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校师生赴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第五中学友好访问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金秋九月末,丹桂溢芬芳。在这美好季节里,我校师生一行十人由高俭副校长率团前往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市第五中学(Lyceum No. 5 of Stavropol),缔结中俄两国师生友好情谊,共谱两校合作新篇章。此次出访共历时三天,为去年十二月对方学校来访我校后的回访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是俄方安排的活动丰富、准备充分,让我们为他们的热情与真诚所感染。
友好学校斯塔夫罗波尔第五中学地处俄罗斯联邦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首府的中心地带。她所在的城市已经拥有240周年的建城历史,于2015年开始与我常州市缔结友好城市。这所承载着103年悠久校史的第五中学更是汇聚了整个地区最优秀的莘莘学子,在充满活力的校长Larisa女士带领下向前发展着。该校目前共有1050名学生,60名教职工。学生的年龄从6岁一直到17岁,横跨11个年级。主修课程是俄语和数学,特色课程主要有舞蹈与美术。汉语教学是该校近几年着力开发的新课程,广受学生的追捧。
下面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回顾本次友好访问。
一、热情的校方款待
第一天的欢迎仪式在锣鼓声中拉开了帷幕。第五中学的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唱着动听的歌曲,热烈欢迎我校师生的到来。随后大家齐聚礼堂,两位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未来的共同发展寄予新的期望。
第二天的联欢会节目有歌曲,有舞蹈,才艺展示应接不暇,其乐融融。其中我校的八位学生身着民国服饰,共同演唱了俄罗斯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中国名歌《茉莉花》,全场气氛此起彼伏。最后的环节播放了一段视频,悠扬的音乐声中时光再次倒流到了去年的十二月,此时Larisa校长赠与高校长一本相册,里面是两天以来第五中学的师生有心为我们记录的点点滴滴,最末页别出心裁的留白更是为两校在未来的友好合作寄托了梦想和期待。
二、碰撞智慧的课堂
为了更好的体验课程,五中为我校师生安排了两个半天的课堂参与活动。无论是第一天的汉语数学整合课“七巧板”、手工制作课“中俄娃娃挂件”,还是第二天的分组活动——瑜伽课、数学课“相似三角形”、化学课“方程式的配平”、生物实验课……任课教师构思新颖、设计精巧,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思维的火花时时被碰撞。期间,尤其是中西方学生的思维差异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其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我们的方式非常相似。出此之外,还在斯塔夫拉波尔国立农业大学体验了体现中俄学生合作的实践课程——俄罗斯烹饪,中俄师生在实践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友谊。
三、精彩纷呈的活动
除了观摩课堂、体验校园文化,第五中学还组织了一系列城市文化体验活动。在Larisa校长、Yulia主任以及各位住家同学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斯塔夫罗波尔市的城市广场、多媒体博物馆、斯塔夫罗波尔国立农业大学和斯塔夫罗波尔城市建成240周年纪念活动。中俄两校学生期间还切磋了球技,当地的媒体对我校师生的到访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四、暖心的接待家庭
此次的友好访问中,八位学生有幸被安排在各个住家体验当地的家庭生活。住家父母对我校学生关怀备至,中俄两校学生相处友好融洽,虽然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但是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尝试沟通,提供舒适的居家环境、品尝俄罗斯风情的餐饮。除此以外,他们还为学生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例如观赏日落、看海、家庭聚餐、品尝美食等。我们的学生既领略了俄罗斯风情,又真实地体验俄罗斯的家庭生活,收获了友谊,受益匪浅。尽管仅有短短三天的共同生活,但回国临行前彼此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结语
9月24日怀着愉快的心情,我们离开了俄罗斯。而短短三天在斯塔夫罗波尔收获的知识、友情、见闻,足以让我们回味。同是一片蓝天下,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致的教育本质,一致的心之向往,两校的友谊之歌终将绵远悠长。






























斯塔夫罗波尔第五中学之行·致辞与游记
I. 高俭副校长致辞
尊敬的拉瑞莎校长:
斯塔夫罗波尔第五中学的各位教育同行、青年学生朋友:
金秋时节,有幸带领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师生访问团访问贵校,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充满兴奋与期待。
清晰地记得,去年12月16日到21日,拉瑞莎校长带领第五中学师生团对省常中进行友好访问的情景,期间我代表省常中史品南校长与拉瑞莎校长签订了“斯塔罗波尔第五中学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合作协议”,协议就教育领域和文化领域交流达成一致意见。随后几天,两校师生共同参与了一些教育文化方面的体验活动,如剪纸、中国书法、威风锣鼓、太极,还有常州文化体验—红梅公园,在短暂的交流访问中结下了友谊。
俄罗斯民族与中华民族一样,文化多元、勤劳勇敢,也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民族,科学、艺术等领域成果卓著,文学上有托尔斯泰,普希金,艺术上有天鹅湖,科学上有元素周期率的等贡献。近代和当代出了许多教育家……我期待在我们访问期间,两校师生通过更多的交流,相互学习、加深理解……据我所知,贵校已经为我们在第五中学期间安排了丰富的体验和交流活动,在此深表感谢!谢谢各位!
