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三历史备课组在2010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高三历史备课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10届高三历史备课组高考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我校全体文科学生历史达A﹢率57﹪,达A率88﹪, 达B率为99﹪,成绩在全市处于前列的位置。大大超额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为省常中全校高考达线率作出了贡献。
二、让教学变成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为了对历史课堂讨论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开学第一天,历史组的龙胜春老师就上了一节题为《康熙——盛世的创造者or新时代的落伍者?》的公开课。“中外历史人物”是本学期高二文科班学习的主体内容,康熙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教材着重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叙述康熙,龙老师觉得从全面性来讲还有待丰富史料,因此需要补充资料,拓展视野,变换角度。从课堂实践来看龙老师努力地致力于这一目标的达成。教学中提供丰富的新材料,以问题为导向,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炼、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同时又大大突破教材的范畴,在突破教材、全面了解人物方面取得预期目标。接下来历史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以“历史课堂讨论模式的探索与评”为主题的研讨。研讨中大家围绕主题,就自己的观察点积极发言,使整个活动气氛热烈、教研氛围浓厚。会后,我们一致认为要使学生能在历史课堂上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三、完善并实施《历史组听评课制度实施方案》
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是教研组的重要工作职能,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搞好听课、评课,对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吴江林老师所作《课堂观察: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方式》这一报告的反思,我们历史组认为要真正促进我组的校本教研,制定适合我组的听评课制度是必要的。因此,通过组内教师集体讨论,在《历史组听评课制度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本学期我组的听评课流程和一堂好课的标准。
四、与政治、地理、心理等教研组共同组织“元博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为了加强我校学科建设,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我校历史、政治、地理与心理等教研组共同组织了“元博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系列比赛。学校领导丁校长、戚校长多次参加了我们的系列活动并进行了指导。
戚校长谈了他对这次活动的感觉,他认为活动的流程与格式上青年教师应该事先有所准备,要具体的了解怎样设计、怎样说课,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然说课会变成一种正式课堂的微缩版。然后,他形象地把这一流程做了自己的理解。他说老师要首先明确自己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这就是从学科的角度分析也是教学目标;其次要思考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分析,从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角度加以思考,这也是体现教师智慧和亮点的地方;最后要说明如何证明自己的学生已经到达了那里。做了宏观的指导后,戚校长又从板书上、语言等细节方面再次做了强调。
最后,丁校长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通过讲述自己参加常州市第一届教师基本功大赛的经历,认为我们的说课活动还应该再放开点胆子,说课毕竟不是上课,一定意义上是种学术的交流,这样是不是可以在说课过程中抓住一个点把所有内容讲出来更容易做一个深入的对话。例如,教师可以说明自己是如何突破难点的,通过这样一个点可能就把一个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与结构都看了出来。他强调不要因为具体的事情把自己的思路给捆住了,好多事情在注重本身的同时更要抓住事情的价值取向。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可能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政史地与心理组的青年教师在以后的系列活动中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在动态生成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结题工作。这个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被推广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带动了青年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扩大了受益面。
2、积极进行有关寻访常州历史文化的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工作。
3、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在每个年级的备课组都确立一个研讨的主题,本学期的开展的主题研讨有:
高一备课组叶敏、巢科、黄天庆:历史研究性学习与资优生培养的初步设想。
高二备课组许中华、龙胜春:文科班历史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和理科班学业水平测试的有效备考。
高三备课组汤永成、陈晓霞、施亚俊:开展高三复习课型研究活动和模拟试卷的研制。
4、黄天庆等教师的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
六、筹划省常中第二届“人文之旅·2010”
高二历史备课组与高二政治、地理备课组积极筹划第二届“人文之旅·2010”,经过大文科项目组的精心规划和动员,现已经拟定线路:河南-西安线,时间为8月上旬。
第一部分:方案篇――“人文之旅•2010”活动方案(5月10日-7月22日):省常中“大文科项目组”成立;学生预报名工作开始;“人文之旅”活动草案出台;面向师生征集活动建议;“人文之旅”活动方案确定。
第二部分:旅行篇――“河南-西安”线:每天新闻报道同步上传学校网站;每天大巴上“移动课堂”交流分享;每晚小组交流、写日记心得和报道;感受黄土高原地貌风光;领略“回民街”民族风情。注:学生共发表了同步“新闻报道”30余篇(详见“学校网站”),且每人每天一篇“旅行日记”。
第三部分:反思篇――总结、交流、分享:每人一本“旅行日记”;每人一篇“总结反思”;8月21日-9月1日,学生拟定“人文之旅”活动反思。
七、修改完善《历史学科课程方案》
为了形成学校课程的合力,我们历史学科不断完善课程整合。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重组,进而实现我校历史课程在培养“主动、理性、健康”未来杰出公民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省常中历史学科课程理念要充分体现我校“明德正行、精微致远”的办学理念。要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挖掘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实现我校的办学理念。
省常中历史学科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历史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和精神品质,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个体都得到尊重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职业的尊严和创造的幸福;倡导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八、修改完善《历史教研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圆满完成历史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中涉及本学期的相关任务
1、深入开展教研组的申报的课题研究。
2、完成学校倡导的“五个一工程”。
3、实质性地推进历史学习中心的建设计划。本学期重点研究了创新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水平等问题;历史学习中心还就建设历史教研组网页和历史学科网络资源库进行了探索;研讨了历史学习中心信息化方案,为英特尔公司的硬件赞助提供先期实施方案。
九、高一、二备课组编写并修订《历史学科教学指南》、《历史学科学习手册》
新课程秉持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关键在于用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驾驭教材的能力。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高一、高二历史备课组在反复酝酿和讨论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省常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南。
为充分体现我校“明德正行、精微致远”的办学理念,省常中历史学科教学应该为培养具有健康生命、理性精神、主动发展的的杰出公民这一宗旨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从学校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高一、高二备课组的《学习手册》优秀率均在90%以上。
十、平等对话,提升教学,定期召开师生座谈
为了总结期中考试,提高高一年级下半段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高一历史备课组在5月6日组织了一次积极的师生对话。参加这次师生交流的有巢科老师和黄天庆老师。
从期中考试的试卷分析出发,师生之间分别就《学习手册》的使用、试卷质量及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中学生提出了极为可贵的一些想法。就试卷评析来说,有同学认为:“学历史的实质是要培养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考试中太表像的知识不能太多,个别知识点考的有点简单了。”还有同学说:“我们应该多考一点历史积累的内容,多一点开放性的题目,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有同学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题目太难会打击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来说,同学们提出教师应该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多加以拓展,弥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不足,以增进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还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多联系现实,让同学们能更多地思考一些活的历史等等。之后,老师们又针对学生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同学们在学习方法方面加以了适当的引导。
总之,在这次座谈会中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之下都畅所欲言,积极地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与测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