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教育>>人文交流>>友好学校>>文章内容
[图文]我校师生代表团赴丹麦友好学校交流访问
发布时间:2018-10-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国际部

  2018年10月6号-10号, 我校由26名师生组成的代表团赴丹麦友好学校Paderup Gymnasium高中进行交流访问,Paderup Gymnasium高中是我校在欧洲的友好学校之一,两校之间已有多次互访,交流密切,此次交流访问是我校第一次派出学生团组赴该校交流。

  在该校交流访问期间,我校师生一起深入该校课堂、参加由该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领略了丹麦的异国风情及异域文化,这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学校的装潢简约却非常环保,还善于利用空间。学校设备先进,比如音乐教室配备有录音的专业设备。另外,学校还设有学生的室内休息区,下课之余还能打乒乓,玩些游戏,让人适当释放下学习压力。在那边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分成几组,深入他们的课堂,体验不同教育制度下不同的课堂文化。当地人口稀少,所以都是小班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参与度也很高。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戏剧课,老师善于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扮演。我们中国学生也积极参与了课堂,和外国学生一起演起了场景剧,惟妙惟肖!虽然这节课是12:20-13:50 (丹麦学生中午就吃个汉堡包,休息会儿就直接上课),但是同学们睡意全无,兴致盎然。我们还听了中文课,社会课,有的学生还听了英文课等,同学们普遍反映,非常羡慕他们课堂自由的氛围,学生能够在玩中学,也能学以致用,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很出色。举英语课为例,授课方式绝不是老师独角戏一般的填鸭方式,而是由老师给出具体任务和指令,概括学习目标和内容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同伴谈论合作完成任务,课上也非常重视口语的表达。他们的化学课则以实验为主,理论为辅,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终身兴趣。

  学校3:30放学之后,中国孩子就跟着外国小伙伴回到接待家庭,那里的爸爸妈妈为中国的孩子精心地准备了具有丹麦特色的美食,并带着孩子们体验不同的丹麦家庭生活。给我们孩子印象深刻的是外国朋友“独立”的品质。丹麦的孩子在18岁成年时就与父母分开,独自一人生活,料理自己的家务和处理房租等生活问题,令人钦佩。

  兰讷斯市和我们常州市也是友好城市,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兰纳斯市的历史,领略了西方教堂的神圣,感受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短短几天下来,丹麦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大家都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度过了难忘的时光,也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也非常期待丹麦朋友们能来中国交流访问。

  这次丹麦的交流访问,还进一步促进了两校之间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愿常州和丹麦兰讷斯市之间、以及我校和Paderup Gymnasium高中之间的友谊之树常青!













 

  附部分学生交流体会:

  高二(6)班钱申骁

  几天在丹麦友好学校的交流让我感触颇多。首先便是这边学生的独立。据我了解,这边的学生很多都是高中就搬出去自己一个人住了。接待我的丹麦小哥哥就是一个人住的,平时总能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会自己做饭吃,能够很自觉地学习,合理安排好学习与娱乐的时间,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其次,我羡慕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每天早上8:30开始上学,下午3:30放学,有很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他们一天只上四堂课,每堂课一个半小时,内容不仅仅只是知识的教学,还有许多小组活动。但是,羡慕的同时,我仔细回顾了自己在省常中的生活,我发现我也是幸福的,因为在省中学习,我也能体验到这种活泼的课堂氛围。丹麦的学生说他们跟老师的关系亦师亦友,我发觉在常中也是。因此出国交流一趟后,我对常中更加热爱了。最后,我有感于丹麦高税收高福利的制度。这样的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挣得多的人交的税非常的多,每个人都不会特别有钱,但是生活过得很富足,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因为高税收,所以他们有免费的教育和免费的医疗,这样就不会出现买不起天价药而不得治病的事件。但是我知道,这样的制度好虽好,却并不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所以在跟丹麦学生的交流中我也说: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制度挺好的,而且中国也正在努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

  高二8班龚恒

  在丹麦的几天生活中,本人感触颇深。

  首先,丹麦学生及家长的热情接待,让我感受到了丹麦人的热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天晚上,他带我去他父亲和他继母家吃晚饭。他的父亲和继母并不擅长说英语,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多半时候还需住家小哥哥帮忙翻译。虽然听不懂他们所说的丹麦语,但能十分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席间我们交流了许多中国与丹麦之间文化的异同,比如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日常生活等方面。当然,住家小哥哥的继母准备的一桌饭菜也非常美味。后来他还告诉我,那些食物是丹麦人过圣诞节时吃的。我能品尝到他们圣诞节时的丰盛大餐,实在是荣幸至极。临走之时,他的继母装了一大袋子零食,又从冰箱中拿出两大盒冰淇淋送给我。他的父亲和继母一直将我们送到大马路上才转身回去。作为一名异国他乡的游人,能受到如此的热情款待,着实十分感动。