English version (钱冬梅译)
Respected Headmaster Larisa,
Dear faculty of Lyceum No. 5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It is a great privilege for us to be invited to your school in this beautiful autumn. On behalf of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Changzhou Senior High, I am full of happiness, excitement and expectation.
I still remember, last December, Larisa and your students visited our school. I still remember, we signed the cooperation contract which the common consensu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exchange. I still remember in the following days,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activities, like paper-cutting, Chinese calligraphy, drumming, Taoji, as well as an excursion to Hongmei Park. Though the visit is time-limited, our friendship takes root.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nation share a lot in common. We have various cultures. We are diligent and brave. And we all pay great attention to our national education. As we know, you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science and arts. In literature, you have Tolstoy, Pushkin. In arts you have Swan Lake. In science, you have Periodic Law. And recently a large number of education masters have sprung up and made a difference to our lives.
I sincerely look forward to this visit, hoping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 mutual learning,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ur schools, our cities, and our cultures. I really expect so much.
Thank you for your greeting and hospitality.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Yours,
Gao Jian
II. 钱意纯学生代表致辞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afternoon!
I feel quite honored and privileged to stand here and give my speech. First, I’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I sincerely appreciate it when my host family treated me with full of kindness, enthusiasm and care. Also, thank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ether they are from Russia or China. Because of them, I’ve got a chance to come here and have an incredible experience in StavRopol. Moreover, gratitude and best wishes for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angzhou and StavRopol must be sent. By the time of the 230th anniversary of this city, I hope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that the relationship will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Now here, memories