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五级梯队>>文章内容
2017年历史骨干教训培训心得——施亚俊
发布时间:2017-09-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施亚俊

  金秋九月,我们在美丽的苏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学到了许许多多。现将心得整理如下。

  听了殷俊老师、朱小田教授、姚锦祥教授、沈春华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更多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理论修养。

  第一:核心素养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姚教授指出: 核心素养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可以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可以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可以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第三:核心素养的概念。殷老师引用国际上的概念: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第四: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姚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在历史学科素养方面,几位教授也为我们授业解惑了。例如:

  第一:历史学科素养的含义: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第二:历史时空的理解: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第三:史料实证的理解: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第四:历史理解的理解: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第五:历史价值观的理解: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在这些理论学习中,我们还有幸听到了两节精彩的课,分别是苏州十中的汪建红老师和溧阳光华中学的王立敏老师的《西周的政治制度》,得到了很多启发。其中汪老师对于微视频的熟练使用,对于思维导图的灵活运用,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节课,作为一个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来说,敢于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敢于否定自己。希望可以在今后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提高理论修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