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获优秀教研组,努力续写新篇章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下,在学校兄弟教研组的支持帮助下,历史组团结协作、不懈进取,在各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也为学校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历史组有幸被评为优秀教研组,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再接再厉续写历史新篇章。
2.前瞻项目交流,提升学术素养
历史组老师深感不能只是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暑期时节,历史组主动走出校门,向全国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学习交流,努力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前沿。汤永成、许中华、龙胜春、戚逍逍老师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学科素养与历史教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从事历史学、历史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历史教研员、中学历史“名师”共8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主题讨论中,汤永成老师做了《互联网+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的主题发言。汤老师结合省前瞻性项目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利用互联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的策略。阐述了如何在学生学习中尝试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手段,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在历史学习中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汤老师的报告得到参会老师广泛认可,同时也彰显了省常中深厚的学术底蕴,展现了省常中历史组在教育教学领域引领改革,不懈追求的精神。
3.深耕期初课堂,提升学习效能
8月28日上午,新学期开学伊始,“期初探索性课堂”如约在省常中开展。历史组的“期初探索性课堂”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巢科老师主持,以高三一轮复习为切入点,题目为《历史一轮复习——课堂学习效能提升专项研究》。借助于新颖的教学形式,巢老师的教学取
课后本组教师对此次探索性课堂进行研讨学习。会上,每位老师各抒己见,不仅就巢老师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赞赏和鼓励,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4.抓住校庆契机,提升教学实效
为庆祝学校诞生110周年,加强校际交流,分享不同学校和地区的课堂文化与名师教学风采,学校于11月25日开展主题为“聚焦关键能力·提升课堂品质”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施亚俊老师与来自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王涛老师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一课为内容,在历史学科中心进行了“同题异构”的教学展示,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誉。
课后,各个不同学校的老师分别就施亚俊老师和王涛老师的授课展开了评课活动。来自连云港的老师认为,施亚俊老师从法国大革命的角度谈了“三个平衡”,从情感上触动了学生。既以历史讲美术,又以美术讲历史,体现了双重线索。而王老师的教学采用大量画作,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做到美术故事与历史发展相结合,非常具有感染力。来自徐州的老师认为,两位老师都是青年才俊,施老师对教学设计很有研究,突出了指导思想。板书设计非常优秀,线索与核心知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运用了比较历史学的方法,通过绘画细节的比较,展示出不同流派的艺术特征。而王老师的文学情怀非常突出,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献礼百十校庆,喜庆专著出版
本学年,由省常中历史组全体教师精心撰写的22万字的《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教学》一书由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省常中历史组以专著形式,向党的十九大和省常中110周年校庆献上一份薄礼。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教学》一书是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省常中历史组创办了历史学科实验室,开展了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数据展开分析研究,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课程创新体系,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日前举行的江苏省前瞻性项目成果认证会上,历史组的研究项目获得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教学》一书基于教学实践,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强调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自由性、能动性和个体性,注重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实施起灵动的、高效的、以环境改变方式,以结构改变特质的历史课程体系,打造历史学习新生态。本书介绍了基于互联网+的历史学习资源的整合,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历史课堂学习的有效数据,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并初步探索了师生共同参与创设历史学科学习APP的方法与途径。
6.加强校际交流,拓展课程思路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拓展教学思路,本学年历史组赴浙江杭州二中进行交流学习新高考方案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经验。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的背景及过程,特别是关于历史学科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影响。在杭州二中,高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大体和传统高考相当,学校会针对各考试节点,合理安排考试科目以分散难点,提供效率,并由此对三年的课程、教学计划、选课走班方案作出统筹安排,并在适当时候和学生、家长做交流沟通,实施时也尽量利用资源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需求。同时,学校也会通过课程和讲座及活动培养规划能力并指导选课。通过交流学习,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新高考改革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