of these days come flooding back. Since the grand welcome ceremony,I've been so curious about this city and excited at the experience that we're going through. Classes are so various and interesting. I remember the lessons we had,the activities we took part in,the performance we saw…The night that we arrived at Stavropol,I told Sofia that I want to receive some art training ,so I especially like the craft lesson. Through the lesson,I know what three colors on the national flag stand for.
I remember the lessons we had,the activities we took part in,the performance we saw…
Good time always flies. The memorable experience ha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I can’t help dreaming of coming to Russia one day, for travelling is my favorite hobby and Russia is so fantastic! Hope our friendship last forever. And,I am looking forward to witnessing more cooperation through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Thanks for listening!
III. 学生游记
1. 课堂篇
俄罗斯游学札记
高二12 汪楠
辗转的飞机和5个小时的时差,让背上行囊启程的激动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惺惺念念的期许和难以抑制的疲倦。就在迷迷糊糊的意识中,在斯塔夫罗波尔宁静的夜色里,我与我的住家终于有缘千里来相会。早已不记得准备好的问候语,但是我能感受到住家姐姐和住家妈妈溢于言表的兴奋,无须多言,彼此的相见似乎是在清冷的晚风中最暖心的一幕。在“爸爸妈妈”和“姐姐”迫不及待的慰问和层出不穷的问题下,我也逐渐焕发活力,直到享受完他们精心准备的“宵夜”,互相交流了许多话题之后,才有些不舍地入睡。
第二天清晨,即使晚睡早起也不能阻挡我的精神抖擞。斯塔夫罗波尔的阳光把人影映照得分外清晰,一行人步行来到学校。气球、彩旗、仪仗队、歌舞表演,几乎每一层楼都有惊喜,这样的热烈是决然超乎我们预料的!热闹非凡的气氛仿佛催促着我们即刻融入斯塔夫罗波尔第五中学这个大家庭。尚未来得及从欢迎仪式的狂欢中平复心情,很快,我们就要开始体验俄罗斯的课堂了。
本以为以俄语教学的数学课会令人难以接受,谁知这是一堂专门设计的“汉语数学”课,有数学老师教授,汉语老师翻译,内容是每个中国人都共有的“儿时记忆”——七巧板。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汉语老师的贴心传译,更有给俄罗斯和中国学生准备的不同问题,还有小组合作,不多的学生被分为6人小组,方便交流,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对方同学的汉语造句偶尔有些小花絮让我们忍俊不禁,但是能把汉语掌握到这种程度也如实让我们惊叹。回想起来,这种小班化教学确实使课堂氛围活跃不少,而且与去年贵校来我校交流时我们略显生硬的“理科课程”比,确实有独到之处,颇有一番值得以后交流活动借鉴的地方。
接下来是手工制作课,要求我们和住家合作完成俄罗斯、中国风格的简易布娃娃。这次没有汉语老师陪同,就由住家轮流把俄语翻译成英语,然后按照步骤一一实施。原本住家和我都不自信自己的“针线功底”,没想到双方配合之中竟然完成得质量颇高,令人惊喜,住家姐姐不断打趣说大概我们是难得的“dream team”。一堂课后,且不说互赠布娃娃的环节,尽是短短十几分钟的过程,就让住家和我们心照不宣了起来。
舞蹈课——岂容错过的俄罗斯原汁原味的“卡特里尔”舞。一听到背景音乐就是不久前欢迎仪式上的舞蹈曲目,再联想到那时全场参与狂欢的“群魔乱舞”,心中既有期待又有点不安——这可是我第一次跳舞啊!舞蹈开始以男女生交谊舞的形式为主,老师特意将俄罗斯和中国学生“配对”,大家的舞伴都是外国人,其实这也巧妙地避免了尴尬。我的舞伴是同学的住家,虽然比我小,但表现地十分绅士,无论是邀舞还是引导我的舞步都格外细心,因此我学得还算顺利。但是“卡特里尔”的精髓绝不在此,随着舞曲的进展,节奏慢慢紧凑,大家从绅士淑女的步步迂回到手拉手肩并肩,围成一个巨型圆圈,疯狂旋转,紧接着不知从哪边起头,兴许是大家的默契使然,所有人高举双手欢呼这向中间“冲锋”,霎时间碰撞到一起,再伴随着步伐的踢踏声散成一圈,如此重复好几遍,仿佛一下子从宴会厅跳到了篝火晚会,从高贵典雅旋转成了激情昂扬,令人难以忘怀。最后,再记者招待会上我们再次跳起了“卡特里尔”,并且最后所有人都不再按照老师的教导行事,而是随便找到舞伴就地对舞,手挽着手转圈也好,随着音律跳踢踏舞也罢,所有人都陶醉其中,全然不知浑身汗如雨下,只有热血沸腾。对于从没有舞蹈经验的我,这次无疑是天性的释放,毫无拘束,退去了“乖乖女”的标签,尽情洒脱了一把,光凭这样的体验,就无愧说“不虚此行”四个字。
