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展风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交流和展示的舞台。本学期本组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多次探索。
1.期初探索性课堂
在期初高三的探索性课堂展示中,曹丽敏老师开了题为《含氯化合物性质探析》的研究课,探讨在高三教学中怎样运用实验、创设情境提高复习效率。课后组内老师畅所欲言、热烈交流,提出了很多课堂教学的想法和教学建议。
2.校庆公开课
2011年11月24日,一年一度的校庆公开课活动如期举行。化学组分别由李华和陈卫两位老师开设了《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与应用》与《钠的性质和应用》。两位老师在课前都精心地做了准备,从实验创新到教学设计都经过了反复打磨。
3.市级研究课
2011年11月10日,曹丽敏老师在前黄中学开设了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高三研究课,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本科进行了 DIS在高三一轮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引领了高三复习教学。
2011年12月16日,张克清老师在本校开设了一节《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及运用》的市级公开课。
4.市外交流课
2011年10月28日,曹丽敏老师应邀到江苏省天一中学开设了《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的公开课,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该课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探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二、教研活动探索新途径
为形成校本特色的化学文化,本学期教研组着力向科研要效益,改进教研活动,促进教研活动从个人教研向团队式教研转变。本学期邀请校外专家开展了专题式讲座。
2011年9月16日,教研组特邀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社社长王军翔先生来校做了题为《化学教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的讲座。王社长就教研论文的发表、教研论文的写作两方面和教研组老师做了3个小时的讲座,老师们收获良多。
2011年12月2日下午,市化学教研员吴永才老师应邀来到我校,共同参与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并做指导。吴永才老师结合近阶段来所听过的十余节公开课,给组内老师做了题为《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认识》的讲座。吴老师认为,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对文献的研究,从中提升理论专业水平,吴老师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范例,供大家参考。
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合作交流
2011年11月16日至18日,宁波中学化学组老师来我校参观访问、交流研讨。教研组介绍了我校化学组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优秀学生培养、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改革等。胡爱彬老师和张克清老师分别在高二和高一开设了《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2011年11月29日,曹丽敏老师受南京鼓楼区教研室邀请赴宁做了题为《基于标准的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受到好评。
2011年11月13日至14日,本组教师高慧娟赴扬州新华中学参加了由《化学教学》杂志社和扬州教研室联办的全国学案教学研讨会。
四、完成教研组三年主动发展总结评估
本学期在学校行政的组织下,教研组进行了三年主动发展的总结,对三年来教研组的各项工作及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自查,在此基础上由王凯老师代表教研组进行了校内交流。
五、学习手册的修订
本学期在前两年修订的学习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修订。修订落实到高一、高二备课组,责任到人,提高修订的质量。
六、教师教科研积极性高,成果累累
本学期教师积极进行教改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共发表3篇论文,省级期刊发表论文9篇,市级以上论文获奖11篇。另外部分教师获得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获2011国际化学年全国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就是全国首届"威尼尔"杯化学数字化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七、化学竞赛继续保持高水平
2011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江苏赛区)决赛于2011年9月11日在南京落下帷幕,
我校学生在主教练张金怡、胡爱彬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共取得二十二个省级一等奖,56人获得省二等奖。其中高三(8)班蒋易成同学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即获保送资格。获奖人数名列常州大市第一。
八、实验教学结硕果
近三年来,我校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获得极大提高。2011年8月13至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2011国际化学年全国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中,我校高一学生陆文轩作为江苏省唯一入围决赛的选手,更是为数不多的中学生,他所做的“萤火虫与发光化学”实验荣获全国一等奖。
九、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继续进行
本学期新一轮校元博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继续进行,本学期的比赛项目为:命题和作业点评。在参赛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在教研组的精心组织下,各项比赛内容正有条不紊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