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课堂,提升教学品质
1.8月28日上午,语文组开展学期初“聚焦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探索活动,组内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程代军、王传兵两位老师开了两节《成语运用》的同题异构探究课。程代军老师通过对成语的来源、特点以及使用的规范性做了详细讲解,学生在成语接龙等环节参与积极性很高。王传兵老师以陈水扁等人误用成语导入新课,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一致认为,关注学情是课堂目标的清晰定位和材料的准确选择的参照和依据,聚焦学生参与度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陆建生老师对高三复习课和学期初组内工作做了安排。陆老师强调,探索适合学情的复习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聚焦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可以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2.9月22日下午,市级语文教研活动暨陆建生名师工作室第二十一次活动在我校举行。市语文教研员周於老师、陆建生工作室全体成员及市区高中高二语文教师、高一新任职语文教师参加了教研活动。工作室领衔人陆建生老师开设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记念刘和珍君》。陆老师将课堂重点放在关注和提升学生问题探究能力上,他以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表达方式作为探究主线,带领在场师生一次次深入体味这篇“桂冠之作”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陆老师用他那智慧而又幽默的语言,随性而又严谨的教学思维,引导、带领学生领略鲁迅的经典之作。课后,市语文教研员周於老师主持了研讨活动。教师们发言踊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一次关于“问题探究”型课例的热烈讨论。参加活动的老师对陆老师开设的探究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陆老师真正抓住了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情感抒发的辩证关系,切实带动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刻的交流。最后,陆老师也将他对“问题探究”型课例的观点和做法做了相应的介绍。
3.11月24日,语文组张衍标老师、潘勤老师分别开设了《管仲列传》、《记辜鸿铭》的校庆公开课,语文组全体教师以及来自校内外的同仁参与了听课和评课。张衍标老师用三维目标的层递式呈现来诠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关注。首先在课前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并把握文言基础知识;其次在课上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并合作探究作者创作意图;最后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潘勤老师则把这节课定位为探究学习:潘老师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并要求学生提前一周完成一篇写人的作文。在课堂上,潘老师保持了一贯的特色“深刻”,合理引导学生把对这篇文章的认知提升到了探究“民国文人气质”的高度。课后,潘老师还安排了相应的探究读书和读书交流活动。听课老师围绕这两节课进行了相关研讨。首先是张老师和潘老师分享了他们的教学设想和上课感受。接着来自溧阳的王老师、五中的刑老师谈了自己的认识。王老师提到,适当拓展语文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他还认为这两节课体现了新课程以学定教的理念。陆建生老师向与会老师详细介绍了我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情况。陆老师强调,教师要通过扎实的“蜕变”把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
二、拓展课堂,培养创新人才
1.10月21日下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向青春举杯”——第五届诗歌朗诵会在学校艺体中心隆重举行。朗诵会高一(7)班承办,历时一小时三十分钟。高一年级各班在朗诵会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以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水准完成了本次比赛。本次朗诵会中,不少班级在舞台表演上下足了功夫。高一(14)班以古筝伴奏,身着古装的同学在舞台上伴舞。高一(4)班的一首《舟子的悲歌》让全体学生、评委无一不为之震撼,“除了黄昏一片云,除了午夜一个星,除了心头一个影”,舟子孤寂的悲歌,在4班两位同学的深情的诠释下,久久萦绕在会场。“父亲的爱,如一泓深潭,不多的言语,总是一个人默默承担家中的一切”,《爸爸,请听我说》——高一(3)班带来的原创诗歌,诗中的“我”重新认识了父亲,理解了父亲,也让台下的观众、评委产生了共鸣,9.5分的高分。“青春是船,梦想是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不畏惊涛骇浪!”高一(7)班的《以青春之名》,为本次诗歌朗诵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张耀奇校长高度赞扬高一同学的创造力、思维力,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在今后的活动中谱写出自己的诗篇,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2.10月22日上午,省常中第四届话剧节在千人大会场如期举行。本次话剧节很荣幸邀请到了天宁区区委书记史志军、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熊祖鹏、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汪瑞霞、常外教师代表刘莉君老师等嘉宾,学校张耀奇校长、张焕平副校长也出席了话剧节。课程与教学处史金花副主任、学发处陶琪艳主任、语文教研组长陆建生老师、艺术组杨英老师和刘微老师担任评委。