下午是走出教室,走进博物馆的特别课堂,给两国的同学们一个深入了解俄国历史的契机。不过,由于介绍只能用英文或俄文,大家不免有些吃力。不久,我离开博物馆来到距斯塔夫罗波尔不远的“湖区”,恰逢日暮西山,景色别样迷人。我这才了解到这座城市不仅有现代化的市中心,而且4小时车程便到达黑海,3小时车程就能触及山脉,是一个将野性自然和人文街景结合起来的奇妙所在。晚饭后,也许是上午的热闹消耗了太多精力,我早早地感到疲乏,忍不住睡去。
第三天,我摸清了作息时间,早晨打理地不紧不慢。这所学校的学生早上8点20开始一天的课程,40分钟一节课,课间休息10~15分钟,午餐安排在食堂,照常在下午2点20就会放学,但由于住家和我们有特别活动,另当别论。别说放学早,按照住家的意思,多数积极向上的同学会参加课外辅导,譬如一对一的课程,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即便成绩优异,我的住家姐姐仍然会参加补习直到晚上6点,之后再完成作业。作为医生的妈妈顺路送我们上学,开始了各自的忙碌生活。
这一天我们根据住家年级不同,大家分开行动进行体验。第一堂课是体育,竟然学的是瑜伽!老师是专业的,更有瑜伽垫、弹力带以及叫不出名字的简易设备,虽然对于我来说非常轻松,但仍然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物课在第二节,内容简单,是我们高一认识的质壁分离实验。再一次是小组行动,小班化教学,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氛围比较活跃,所有人都敢于随时提出问题和老师交流。我个人比较适应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即使是俄语教学,但是从图片、器材之中就能对内容略知一二,况且我喜欢生物,就显得更加兴致勃勃。我注意到这里的老师并不会把实验的细节、注意事项直接告知学生,更倾向于让大家自己摸索,甚至也不会立即指导。一个小组只有一组实验器材,可是大家也不需要分工,默认让成绩最好的同学上手。25分钟绰绰有余的时间,可惜的是我们组并没有成功,因为老师并没有教导如何制作任何东西,全凭探索。这样的方式利弊兼具,虽然留有足够时间让大家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灌输,但是降低了效率,并且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这套装备,总有些遗憾。
与我的兴味盎然相反,看到我的住家上课几乎“睡眼迷蒙”,我有些好奇。原来其中大有文章,得从学习制度说起。在俄罗斯,同学们只分为1~11年级,同在一个学校上课,但是根据课程不同实行走班制。学生们到了10年级会经历类似国内的“文理分科”。譬如说我的住家姐姐,她爱好写诗,梦想去莫斯科上大学并成为记者。因此她选了“文科”——俄罗斯文学、历史、语言等。而选择了文科则意味着这几门课每周有10节,而相对的数学每周3节,一些生物、地理课每周只有1节,像这样的生物课可以说是单纯为了学分。想来这个学分制度和省常中似乎还有些相像。我还惊奇地了解到在他们学校,学理科的女生竟然多于男生,文科正好相反,与国内大相径庭。几个上生物课的姐姐都想成为医生,因此必须学理。在交流了文理男女比例的有趣事实后,生物课也接近尾声。
下午我们走上街头,步行来到当地的一所大学,这里为管理专业设计了不同的门类、不同的房间,而我们有幸在“厨房兼餐厅”体验一堂厨艺课——制作传统红汤和馅饼。然后,我在这里第一次用刀把醋栗切丁!切丁啊!但是就成品来看,我觉得这个第一次非常完美。大家边做边玩,其乐融融,最终品味了面包蘸红汤搭配烤鸡、馅饼的传统俄罗斯美食,通过自己的努力大饱口福。
欢送仪式之后,我穿着民国服饰来到了姐姐外婆一边的大家庭进行晚餐。所有亲戚都对我的到来感到激动,边吃边聊到很晚。他们的房子门前是一大片庭院,许多时蔬都是自给自足,一位舅舅摸黑为我摘来了新鲜的葡萄,后来被大家无数次笑谈,甚至另一位叔叔不知从哪里摘给我一支含苞的玫瑰,实在是超乎寻常的惊喜。夜色里洋溢着俄罗斯民族的热情好客以及出乎意料的和谐的美。
其实俄罗斯学生多数以法语为第一外语,其他语言包括汉语、西班牙语等,英语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因此,姐姐和她的表弟才接触三年英语。但有趣的是,虽然同时开始学习,姐姐已经到了可以为我翻译的地步,而那位表弟却害羞地一言不发,似乎不是很自信自己的功底。其实语言才是最需要实战的一门学科。姐姐掌握了四门语言,况且流畅的英语翻译还是最晚掌握的一门,这着实令我叹喟。
最后一天是斯塔夫罗波尔的建城纪念日,我们在街上感受着派对、集市与精彩纷呈的节目。但是欢乐的海洋不能掩盖些许愁绪,时光如白驹过隙,很快,下午时分,我已经感受到了临别的不舍,每一句话都带着呼之欲出的伤感。心血来潮,我借口写日记,花了近一个小时为姐姐偷偷留下了一封长信,塞在书桌里。然后便是茶点“饯行”时间,再而就是准备出发了。接过丰富的礼物,不知怎么的,我却比初来乍到更有些茫然无措。
机场,最终的临别。尽管大家带着灿烂的笑容合影留念,中国学生们雀跃似的交流几天以来的妙趣经历,但仍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支配着我。课堂也好,生活也罢,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我把自己沉浸入一个充满不同、惊喜的世界,却又这么快要离开,虽然我乐于接受差异和新鲜事物,喜欢起伏波澜的人生经历,但是没有人能把感情毫无滞留地从一处剥离。住家妈妈温柔的笑容和姐姐体贴的询问再次浮现眼前,“俄罗斯永远有你的家”……也许我终将把一部分情愫,永远的安放在这个城市吧。
