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数学组大事记
2011年,数学组在学校的领导的关心下,在全组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成绩斐然,盘点如下:
一、全组老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自我;
2011年,全组老师积极参加培训,陈小红老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中小学教师省级国内培训项目“学科领军人才高级研究”之特级教师高研班(中学数学),杨春松老师、王婧老师等参加江苏省数学会举办的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培训班的培训,并获得一级或二级教练员的证书。暑假期间,绝大部分老师积极参加名师大学堂的培训活动。刘丽嫔老师、顾九华老师、顾俊老师观摩了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举办的常州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顾俊老师、杨元韡老师观摩了在江苏省清江中学举办的江苏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全组老师能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全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氛围浓厚;
2011年,我组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水平的效益的进一步提升。2011年,我组季强老师的市级课题开展顺利,各项材料充实。我组老师有数十篇论文在核心期刊、省级期刊上发表,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去年,在质量上有长足的进步,如我组杨春松老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在省级及以上期刊上发表3篇,顾九华老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
三、全组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升质量;
2011年,我组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如刘丽嫔和蒋亚红等老师开始学期初的探索性课堂,同题异构课---《函数图像的应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自己对于这堂课的理解,由此展开对高三一轮复习的模式的探讨。徐德同老师、季建生老师各开设了一节校庆公开课,吸引常州市兄弟学校和部分外市学校的许多老师前来参加听评课,其间受到了好评。吴莉娜老师开设了国家级课题的研究课《直线与圆》,徐文春老师在戚墅堰实验中学开设了交流课《圆锥曲线的离心率》等。
四、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基本功、评优课比赛,成绩突出;
2011年,我组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元博杯”基本功比赛,新一轮的基本功比赛已经有2个项目(试题命制与作业点评)比赛结束,分别为各参赛老师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我校吴莉娜老师,丁明明老师在常州市区评优课中均获得一等奖,在常州大市评优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
五、学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成绩斐然;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决赛于2011年10月15日在扬州落下帷幕,我校学生在数学教研组尤其是主教练季建生、顾俊、徐德同三位老师的带领下,精心准备、周密计划、锐意进取、不畏强手,克服重重困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共取得十八个省级一等奖(其中两人获保送资格),获奖人数、获奖比例均名列常州大市第一,在省内也位列前茅。组内老师能积极分担相关工作,支持数学竞赛工作。
六、学生首次参加美国数学竞赛(AMC,AIME),成绩突出;
2011年年初,我校组织了美国数学竞赛(AMC),并有23位同学获得优胜奖,在4月23日,这23位同学参加了AIME(美国中学生数学邀请赛)。杨宽和韩希之同学发挥出色,分别以257.5和236.5的成绩超出美国学生参加“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的分数线(215.5)。
我校AMC社团从2010年开始组建,组织成员通过自学、讨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了数学的奇妙,体验了双语的美感,感受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乐趣。通过参加美国中学生的数学竟赛,更增添了我们的实践经历。周敏泽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顾俊老师、顾九华老师、杨元韡老师、丁明明老师、徐文春老师等多位老师给予了的具体指导。顾俊、顾九华、杨元韡、丁明明、徐文春等老师获得由AMC中国数学会组委会颁发的指导学生的证书。
七、完成了教研组的三年发展规划总结性评估工作,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我们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系列课程、选修系列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含数学竞赛课程),推行免修制度,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基本形成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所占比重加大,让学生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也注重学习过程的质量。通过提供有特色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如提优课程等,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通过教研组建设,推动教研组内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总结过去的三年的同时,我们也在展望未来的三年,以期取得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