从高二(12)班的《荆轲刺秦王》到高二(11)班的《窦娥冤》,同学们都发挥出了不错的水平。一个个剧目难分伯仲,有《易牙王》这样反映人性阴暗与光明碰撞的悲剧、亦有《梦想的山坡上》这类讲述梦想与现实矛盾与融合的喜剧、有《爱丽丝》的魔幻奇诡、也有《绿光》的青春追梦,其中仍不乏《家》、《雷雨》之类的经典再现。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剧目是《家·鸣凤投湖》。7班演员的全身心投入,将鸣凤与觉慧的互诉衷肠表演地淋漓尽致,封建遗留中的悲剧爱情,乱世中的不朽抗争,7班的同学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家》,让我们仿佛亲历他的痛苦,她的决绝。
场外主持纪楠、梁歆佚的观众席现身采访,始终活跃调节着会场的气氛,使之保持在一个愉悦、专注、偶尔紧张的美好状态下。在这样的气氛中,嘉宾熊祖鹏副院长也对本次话剧节的展演做了简短、高度的评价“这次的话剧节带给我的感觉是惊讶、惊奇、惊喜的,也许同学们的表演与专业水平仍有差距,但是在学习之余,所有同学能如此团结地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努力和付出,这其中收获的友谊和记忆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最后,一段话剧节的花絮视频引出了最为激动人心的环节。本次展演高二(2)班《绿光》、高二(13)班《雷雨》荣获一等奖,高二(1)、(4)、(6)、(7)、(8)班获二等奖,高二(3)、(5)、(9)、(10)、(11)、(12)、(14)班获三等奖,高二(4)班获最佳服装道具奖,高二(2)班秦子豪同学获最佳导演奖,高二(9)班骆志鹏、(7)班易永立两位同学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奖,高二(12)班徐轶飞、(2)班金纯两位同学分获最佳男、女配角奖。
3.10月13日下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第六届“秋白杯”作文大赛暨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作文大赛校内选拔赛顺利举行。本次比赛共有243名同学参加,经过评委老师严谨、认真的评审,最终评出了2011年十大写作高手和一、二、三等奖获得者。
三、对外辐射,发挥引领作用
1.10月25日下午2时,常州市高中语文陆建生名教师工作室一行十余人来到戚墅堰实验中学。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由尚嶔老师执教高三年级冯骥才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王鑫老师执教初一年级苏轼的词《水调歌头》,重点关注教师引领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策略,戚实中“中学幸福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联合活动。
两节公开课围绕着“如何引领学生的阅读”展开。尚嵚老师的课由杂文《说神》引出了一个神鬼混杂的特殊时代,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初读后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而后老师通过对部分内容的研读,引导学生明白:文之味在语言,品味语言实是一件有趣有味之事,小说家的语言中有作者的情意,有人情世态。王鑫老师首先为初一的学生准备了和课文相关的两组智力大冲撞游戏,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词作的情感;接着王老师引领学生进入“苏轼月下把酒吟诵图”的意境,由诗前小序、上下阕的重要信息带领学生完成从浅层阅读到主题探讨的学习过程。
两位上课老师阐释了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并对教学得失进行了反思。来自五中的顾勤沅老师认为尚老师的课是他独特风格的一种展现,王老师的课清新自然中完成了“诗教”。工作室成员戴年陶老师认为,现在的教学方式往往学生走在台前,教师退到后面,尚老师主动上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创新;王老师的课学生学习氛围浓烈,在快乐中探究诗词的创作。顾岚岚老师认为尚老师文本解读深刻,语言简练;王老师如行云流水般完成了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岳敏老师认为尚老师在文本设计上有创造性的东西,王老师对文本把握十分全面。程代军老师首先对“幸福课堂”的含义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提出了“阅读是什么”、阅读民主如何体现等疑问,尚老师将会成为一位“孤独的英雄”。刘效海老师就河南省的语文教学情况与我市进行了比较。接着,戚实中“中学幸福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组长李惠娟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课题的进展情况。陆建生老师详细分析了两节课,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有益尝试,结合亲身的体验,再次进入文本,更深层面地进行解读。