不久前写英语文章,恰好写到“旅行的意义是给陌生人呈现独一无二的自己,给别人留下关于自己的印记,是一种向世界证明自己存在的途径”。潜移默化,这句话就流露在笔尖,停笔,想起千里之外的另一边,那里有我的印记,千里的这一边,总有几个人、一个家,我会一直铭记。
夜深了,倍感温馨。
高二(12)班 钱意纯
几堂课,一座城
——记2017.9.20-24俄罗斯友好学校交流访问
莫斯科的白桦林徐徐划过飞机的窗口,我才真的意识到,要走了。心里放不下的念想,都只能在记忆和期盼中鲜活起来。
斯塔夫罗波尔市第五中学,是此次友好交流的对象。坐落在繁华的市政府和广场旁边,它虽只有一幢教学楼,但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焕发生气。加缪在《鼠疫》中谈到:“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我想,要了解一所学校,不外乎亲身体验它的课堂。我们先是上了一节为中国学生“量身打造的”双语课——七巧板的认识运用。6人一小组围坐,每个人都可以动手拼ppt上展现出的图形。由于这堂课是与学中文的该校学生一起上的,七巧板上都印了汉字,在拼完后又可以练习认读汉语,“你教我学”的氛围逐渐浓厚了起来。只是,身为中国人的我,竟然拼不出或是拼不快所谓“中国游戏”的七巧板,自觉汗颜。
随后又上了数学、物理课。八年级(住家14岁)的课程,和中国别无二致,分别教授梯形和比热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上课发言特别积极,老师也会尽量把机会给到每一个举手的同学,答错了也只是“再想想”,因而答错的学生下次仍有举手的勇气。物理课实验30分钟,讲解汇报10分钟的模式和省中也相近,但他们做实验的机会更加丰富。
第一天和住家交流的过程中,我说:“I want to receive some art training.”希望成真,迎来了手工课和烹饪课。手工课的制作内容真是别出心裁!中俄两方学生分别用由对方国旗颜色组成的布料,制作人偶,最终可以挂在脖子上,颇具纪念意义。我和我的住家合作过程十分顺利,她的英语好到可以全程翻译操作步骤。她固定我系绳,她穿线我打结,她粗做我加工……犹如一唱一和。就在这手指、目光和言语交汇之间,我们友谊的纽带也不知不觉系得更紧了。第二天到访某个大学参观,学习烹饪当地美食——薄饼和Boshe(音译,当地的一种汤)。原本对烹饪笨手笨脚,可谓是“黑暗料理界之王”的我被住家不由分说的一把拉上去,遵照着助教的指示先后放了牛奶、热水、鸡蛋、面粉,用打蛋机搅匀,迅速的在温热而蘸有黄油的平底锅铺上薄薄的一层。饼的正中间适时的开几个小孔,便于蒸汽逸出。和鸡蛋饼类似,再翻个面,待到香气四溢之时,便可盛出。是否太单调了?不必担心,再加些冰奶油、牛奶混合而成的“馅”,折叠、翻卷至形如春卷,再蘸些果酱,冷与热的交融,在口中是极致的美味,在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也许,这就像是农民吃着自家种的大米,心里会格外踏实吧。另一组同学做了Boshe,切包菜、胡萝卜、醋栗、土豆……过程不易,但这浓汤拌上烤鸡的滋味让我念念不忘。
除了课堂,我也深深地体验到这座城市240年的文化。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猛犸象遗迹,也有轻松现代的滑板文化。城市不大不繁华,却是我理想的样子。有雪山有湖泊,怡人宜居,这座城就这么不愠不火的,包容着每一个外来游客。
俄罗斯,莫斯科,斯塔夫罗波尔,Sofia一家人,你们给我的回忆远不止这些,更多的,则难以用文字抒发。
我们定会再次相见的。
2. 校园文化篇
高二AP课程班 朱子樱
在接触过一部挪威校园青春教育电视剧SKAM后,我对欧洲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的校园文化具有新鲜感和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所幸得到机会,我随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到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市体验当地情况,交际友谊。与常州结为友好城市的斯塔夫罗波尔是一个俄罗斯边疆城市。相比于我出生长大的中国,俄罗斯由于人口基数很小,一所学校里的学生人数也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所学校容纳了第一到第十一年级的学生。我与省常中一行此次交流的学校,斯塔夫罗波尔第五中学,是当地的优秀学校,拥有三百左右的学生。学校位于市中心,于市博物馆、主要的城市广场和公园等都是步行距离。从学校构造到活动氛围再到学生风气,这里的校园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
整个学校由一栋四层的教学楼和一块活动区域组成。校内有参天的落叶树木,景色宜人。不像中国学校必备一块操场,斯塔夫罗波尔第五中学的学生在校内的体育运动范围是瑜伽教室、带足球门的空地、游乐设施和篮球场。在这里,不同年龄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一角。课间或午休时,这块区域也同样是学生们重要的社交场所,三五成群的学生在树荫下自由交流。也真是在这个地方,第五中学的学生与我们一行热情合影、结交朋友。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中国学校分楼分区,每一栋楼都发挥不同的职责,这所学校只有一栋楼。相对的,每一楼层的教室职责也有所区分,学生走班上课每个课间都在楼梯上奔走。必然地,不同班级的学生会在楼梯上不断地相遇,这就提供了一个与更多人交流的极好的机会。