  其次,丹麦学生与中国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独立自主能力。丹麦学生在年满18周岁后必须离开父母独自居住,而很多的中国学生是无法做到的。在到达丹麦居住家庭的第一天晚上,我就惊讶地发现,接待我的住家小哥哥,是自己租公寓,自己独立生活的。当天的晚饭,就是自己去超市购买,自己制作的。虽然卖相并不好,但却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丹麦食物,且味道其实也不错。反思我虽然也已经16周岁了,但是除了会烧个方便面,别的什么中国菜也不会做,而且离开父母生活个十天半个月也许还行,但要是时间再久一些,估计生活就要乱套了。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与丹麦学生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丹麦的那些日子,虽然很短暂,但令我难忘的时刻还有许多,我想,我会永远记得。

  高二   张益驰

  这次出行感觉像是一场丹麦文化深度游,通过Homestay(住当地接待家庭)、和当地学生的大量交流、跟随讲解员参观城市等方式,不同于走马观花地浏览风景,丹麦以一种更加立体的姿态呈现在眼前。

  谈谈印象最深刻的几点:

  一,课堂参与度。我在Paderup Gymnasium上的几堂课(戏剧,英语,社会)以及参加的funny time都给了我非常棒的体验,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比如英语课,国内的英语课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个不停,学生在下面记笔记,交流发言一定要站起来讲给全班听到,但是这边我上的这堂课,学生们先是根据提前看过的材料交流自己的看法,材料的内容关于美国政治:美国梦还是美国噩梦,然后以掷骰子玩游戏的形式,四人左右一小组,根据掷到的不同的话题,每人讲一分钟。感觉我们的课堂更注重应试的东西,这里的英语课每个人都有很多时间说话,我在里面觉得这个对思维和口语的要求还挺高的,因为他们思维很跳跃,一个话题很快就有了想法,我可能要想一会儿,当然可能因为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想过,并且我说的内容很逻辑化,丹麦学生就比较随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没有太多规矩,老师一节课基本什么都不说,学生在下面有任务都很认真地在做。社会课的时候更是和两个丹麦学生畅所欲言一个多小时,聊了美食学校家庭政治税收等等,双方对彼此的文化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当地人友好积极的态度。当我们走在兰讷斯街巷时,遇到一些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们友好的朝我们微笑,甚至用中文和我们说你好。丹麦哥本哈根机场的出入境工作人员是我见过服务态度最好的。飞回浦东的航班上,我在最后滑行过程中突然肚子痛,我找到空乘向她说明情况之后,立刻帮我把卫生间门打开,我出来之后又问我are you OK?,让我觉得很感动。在兰讷斯带领我们参观城市的是一位70岁的老奶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讲起话来更是神采飞扬。丹麦和我们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丹麦不因为人口老龄化而缺少生命力,相反的,他们友善,关爱包容,这一点值得所有人学习。

  我之前从没去过这么生活悠闲的地方,感觉过去16年学会了如何好好生存,到丹麦转了一圈突然发现了什么是生活。

  高二 许涵

  在繁忙的学习中我们抽空来到了丹麦进行交流活动,说实话,我一开始的动机是可以出国旅游,但是这一次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住在住宿家庭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从来没有在交流家庭的经历,如何在住宿家庭交流让我非常紧张。但是他们都很热情,让我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我也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和住家的交流十分融洽。

  学校的生活与中国是很不一样,当我们说自己在校时间会有14小时时,课堂上一片哗然,许多认为自己很辛苦的学生也感受到了自己是幸福的。丹麦学生的课程安排很有趣,我们体验了戏剧课、社会课,事实上,中国学生也很放得开,我们在戏剧课上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完成了一幅幅的静态图画,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和丹麦同学在聊天的人过程中体会到了许多文化的差异,包括学校生活,日常甚至一些政治问题。所有的同学们都很友好,在交谈中不断地制造话题,让我们从有一点害羞到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中国的美食仍然是一个经典的话题。

  四天的交流时间很短,但在丹麦的学习生活丰富且充满乐趣,真的很想多待几天!