2.12月13日下午,陆建生名教师工作室在常州市青龙中学举行第二十五次活动。本次活动研讨主题为“关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室成员冯海燕、杨光先后开设了课题为《明天不封阳台》的研究课,来自青龙中学、雕庄中学的语文教师与工作室成员一起参与了观摩和研讨。
冯海燕老师的课由整体感知文意开始,师生共同完成课文思路的梳理,接着教师提供思维支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概括鸽子、男孩、父亲等形象,在此基础上理解事件的意义。然后把握文中虚写的其他事实性材料,归纳文章主旨。最后再理解文章中心,联系现实,进行德育渗透。杨光老师由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表达读题后可能产生的问题,既把握了课文的主体事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杨老师有序展开查字词、读故事、品思绪、盼行动几个环节,完成从基础积累到文意理解的有效提升。下课后,黑板上留下的鸽子造型的板书,给听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课中,两位老师都清楚地阐述了基于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工作室成员普遍认为这两节亮点频现,创意新颖,体现了两位老师厚实的教学基本功。顾勤沅老师更是以诗抒怀:抢伤灰鸽落阳台,瑜亮自然思绪来。云白风清天下事,一花一叶由我栽。陆建生老师在总结时,也强调两节课思路清晰,流程合理,体现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入和设计的精心。他还就布置了下一阶段工作室总结评估的具体工作。
四、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1. 10月20日至10月22日,省常中语文组李燕老师奔赴淮安参加了“语文报·名师大学堂暨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会”。本次大会由江苏省清河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语文报培训中心承办,会议的议题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2.11月5、6日,我校语文组陆建生、王利华、陈国红、张衍标四位老师参加了在宣城中学举行的沪浙苏皖第十四届“新语文圆桌论坛”。沪浙苏皖“新语文圆桌论坛”是一项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学语文教研盛会,第十四届“新语文圆桌论坛”由宣城中学主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本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来自沪浙苏皖四省市的近四百位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活动。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袁湛江、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邓彤、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学习》主编何勇等语文学界知名专家亲临论坛指导。陆建生老师上了一堂《学校资源与写作课程的整合》展示课。
3.11月25日至27日,我组杨凯华等老师参加了第四届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各著名中学的1500余名专家和语文教师齐聚合肥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共话当代中学散文教学的论题。会议日程共计两天,26日上午是开幕式和高校专家报告,福建省社会科院院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主席、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南帆教授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写作学会会长金健人分别作了题为“散文的解读”和“从语言角度谈中学散文教学”的报告,26日下午,来自上述三省一市各中学的12位著名教师依据本届论坛主题奉献了十二堂展示课。我校教师全程参与研讨会的所有环节并且积极地参与发言,和与会老师探讨自身探索后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和质疑,并分享教学实践和听课思考后的一些新智慧和新问题,与各位兄弟学校的教师进行学术争鸣,并紧紧扣住本次论坛的主题进一步思索中学散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改善的可能。
4.本学期新一轮校元博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继续进行,本学期的比赛项目为:命题和作业点评和课堂比赛。
5.从暑假开始,对语文学习手册进行了集中修订,进一步提高学习手册质量,并通过学习手册的修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总结回顾,主动追求发展