以上学校的构造完美贴合了我对一所欧洲基础教育学校的认识,而让我耳目一新的,则是学校的学生们精彩的欢迎活动。我们第一次走向学校门口时,就有成列的学生站在门口的台阶上,身着民族服装,手拿中俄两国国旗,放声歌唱民族歌曲。走进学校,又是一伙学生用俄文和中文致欢迎词,并为我们奉上迎宾的大面包。在礼堂里,学生们载歌载舞,连续送上精彩节目。我为这些极高水准的节目所惊叹,更让我敬佩的是,每个演出的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的激情和自我表达。我可以感受到一股没有起因的强烈情绪,没有目的的热情,甚至让我有些应接不暇。好在随后中国学生被邀请加入舞蹈,从乐曲奏响开始,我的脚步就没有一刻停歇下——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拉过我的手共舞。他们的热情通过肢体更深入地表达给了我。
斯塔夫罗波尔第五中学与中国学校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面貌。在第五中学,学生要求每天着校服,白色无花色上衣和深色下装也是允许的。这样的制度使得校园里的学生成为一道亮丽道风景线。住家Magrita告诉我,在学校里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化妆。由于基础国情和传统价值观不同,我认为两种制度都有利有弊,取决于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集体要求。
在这里我见识到了一种新鲜又自由的校园文化,“校园”为我打开了新的一面。回头看省中,这里的人们有着本质相似的真挚情感和蓬勃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建设美好校园。
3. 城市见闻篇
高二(8)班 王子睿
自由之城
2017年的9月19-25日,我有幸随学校的代表团造访了俄罗斯。对于一个如此浩大的,拥有多种多样文化的国家,这次行程非常之短,但即使如此,我仍旧是从多个方面,了解到了俄罗斯。
俄罗斯,在此次造访之前,对我来说,是一个近乎陌生,以及充满了神秘感的国家。中学历史书上,关于俄罗斯的几课知识,是我对这个国家全部的了解。在20日到达莫斯科时,一走出谢列梅捷沃机场,迎接我的便是当地极为冰爽,清新的空气,与我之前所知的重工业国家完全不同,大多数俄罗斯的城市都有很好的空气质量。再抬头向上看,是那白云朵朵,湛蓝的天空;环顾四周,我们被大片的原始森林所拥抱。
在莫斯科短暂的停留之际,从导游那我得知,在这片土地面积接近中国两倍的国家,人口却仅为中国的九分之一不到,这也使俄罗斯显得格外的空旷。而且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俄十分之一的人口均聚集在首都莫斯科,又由于莫斯科人均拥有汽车数有一辆之多,这座城市被冠有“堵城”之称。当然,这个称号只是相对于俄罗斯其他的城市而言,在我看来,在中国“首堵”的面前,莫斯科的拥堵,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二十日的凌晨,我们乘坐俄航来到了俄罗斯西南部的小城市,斯塔夫罗波尔市。与莫斯科夜景,闪烁着光芒的街道,相比,从飞机上向下看去,漆黑的城市,灯光零星点点。我们到达时,已是当地时间的凌晨一点,但好客的俄罗斯住家,仍然是不顾着夜晚的困倦,早早地在机场等候。费了一番周折后,我看到了自己住家,是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男生,嘴角挂着微笑。在简单的对话后,我意识到他并不会说英语,这也使得我们之间的交流,皆需建立在谷歌翻译的基础之上,与先前我接触到的交流方式大不相同,因而双方的对话变得趣味十足。
一点的斯塔夫罗波尔,机场归家的路上并没有路灯的照明,只有车前大灯的长明。一路上并未有很多来来往往的车辆,街边也鲜有行人在走动。约十分钟左右的光景,我们顺路途径了市中心。斯塔夫罗波尔的市中心并没有如常州那样的高楼耸立,车水马龙,更多的是平铺开来的小楼,与畅通无阻的交通。
九点的斯塔夫罗波尔,一觉醒来,这座城市已经被阳光所普照。随着住家上学的途中,我发现这座小城里的建筑都十分具有欧洲中世纪的风格,并没有很多新建的楼房,大多都是进行原地的修缮,或翻建。城市的路面非常干净,几乎没有发现被随意丢弃的食品包装袋。比起常州较为发达的交通,及宽敞现代的路面条件,斯塔夫罗波尔仅有主干线配有现代的柏油路面,在楼与楼间更多还是土路或水泥路为主。
小城里的生活十分的惬意,生活节奏不像常州那样的快,当地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还是比较的满意。在这座城里,我总觉得我找到了一种田园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现在,坐在正前往斯塔夫罗波尔机场,回国的高速路上,透过车窗,望那无边无际的原野,与渐渐远去的夕阳,回顾这短短三天的美好,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高二(11)班 吴偲弈
“所有的朋友都在身旁”
这是斯塔夫罗波尔市最真实的写照。
前些天,我参加了前往俄罗斯西南部斯塔夫罗波尔市的友好交流活动,并有幸在我校友好学校斯塔夫罗波尔市第五中学的一位与我年龄相仿,名叫Ilya的学生家中寄宿了三天。
