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彼岸 只为海
一、概况
2008年底在新高一物理拓展班的基础上组建了本届物理竞赛班。至2010年10月,完成全部竞赛历程。在二年不到的时间里,竞赛班学员从最初的40人到最终坚守这一阵地的只有23人。其间经历过的信心、挫折、迷惘、努力、坚定、失败、成功等,只有真正参与了这一工作的师生才能体会得到,个中滋味只能自知。
2010年2月,我们参加了第六届泛珠三角和中华名校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团休二等奖,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几支代表队中大约排名第12名,这也是我们组班以来的第一次比赛,也是我校第一次参加这种赛事。
2010年9月,竞赛班全体23名同学和其他部分高三、高二年级同学一起参加了第27届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初赛,其中高三竞赛班22人通过初赛参加了2010年10月的决赛(复赛)。本一届物理竞赛我校学生共获得14个省一等奖,22个省二等奖,5个省三等奖。获奖等第和人数均为常州大市第一,在全省应该在排在前8名之内。
二、心路历程之关键词
1、学习方式的转变
竞赛班组成之初,就没有把取得优秀的竞赛成绩作为唯一目标。校领导多次强调:要让竞赛班成为转变优秀学生学习方式试验田;要让竞赛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舞台;要让竞赛班成为学生合作学习和提升表达能力的乐园。
因此,在这届竞赛班的不到二年的竞赛历程中,我们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即使是在准备复赛的最后的二周时间内,我们仍然把“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交流”、“自主表达”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来设计课堂的组织形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来都是被动的,是需要外力加以推动的。一开始我们要求学生在高一的寒假和高一的下学期的时间内,完成高中的全部物理教材的学习,并达到高考水平。教师以发自学指导材料、集中讨论交流、考试等手段为推手来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以高考模拟试题来检验这一学习成果。少数同学由于主动性不够或主要精力放在语数外学科的学习上,不能有效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在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有约八分之一的学员被淘汰出局。
进入竞赛内容学习后,难度大幅增加,加上学生的数学知识滞后,物理竞赛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这一阶段时间长,任务重,不仅是学习毅力的较量,更是学习品质的竞争。一开始总有不少同学带着空白的试卷来上课,不仅使课堂交流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法实施,即使是评讲也很困难,只能是我讲你听,致使课堂效率和效益下降。这种状况一直到要求竞赛班学生集中上夜自习和假期集中培训时才有所好转,这一段时间,少数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不良的学生又遭淘汰。
高二的暑假,竞赛辅导进入了综合训练和模拟训练,在这一时期,我们大力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采取独立练习、合作交流、分工讲解的课堂学习方式。即独立练习半天,交流讲解半天。交流采取分组形式,讲解采取代表(轮流)形式。从练习到讲解都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并在讲评环节给予补充、总结、提高、变式训练等。这一时期,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调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6班的殷超、13班的张倩,在讲解环节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他们讲解能力甚至超过一些年青的教师,被我们班命名为“殷超式讲解”。
在通过初赛后准备复赛的二周时间内,我们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上推上了新的台阶。教师通过整理,把全部物理竞赛内容编排成23个专题名称(给定范围),让每一个竞赛班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领取一个专题,然后给二天的时间,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查阅竞赛书籍、上网、上图书馆等),写出专题讲稿。讲稿除了要求整理相关知识外,还要求把专题涉及到的近三年的竞赛真题写入讲稿,给出解答,并设计3至5题的专题练习。第三天教师审查、学生交流修改,然后定稿印刷。从第四天起每个同学用3至3个半小时的时间以专题专家的身份完成专题讲解,在讲解的过程可以提问也同时接受其他同学的询问(教师也可以提问)。教师全程参与,并可以提问、点评、补充。实践证明,效果是不错的。
2、感动
在整个竞赛历程中,我一直被坚守到最后的23位同学感动着。
9班刘烨洲同学,组班时的选拔没有通过,在其个人和家长的申请之下,被吸收了进来。他自始至终都对竞赛表现出了契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在竞赛班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但始终坚持不懈,克服了许多的困难,最终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9班的常立凡同学,竞赛过程受到了一些外力的干扰,曾一度被家长要求主攻语数外而退出竞赛班,所以缺席了一段时间的竞赛辅导。但竞赛班对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始终放不下物理竞赛,后又悄悄地回到竞赛班。虽然在高二暑假赴中国科技大学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前面缺课导致听不懂,但那段时间他非常努力,最后也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11班的秦汉丞,自学《大学物理》,被班上同学称号为“教授”;10班刘瑒、12班的蒋丛笑、13班的张倩,三位同学都积累了大量的课堂笔记,翻看她们的课堂笔记,不仅赏心悦目,更是一种享受……
可以说,坚持到最后的23位同学,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令人感动的精神!
3、苦
竞赛苦,这是参加竞赛的师生都知道的。要想在全省甚至是全国的尖子生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令大多数同学对竞赛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学生苦:既要学好其他学科,又要钻研竞赛内容;既要超前学习,又要攻克难题。
教师苦:既要搞好常规教学,又要规划和实施竞赛辅导;既要管理常规班级,又要管理竞赛班级(高一的时候我还担任高一物理备课组组长)。经常是做题到深夜,尤其是在竞赛辅导进入综合训练和模拟训练的时段,经常是从晚上6点开始做题到深夜11点后甚至更晚,为的就是在学生做不出题的时候给予帮助,为的就是更好地在学生讲解的时候给予更好地点评,能有更高层次的总结和更恰当的提问以及变式训练。半年下来,便得下了颈椎病。因为第一年担任主教练,对最终的成绩心里没底,但一直秉承着“不为彼岸,只为海”的信念,一路坚持,一直坚守。
三、结束语
反思历程,尚有很多不足:最终成绩离优秀学校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没有学员能够获得保送资格;学员的淘汰率太高;中间有一段时间组织方式过于松散;学生在全程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充分;经验不足;竞赛班的管理还应该更加严格等。
总之,在学校领导、课程处和物理组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这一届竞赛取得一定成绩,在此表示感谢。也对一路相伴坚持到最后的23位同学表示谢意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