活动设计。所谓知识结构可以直接用教材结构,因为教材是诸多的专家投入精力,几经论证做出的,应该是最优化的结构,在没有充分的论证的实践的基础,尊重教材内容结构。二是教学活动设计,这是教师需要用心做的部分,可以超越教材,站在最顶层——《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来建构,设计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实情教学活动
同时,黄老师的在科学探究方面颇有心得,解读科学探究的要义,示范了科学探究的教学,让我们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与领悟。我们直接感受到黄老师的才气和才艺,内在的对物理教学的热爱,也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