9月20日晚上11点,万籁俱寂,一行人满身疲惫地到达了斯塔夫罗波尔机场,受到了寄住家庭们在机场的热烈欢迎。夜间的疲惫丝毫抵挡不住住家的热情,被住家接走之后,与住家用不是很流利的英语互问冷暖,喝茶谈天,对彼此互相有了了解后才迟迟睡去。
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饭后,与住家走往学校。作为俄罗斯最“绿”的城市之一,斯塔夫罗波尔市绿化面积高达40%。10分钟的路程中对此深有感触。一路上,并不是非常宽阔的马路边便是种满了树,在白砖楼房的衬托下十分显眼。路途中,我们穿过了斯市中央公园,不是很大的公园是当地人散步的好去处。
与代表团成员在酒店大厅集中后就徒步走往学校。在马路另一侧,我们便看到了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们的学生。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在学校门口唱起当地歌曲,簇拥着我们走向礼堂,品尝了当地用来迎接客人的“面包和盐”。小小的教学楼因为我们的到来洋溢着欢乐热烈的气氛。到达礼堂后,学生们带来了当地的传统节目。我们也受邀请同学生一起跳起了俄罗斯舞蹈。随后,我们参与了俄罗斯学校的课堂,领略了当地学生的课堂氛围。此后的足球友谊赛,参观历史公园也为此次行程增光添彩。
第二天,一行人来到当地大学,体验烹饪课程,与俄罗斯学生一同制作了俄式浓汤Борщ。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我们为俄罗斯学生表演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以及《茉莉花》,把中俄两国学生交流推向高潮,并与学生们再次举行舞会,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作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首府,斯塔夫罗波尔却是一个很小的城市,没有成片的高楼大厦,没有大型立交桥,没有巨型游乐场,也没有大型的公共设施,一间大酒店,一座购物中心,一座广场,一所公园,市政府大厅和几排楼房就构成了小小的市中心。但正因为如此,当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得以如此紧密,生活才得以如此温暖而轻松,整个城市也才得以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走在路上,满目绿色,清新的空气似乎能洗涤人的灵魂,没有在大城市里满目的嘈杂喧闹,简单的洋房建筑似乎总是能令人安静下来。不经意遇见好友,一声“Hi”,一下碰拳或是一个拥抱,也总是能让人不经意间被感动。此次出行恰逢斯塔夫罗波尔市建城240周年庆典。原本空旷无比的市中心广场热闹非凡,水泄不通,似乎所有市民都在这一天来到市中心参与了狂欢。热情的俄罗斯人在市中心举行了盛大的狂欢,载歌载舞,为他们小而温馨的家乡送上生日祝福,我与住家一同逛了庆典。在这小小的城市,似乎所有同龄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会用热情的拥抱来向每一位朋友打招呼,也会把我这位中国友人介绍给他的好友,用英语与我进行友好的交流。而我似乎也总是能融入他们的对话之中,也感受到了来自异邦的友好和热情。
斯塔夫罗波尔诚然是一个宜居,友好的城市。虽然此次到访只有3天的时间,但是当地温暖而平和的氛围令我感动。我必将再次到访这座城市,或许是作为老朋友,又或许驻留此地。
4. 友谊篇
高二(11)班 刘禹辰
飞机降落在斯塔夫罗波尔市机场时已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23个小时未眠的我们早已疲惫不堪。拖着沉重的行李刚刚踏出机场大门,看到接待我们的交换家庭早已在此等候,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便涌上心头——既兴奋又陌生,还带着点想要互相了解的好奇。我看到了住家学生脸上热情又略带羞涩的微笑,他告诉我他叫Andrey Glamazdin,一旁的父亲和母亲亲切地和我握手,用夹生的俄式英语试着向我问好。前往家的路上的气氛毫不因深夜凛冽的空气而沉寂,Andrey激动地与我交流彼此的情况,我们惊喜地发现彼此有许多相似的爱好——喜欢宠物狗,喜欢节奏感强的音乐,喜欢化学实验……Andrey的英语非常棒,这让我们的谈话交流变得非常流畅。汽车伴随引擎的轰鸣穿进森林,穿出森林,很快就把车里的异乡人融进了这小镇,我与Andrey的友情这时建立起来,伴随着两校的交流,在三天的行程中得到升华。
第二天的清晨,我们一行人来到斯塔夫罗波尔市第五中学,正式进行访问。潮水般的热情向我们涌来,学校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欢迎我们,穿着俄罗斯的民族服装,唱着动人的民族欢迎曲。学校为我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多才多艺的学生们唱起Калинка малинка,唱起Катюша,唱起Кадриль,还拉着我们加入了热烈的舞蹈。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因为这样的热情而感到羞涩,但当舞曲音量不断升高,我们也逐渐褪下紧张,与他们一起跳舞。Andrey欢快地挽着我的胳膊,一起跳着俄罗斯圈圈舞,礼堂里一同跳舞的人们额头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汗水。