10月20日下午,我校教研组三年主动发展总结评估展示活动在秋白厅举行。语文组陆建生老师以“构建大语文,给学生的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为题详细介绍了语文组课程统整、教研组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情况。陆老师指出,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认同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的功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获得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方法。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去体味、感悟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作品中的思想、艺术魅力,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进而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构建自我。
六、课题研究,培育学术氛围
12月10日,江苏省教研室第九期课题“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研究”开题仪式在8号楼509会议室隆重召开,参加本次开题仪式的领导和专家有省教研室朱纷主任、省教科院基教所张扬生副所长、市教研室理论组龚国胜组长、张耀奇校长、曹新跃副校长、办公室陈晓霞主任以及总课题组组长郭家海老师,与会成员还有来自本课题组子课题的分管组长及其他老师,会议由陈晓霞主任主持。
总课题组组长郭家海老师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作了热情洋溢的开题报告陈述,报告中,郭老师就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的实施步骤以及课题组核心成员等内容作了较为详尽的汇报。子课题负责人蒋士绚老师作了题为《站在学生的角度教作文》的报告。张耀奇长就该课题提出了三点看法,他认为此课题第一有针对性,第二有效果,第三有影响,并寄望此课题在三点上做出突破,即:面的突破、点的突破和成效的突破,让学生通过这套发展评价体系从不喜欢写作到喜欢写作再到能写作,同时让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成绩大幅度提高,也让教师能够切实地运用此套体系,双方受益。省教研室张扬生所长和市教研室理论组龚国胜组长在学理层面对本课题做出了细致而深刻的指导,张所长建议将本课题的框架稍作调整,形成四大子课题:中学生写作能力现状调研与分析、发展性评价与写作能力关系的研究、利用发展性评价运用于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实践、发展性评价运用案例研究。龚老师就本课题的难点问题做出了一些质疑,朱纷主任充分肯定了本课题,同时也指出了其难度。专家们的建议充满学术的严谨性,高屋建瓴、一针见血,给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性支撑,激发了课题组成员的内驱力、增强了信心。
七、硕果纷呈,彰显创新成效
1.郭家海老师主编的系列写作教程“表达的升级”荣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这是该课题组研究成果继2010年获得省“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三等奖之后的又一次获奖。
2.学生获奖:
我校高二(10)班梅与竹同学、高三(2)班蔡胜愉同学在11月26日常州市中小学作文比赛中表现优异,荣获一等奖(共10名)。
我校高三(1)班杨倩同学在“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九届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中表现优异,获得一等奖,她的指导老师为任小庆老师。
高三(2)班蔡胜愉同学、高二(10)班梅与竹同学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中表现优异,分获一、二等奖,他们的指导老师分别为任小庆老师、沈亚东老师。
表1:教师发表论文情况
姓名 |
文章 |
刊物 |
刊物级别 |
时间 |
陆建生 |
开放型语文阅读课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
语文学习 |
核心 |
2011.03 |
陆建生 |
语文课堂应追求什么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核心 |
2011.09 |
陆建生 |
呼唤中学作文教学的质性回归 |
语文教学通讯 |
核心 |
2011.04 |
陆建生 |
回归作文教学的"学生本位" |
中华活页文选 |
省级 |
2011.07 |
郭家海 |
透视图像的背后 |
作文通讯 |
省级 |
2011.02 |
郭家海 |
知识的科学重构是表达升级的基础 |
中学语文 |
省级 |
2011.03 |
郭家海 |
发展性解析:阅读与表达的密钥 |
语文教学通讯 |
核心 |
2011.05 |
郭家海 |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公平发展的空间 |
语文建设 |
核心 |
2011.04 |
郭家海 |
学生发展:基于平等对话的评价 |
教育研究与评论 |
省级 |
2011.1 |
郭家海 |
中学写作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
省"师陶杯"一等奖 |
省级 |
2011.11 |
表2:教师获奖情况
姓名 |
奖项 |
级别 |
张 立 |
评优课二等奖 |
大市 |
张衍标 |
评优课三等奖 |
大市 |
李 燕 |
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
大市 |
(欧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