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文章内容
化学理论课也能上出精彩
发布时间:2013-05-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房寿高

 

2013522,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普陀区教育学院化学教研员、英特尔国际杰出教师奖的获得者,MIT林肯实验室为其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叶佩玉老师一行7人来我校参加交流指导活动。本次交流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评上海名师的示范课
叶佩玉老师特地聘请了安徽省特级教师、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上海市松江区第二届学科名师范汝广为常州市化学高端培养对象和我校化学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分子间作用力》。
这节课在潺潺的流水、银装素裹的雪花中拉开了课的序幕,接下来,范老师让学生稚化认识回到19世纪初,问学生该如何研究分子与分子相互作用的情况,能否提出自己的猜想。在学生的四个猜想“大小、本质、间距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提供的事实,让学生比较一些物质的熔沸点,启发学生思考物质的熔沸点与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在一组反常的数据中引出“氢键”的学习。接着从氢键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物质的性质影响逐一进行研究。最后,在“假如没有氢键,水是什么状态,我们的生命会怎样”的遐想和怀着对氢键的感激之情中结束了分子间作用力的研究。
课后,在课教处史金花主任的主持下,化学高端培养对象、许可正主任和名师叶佩玉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观课者共同心声是觉得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
特色1:课堂的研究氛围浓厚
首先学案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栏目有:课题,前言部分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以思维结构图的形式给出),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是4处要填写的表格,分别为阶段性成果123和其他问题,最后一部分是课后思考题。思维结构图中不仅包含了研究过程、方法,也包含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学案简洁,脉络清晰、主题突出,研究色彩浓厚。在学习范德华力的类型时,范老师说:“让我们看看教材这一文献是怎么说的吧!”教材的文献观是教材素材观的发展,是对教材知识科学性的认可,但又不视教材内容为终极真理。又如,在向学生提供电负性和原子半径的大小时,注明了所引数据的出处,这不仅体现了数据的真实性,也体现了范老师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体现了范老师的科学研究态度。正如化学教育的编辑所说,如果连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态度都没有,所谓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很值得怀疑,大家所意识到的“以讹传讹”现象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会不断加剧。学术性高中的发展离不开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范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不少启迪。
特色2: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
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干些什么?教师除了是学生活动的预设者、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情境的创设者、主动学习的激励者、问题生成的归类者、讨论和对话的促成者之外,最主要任务是什么呢?范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答案,应该是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节课中,范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验事实,让学生在实验事实中探因。另外,模型的巧妙设计也有力地促成了学生对氢键形成过程的理解。范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水的电子式,问学生氧原子的两孤电子对和两共用电子对在空间是怎么排布的?这一有深度的问题顿时让学生陷入了沉思。观课者不禁为范老师捏一把冷汗,因为在学生杂化轨道很没有学的情况下,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呀?范老师此时恰好看见教室的墙角处悬挂着由四个气球扎在一起的模型,然后启发学生:氧原子的四对电子对是相互排斥的,就如同这四个气球捆扎在一起,最后呈现空间正四面体形状。也许这束气球是范老师的精心预设,但生成的是那样自然,丝毫没有雕琢之意
特色3: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乐观、自信开朗的个体。现在有的学生不太自信的原因就是饱受了太多的失败。范老师的课堂很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每学完一个知识,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阶段性成果。例如,对于“氢键”的定义,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只是举例说明。范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它下定义,这种做法既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增强了自信心。当有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定义“氢键”感到羞愧时,范老师就对该学生说:“.挺纠结是吧,有时候在生活中我也会遇到很多纠结的事情。”
特色4:让人折服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让我们领略了名师的教学机智。例如,在学习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哪个分子间作用力更强时,由于我校学生还没有学到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很多学生一头雾水。此时,范老师没有慌张,也没有向学生介绍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两组图,一组是没有分化的分子和以及分化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子,另一组是都已分化的分子,故意把带异种电荷的两端画得很近,问学生哪种作用力更强,学生很轻易地得到了答案。又如,四个捆扎在一起气球的巧妙应用,无不体现出范老师过人的教学机智。
当然,这节课正如叶佩玉老师所说的那样,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研究平台,但没有给足时间,我们应该在关键问题上为学生给足时间;也没有把自己擅长的科学人文方面充分地展示出来。另外,一些文字的表述容易让学生费解,如“每个水分子的周围最多能够吸收几个分子(最好改为吸引)”、“对于水的三态变化,你能否用化学键的知识来解释(水的三态变化与化学键无关)”。
当然,有失误,教师才能在反思中进步;有缺失,课堂才显得更真实,学生才有机会去补实。
第二阶段:王凯老师分享获奖历程
我校王凯老师从获得全国说课特等奖的背景、备战、比赛现场再现和细节处理等方面分享了他获奖历程。王凯老师坦言,自己参加了各种层次的上课比赛,各层次的一等奖都获得过,唯独没有参加过说课方面的大赛,所以自己想挑战一下。说课比赛之后,他感觉说课要难于上课,原因之一,说课要说每个环节设计的理由;难因之二,说课消耗的体力更大,几次模拟说课下来,感觉体力不支,喉咙感觉要冒烟,很难受;难因之三,强度大。要在15分钟内说完课,说课稿必须简洁,要多次模拟说课。为了备战本次说课,说课稿三次改动,36次模拟说课。另外,要把103个链接,说课稿360个汉字“无缝对接”,精神必须高度集中。难因之四,细节有时也很关键。例如,在模拟中每次都用无线遥控,但现场前半小时决定不用无线遥控,因为在最后一次模拟中出现过按一次键,所有超链接都显示出来,如果正式比赛中出现,就很糟了。接着,王凯老师慷慨激昂地再现了比赛现场。说课终了,诸位老师报以热烈掌声,感谢他的至真、至诚和精彩表现。
今天的活动既是一种引领,一次示范,更是一次我校化学老师和上海名师间的思维碰撞。这样高水平的交流活动让每位观评者深受启发,大大丰富了我校化学老师的视野,也加深了对上海新课程实施的了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