  高三12班王启元

  去年此些时分,也恰得机会前往俄罗斯参加交流活动。如今一年光景,精彩而难忘的瞬间仍历历在目,于是便越加珍惜这次远赴北欧丹麦的交流活动。

  上次的一大遗憾,也许是出于语言原因,未能与住家有过多的交流,而这次完全弥补了这个遗憾。无论是课堂与当地学生的交流,或是到家与接待家庭父母在餐桌上的闲聊,都成了极为珍贵的文化交流的契机。在交流中,不仅仅了解到的是丹麦学生的生活作息和课余兴趣,更加深刻体会到的是不同制度下社会运转方式的不同以及从而带来的人民生活的种种差别。这些交流完全不是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而是来自一个市民,来自这个集体中的最普通的一份子的内心真实的声音。

  兰讷斯的居民对于当前的生活现状是很满足的。小镇地方不大,只有一个大的商场。这里鲜有高大的住宅楼,大多居民都住在平层别墅里。再加上人口数本就不多,这让这里的人们互相是很熟悉的。街角路口,经常可以见到相视一笑和彼此的简单问候。在他们看来,这里高额的税收并不是一种制约,而是一种人民与人民,人民与政府的默契合作。尽管需要缴纳近一半的财政收入,但是他们得到的是免费的教育、医疗,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等等。这让这里几乎没有穷人,也没有富豪,大家都几乎在同一台阶上,为国家和人类发展贡献力量。如此默契,或许是造就丹麦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

  总之十分感激能拥有这样的机会,来到一个一生中或许都不会有机会去到的地方,体会这里的生活与文化。

  高三10班吴双桐(节选)

  在整个住家的三天里,住家似乎立志要让我尝遍传统丹麦美食。第一晚是长得像小点心的正餐晚餐,巴掌大小的一块面包干上堆着配菜,有的是鱼排有的是鸡蛋有的是牛肉,佐以特色酱汁,用柠檬和不知名的某种草提味,非常好吃。第二晚是传统的圣诞大餐,烤牛肉,小土豆,浇上酱汁,甚是不错。早饭也是传统菜单。一天是水果浇酸奶洒坚果和蜂蜜,一天是培根煎饼面包和果汁,最后一天是杂粮面包夹肉配自制果酱还有非常甜的自制巧克力面包。总而言之都非常有特色,味道也不错。不过当我回来的路上,在服务区咬开第一个鲜肉小笼包的时候,上述丹麦美食都黯然失色,就是后话了。

  高三12班胡博文(节选)

  这次去丹麦友好学校交流活动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有许多要向丹麦学习的地方。

  首先,丹麦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这离不开人们对其的爱护。兰讷斯市的街头的垃圾桶,在倒入垃圾后会有表扬人们的语音。所以几乎没有人随地扔垃圾。而且那儿也几乎没有大型工厂,污染很少。

  其次,就是人们的生活节奏与态度。与国内人们拼命往大城市与市中心挤不同,许多丹麦人乐意住在乡下。所以他们的城市几乎没有高层建筑。得益于此,市中心许多有悠久历史的街道与建筑可以被保存下来。漫步丹麦街头,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建筑。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交融是在国内难以感受到的。

  高三7班刘维翰(节选)

  丹麦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人民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不需要在温饱线上挣命,所以即使服务员、清洁工、普通工人的报酬也很高。尤其要注意的是,通过观察我的住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丹麦人的生活重心已经从满足基本的衣食无忧,发展为满足自己的兴趣与梦想,甚至已经开始批判的思考社会与全人类的命运问题。例如,我的住家小哥的父亲,他是一位房屋修护师,他的构想是:

  1.不论什么职业,人们所获得报酬一律平等,

  2.促使人们选择职业的不应是金钱而是个人意愿,

  3.世界上不应存在像马云这般富有的人,最富有的人应该是农民,因为农民给予人们食物

  4.反对像川普这样的政客,甚至反对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形式,认为政客们、领袖们导致了战争与贸易冲突,应该一切顺其自然,社会系统会自然的保持平衡,

  5.反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大概这个意思吧),并相信中国将是世界经济第一(事实上他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并且建议中国坚持自己的路(考虑到他对于1970年代中国历史的兴趣,或许他指的是某种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

  高三2班陈垚(节选)

  此次行程的主要活动是访问友好学校。与丹麦师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从容与冷静。他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按部就班,一切尽在掌握。在一些相对较为热烈的场合,比如欢迎仪式与告别晚餐会,他们也并不会显得十分热情与激动。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好客:他们将招待客人的一切细节都考虑到位,并能在必要时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帮助。或许,保持克制与些许的高冷已成为他们的民族个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与我们表示友谊与交流感情。在与友好家庭的生活中,我也近距离地观察与亲身体验了丹麦人的日常。他们的家具陈设或许不豪华,但一定易用与实用;他们的餐食或许没有山珍海味,但一定兼顾营养与健康。他们动手能力很强,几乎每家的男主人都会做一些修理,木制家具大多是自主剪裁木板并固定;他们热爱学习,晚饭后全家人一般会一起看一部纪录片或者各自读书看报……可以说,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与高福利的分配制度保证了他们生活的安逸与舒适,但他们并没有溺于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仍然保持了简朴的生活作风与进取的心态。可以说,这是我在丹麦人身上看到的最突出的品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