午休的时候,我们被第五中学的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了。他们之中有学英语的,也有学汉语的,都好奇地问起我们的情况,Andrey则一直在我身边,向我介绍。我们一一握手,合影留念。俄罗斯的中学是11年学制,因此这其中既有一年级的孩子,也有17岁的少年,都想和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学生们成为朋友。小镇不大,但见到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亲切友善。那天晚上,我和Andrey一同去参加了斯塔夫罗波尔FM100.1电台的录制,我和Andrey聊天、用俄语歌唱,谈这一天的愉快经历。这电波,把我们的友情和喜悦传遍了小镇的每个角落, 传到了莫斯科。
随后的两天,我们一同上课,运动,游览,还参加了斯塔夫罗波尔市建城240周年的纪念日。好像中俄两国的友谊就浓缩在我们二人间的友谊一般,热切而又真诚。Andrey的家人都非常和蔼,他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Sveta,虽然只有12岁,却是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我们一同度过了三天的学习生活,常州和斯塔夫罗波尔两座友好城市间的友谊,就在我们一对对交流生的欢声笑语中被细腻地描绘出来。
到了要分别的时候,每个人都无比珍惜起这短暂的时光来。我们互相交换了用本国语言书写的信笺,传达了思念之情。直到要离开前往机场的时候,甚至还在一起交流,几乎忘记了要收拾行李。机场上,在我领到登机牌后,Sveta向我跑来,举着手机,上面是用翻译软件翻译呈现的“We will all miss you very much.”抬头看,Andrey一家人正在向我招手。我带着行李跑去,与他们拍下了最后一张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不舍,最后我们唱起了歌《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这首曾经把交流大会的气氛推向高潮的乐曲引得旁人纷纷侧目。道完再见,歌曲余音依然萦绕在我耳畔,我与Andrey间的友情,也将像这首乐曲一样铭记在我们心中,不断被我们回忆。
高二(12)班 王启元
也许是对不同文化的美好憧憬,亦或是对一段奇妙经历的向往,似乎是没有半点的犹豫,看到这通知便立刻去报了名。最终如愿,19日下午,坐上了前往上海的汽车。
坐在车上,看着窗外不同于学校的景与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即将前往一个神秘的国度,来到不同的家庭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想着想着,不免愈发兴奋了起来。
还没有准备好,人便已经走出了莫斯科的机场。一日之间,便已离家7000千米,迎面吹来西伯利亚的凉爽秋风,看着俄罗斯的天空,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此新鲜。怀着激动的心情,机场附近闲逛了一会儿后,便又坐上了飞往斯塔夫罗波尔的航班。到底那个家庭会是什么样呢?会有哪些奇妙的事情发生?2个小时思思想想,飞机已在这座美丽的城市着陆。
刚出机场,便看到了他们!欣喜的欢呼声一扫旅行的乏意,所有的接待家庭和老师都站在那里,举着写着我们姓名的牌子,欢呼着迎接我们的到来。奔跑着找到自己的住家,略显羞涩的拥抱之后,他领着我上了车。
这一切终于开始了!
不需要提前的准备,两个人,不同国籍,用着一样开心的微笑,渐渐交流了起来。已是凌晨,汽车飞驰在空旷的马路上,这是一场多么美妙的遇见!到了家中,他的父母都提前出来迎接我的到来。之后简单的参观了他们的家,他便领我到了房间。整理已毕,互道一声晚安,躺在舒服的床上,只觉得如梦一般幸福。
厉害的妈妈准备了精致的早餐,感觉一切都是如此美好。迎着俄罗斯清晨的阳光,乘车来到了学校。光是隔着一条马路,便已能感受到满满的热情。摄像机,气球,美丽的民族服装,欢快的欢迎曲,欢呼着,簇拥着,走进了他们的学校。欢迎仪式也必是极盛大的。吃完象征友谊的面包和盐,走进了会场。
会场不大,却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两座城市的名字并列贴在墙上,中俄两国的国旗在孩子们手中舞动着。之后便是一个个精心准备的节目,最后的舞蹈,在场的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涌到台上,尽情欢乐。融入其中,牵起彼此的手,一起欢呼,一起跳跃。心中尽是无限的幸福与满足。
在此之后的那几天,无论是在学校亦或是在住家家庭,无处不见跨越国界,跨越年龄的美好友谊。学校楼梯上时而传来的稚嫩的中文问好,一起游戏之后痛快的击掌,住家家人和善的微笑与问候,虽是身在异乡,却仍是处处温暖与感动。
离别之际必定是依依不舍。赠礼,合影,相互祝福之后,便是令人伤感的别离。3天的时光未免过于短暂了,然而他们的音容面貌,以及这几天一起经历的点滴小事,我都会永远记住。之后的日子里,时而翻出这几天的一张张照片,或是回顾这一篇草草的游记,便能唤醒当时的些许感动与欢乐,也许能更加深谙友谊的美好吧。
很喜欢一句话,“人生并不该有提前的设计,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小说”。感谢这次美好的遇见,感谢这份珍贵的友谊。以后的日子里,望能莫失莫忘如今的点滴回忆,成为一生的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