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被一个寒假里各种聚会,晚宴所打压的学习激情,在开学初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我不知道这种状况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我只知道,对我来说,几乎每年如此,我称之为“学期初综合征”。该病的充分条件是假期得到了足够的休息,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新的学期,我们的教科书从第一册换到了第二册,黄皮书到蓝皮书的转变,安拉知道我们花费了多少的气力。当然,从学习中获得的幸福感也是无以言表的。
我们的老师和上个学期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最喜欢的邹兰芳老师,最负责任的余玉萍老师,以及每次上课给我们许多操练机会的佘莉老师还有年纪轻轻却将语法讲的出神入化的朱晨老师都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因,离开了汉办阿语培训的课堂。
幸运的是,这学期来我们班的新老师---葛铁鹰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幽默风趣的老师。虽然每周他只为我们上一节课,但这节课的份量很重,要将一个单元的单词过一遍,并补充相应的课外内容。看似很枯燥的内容,但是老师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广博的见闻,却使这堂课变成了绝佳的享受,每周我们都很期待上这堂课。除此之外,这学期,杨建荣老师的课务量也增加到了每周七大节,也就是说,我们班一大半的课都由杨老师来上,可见杨老师已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我们身上。而且,因为老师数量的减少,使得课堂的连贯性更好了,老师教起来一气呵成,我们学起来也比较轻松愉快。
随着教学的深入,除了正常书本上的内容,老师也开始提及一些日常用语。我们开始知道阿拉伯语除了我们所学的标准语(阿拉伯各国的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大中小学课堂和官方场合使用的标准阿拉伯语)之外,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方言,被称为土语。土语包括“埃及土语”,“沙姆土语”,“海湾土语”等。由于埃及文化普及率比较高,因此埃及方言影响最大,流行最广,在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电影,话剧中大多使用埃及方言,外国人很难听懂。和这些土语相比,我们所学的标准语无疑就显得文绉绉的了。老师给我们举的例子是,我们去阿拉伯国家说我们学的“你去哪儿”这句话在当地人看来比较像中国的文言文中的“汝欲何往”,而同样的,“这个东西多少钱”就相当于“此物何价”了。这可能是句玩笑话,但可以充分地说明方言的重要性了。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英语学习。英语也可以分为多种方言,我们最熟悉无疑是“英英”和“美英”了,这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两种英语在拼写,发音和词汇等方便都有着不大不小的差别。除此之外,英语还能再细分为更多的类别。除了美国和英国以外,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方言。仅仅在美国,由于人种和区域的不同也分为许多分支。如黑人专用的语言叫做黑人英语(Ebonics),而在法庭上用的语言,叫做司法英语(Legal English)。虽然英语的各种语言分支的区别没有像阿语那么大,但是如果一个对一种语言一无所知的人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就会觉得难以适应甚至莫名其妙了。
这就又涉及到了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了。许多中国的语言的学习者,特别是英语的语言学习者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学了这么长时间的语言,到需要使用的时候还是完全说不出来的哑巴英语呢?当然,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操练的机会,特别是和native speakers 操练的机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实际需要用到的语言和我们所学的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要知道,现在中国的英语教材,大多数是采用的英英教学,而我们需要面对的交流对象很可能不是英国人,在这种情况下,交流的障碍就产生的。
克服这种障碍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语言的环境了。在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的条件下,相信学习者能在新的环境下不断地适应,调试,很快地适应一种新的语言。
而对于我们,语言教学者同时也是语言学习者来说,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当中,适当向学生输入一些适用范围较广的方言和俚语,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于语言的陌生感,而能使课堂变得更活泼,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