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教育>>汉语推广>>孔子课堂>>文章内容
我在北京学阿语3
发布时间:2010-01-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十二月的北京,仿佛嗅到了冬日的气息。天气渐渐转凉,街上的行人都多多少少地穿起了厚重的棉衣,只有极少数的“潮男潮女”们依然固执地追求着也许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风度。某日,寝室的姐姐用预言家的口吻说道,他们到了我这把年纪,会后悔的。彼时的她,仿佛已然透彻体悟人生。可是事实上她仅仅比我大五岁而已。也许,年龄和阅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态度。我真的希望这种变化会朝好的一方面发展。
来京已经近两个月了,阿语的学习每天都在继续。最初的新奇,困惑,现如今转变成为一种微妙亲切的感情。随着学习的深入,单词知道了一些,也能看懂一般的交际对话和简单的课文。每天课间和同学见面,大家都热衷于使用阿语互相打招呼。视听课上,虽然老师给我们放的材料是比较难的,但一旦能听懂其中的只言片语,就兴奋得不行。
上一次这么集中地开始学习语言是什么时候呢?大概是小学五年级了吧!那时的情形,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很模糊了。只是觉得当时那个懵懂的小女孩觉得英语很好听,每天都会对着那个小小的录音机,一遍一遍听着简单枯燥的课文录音却乐此不疲。相对于现在的学生丰富的课外材料和高科技的学习器材,那个时候的学习简单纯粹,对一门语言有着最原始的热爱和激情。正是由于这种热情,多年后,我在高考后填写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英语系。毕业到了工作岗位,看到许多学生把英语当作一种负担,每次默写时唉声叹气,上课也愁眉苦脸的,我常常对这一部分学生感到无能为力。英语对我来说,是如此自然,美好而又简单的语言,为什么对他们会如同死敌呢?
感谢命运让我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另一门的语言的学习。和他们一样,我要一切从零开始。我知道了学习一门语言开始阶段的艰辛,我也慢慢理解他们了。当然,我突然觉得有许许多多话想对我的学生讲。
我想说,学习语言很美好,掌握一门语言,可以让我们了解另外一种文化,扩展我们的眼界。
我想说,学习语言开始会有很长一段枯燥期,但是一旦通过这个阶段,我们会到达一个美好的境界。
我想说,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交流,只写不说的语言是死的语言。不要怕,说出来,也许你会发现,它也不是很难。
我还想说,语言学习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地积累,但这绝对不是死命苦读,每种语言有自己的规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法则,其实,很多时候,这更像一种游戏。
当然,我知道得还太少太少,但我愿意把我知道的毫无保留地告诉给你们。
除了学习,两个月中,我还注意观察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从他们身上能学到的东西可真不少。
最喜欢上邹兰芳老师的课。邹老师是气质型的美女老师,虽然已步入中年,岁月却未在她身上留下过多的痕迹。邹老师是我们所用教材<<新编阿拉伯语>>编写者,因此她对教材每个部分的功能都很了解。一个困难的知识点,她用极其浅显简单的语言就能解释得非常清晰。由于她的工作很繁忙,她每周只为我们上一节课,但她的课为我们一周的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每次上她的课都受益匪浅。
杨建荣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杨老师上课非常幽默风趣,他的举例非常生动丰富。最另我佩服的是,他举这些例子常常信手拈来,不费力气。我认为,只有多年基础课的教学才能达到这种功力的。杨老师不仅课教得好,还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我们都非常喜欢他。
余玉萍老师和邹老师年龄相仿,教学风格也有类似的地方。同样是基础扎实,发音清晰,讲解明白。与那些年轻的研究生老师老师相比,老教师的优点就很快凸现出来了。年轻的老师教课语速比较快,而经验丰富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语速。在讲解语法方面,老老师不会想新老师那样一味追求全面,概括,他们会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适当的地方停止。
 
以上就是我这两个月对语言教和学一些小小地观点。教学相通,老师和学生是学习的两个主体。现在的我,拥有两种视角,在两种角色中不断平衡。一方面,我作为一个语言的初级学生,我在经历着学习的快乐和挣扎。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语言教师,我想从其他的老师的教学中,体会两种语言教学的共通之处。
以教师的眼光透彻地来看学习,以学生的眼光来客观地看教学,long way to go.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