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教育>>人文交流>>国际理解>>文章内容
[图文]我校学生赴美参加“国际新兴领袖会议”
发布时间:2018-10-16   点击:1722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国际部

 

2018年9月30至10月9日,我校高二(2)班高茗涵、高二(9)班陈艾文、高三(12)班钱意纯以及高二AP课程班宋童舒在英语组徐江涛老师带领下赴美国参加了由友好学校科力杰学校(Collegiate School)主办的“国际新兴领袖会议”(IELC: International Emerging Leaders Conference)。来自全球的十一个国家的高中生代表团参加此次活动。
国际新兴领袖会议旨在促进来自全球的学生进行合作并让年轻人认识到全世界企业家所重视的终身技能——如何思考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解决方案,并且将想法转而运用到市场实践。本次会议还包括参观当地大学及杰出企业,并在华盛顿特区进行参观学习。
大会伊始,不同国家的代表团分别就环境问题进行提案议题陈述。我校代表团向大会提交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以亲身经历的“毒地事件”为例聚焦了中国环境现状。我校与会代表依靠娴熟的表达、沉稳的台风和丰富的展现形式赢得了在场其他代表及主办方的阵阵掌声和高度评价。随后的几天,在科力杰学校高中生的引导下,我校代表团进行校园参观,深入小学,初中,高中课堂,现场观摩教学并参与提问与问答的互动活动。在参观Chespeake Bay的过程中,学生从多个层面学习环保知识,并通过现场互动交流详细了解了搜集雨水净化成饮用水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参加了工作坊活动。工作坊活动是由弗吉尼亚州联邦大学的教授指导参会学生完成的。工作坊活动主要是个案分析,训练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批判思维模式。模型建构部分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净水装置,并制作出产品的模型,向其他学生介绍产品的特点及使用方法等。
告别科力杰学校当天,来自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分别布置展台,充分展现各国文化。我校代表团展出了梳篱、剪纸、中国结等,并进行现场汉服展示和歌舞表演。在大白兔奶糖被一抢而空后,学生们临时起意,用明信片给外国学生起中文名字并写下中文祝福语,吸引了大批外国友人驻足。当天晚上,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一起就会议初期各国提案向全校师生的家长进行设计产品推介,并现场回答与会嘉宾所提的问题。
本次会议活动丰富而有质量,集专业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与会师生参与热情高,高效地完成了活动任务的各个环节,学会了系统化解决问题的科学步骤。大会的宗旨是培养有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呼吁各国学生回到自己的学校后能将学到的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为世界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徐江涛图文)
 

















 
附:参会学生感言
International Emerging Leaders
高二AP1班   宋童舒
IELC(International Emerging Leaders Conference)联结了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们,即使仅有七天的短暂相处,但七天中太多美好的瞬间依旧历历在目。
从Dulles机场出来之后,顿时感到自己的下飞机的那种畅然。13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使人过于劳累,Coffey老师的热情使一切的疲劳感消失殆尽。
犹记起Virginia Beach(弗吉尼亚海滩),我对阳光非常的敏感,可以想象海滩的阳光对于我来说是多少苦楚的存在。可是,我真的毫无保留的被他们的所感染,海边足球、排球信手拈来。不得不说,欧美的学生更多关注于活动,相比起他们,亚洲学生则更注重于拍照记录。其实,这小小的选择足以体现文化差距。
最有感触的是做Design Pitch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了“差距”。Design Pitch是分成好几个部分的。我必须承认以前在国际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英语是很自信的,但是需要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成了“哑巴”。语速,口音,词汇使我对我们组的设计了解少之又少。我曾经不止一次为自己托福听力的成绩感到骄傲,但是在真正的交流以及英语能力的运用方面,我深感欠缺。在几天的design pitch里面我不知道拿出多少次手机查找单词,也不知道说了多少次Pardon(请求再说一遍),请求印度人、摩洛哥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重复一遍他们说的话。英语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真正的交流。
10月6日是SAT考试日。因为这一点,我不断的与美国同学提及SAT、AP等各项考试。从他们的成绩中,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优越感,听了美国高中的数学课堂更是加深了这种感受。但是,在做小组project的时候,我可以很肯定的说美国同学Anne Masson和Lucy只做了70%。中国学生的确是会考试,但是学会考试的同时,我们亲手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
我很感谢这一次的机会,我有这么好的一个接待住家。Emma Blackwood真的是一个超级好的女生。在她家,我第一次在院子里感受到美国家庭的魅力。在庭院里享用烛光晚餐:身处丛林,满天星光,拉布拉多常绕膝下。
分别晚宴上的一幕幕,我一直无法难忘。所有人互相拥抱着,热泪盈眶,依依不舍,都期待着未来有再见。Don’t cry because it is over,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莫因其终结而泣,宜为其发生而笑)。
未来再次赴美,若得以机会,必定会再赴Collegiate School。
 
 
学会同理心
高二(2)班高茗涵
在IELC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学习和创新的技能,另外是社交和人际关系的技能。对于我的人生轨迹来说,最重要的一课,是学会同理心。
我们的课题是:解决马来西亚的洪水带来的问题。当我们在做designthinking的时候,对着我们面前的一大堆材料高谈阔论。一时我们说:“要给它装一个马达。”一时我们又说:“要不给它安装一个直升机的螺旋桨?”有许多十分“先进”而且“科技含量极高”的产品,并为我们的创意所沾沾自喜。直到Ms. Boyd来看我们的进展,问我们课题的收益人群是谁,我们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翻看着小纸条,那个被藏在箱子底下“Rick”,那个因为马来西亚的洪水失去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所有物,甚至即将失去生命的年轻流浪汉。我们要保护的是贫穷和无家可归的人。这时我们才幡然醒悟,原来有马达和有螺旋桨的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最适合受难人群的东西。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下指点江山,却忘记了感人所感,需人所需,而这,才是设计出一款好产品的前提。
然而,同理心的重要不仅仅体现在设计与创新中,更体现在团队合作中。一开始,我们同一学校去的代表团需要展示我们国家的严重环境问题。我自己的个性偏向于勇敢一点的,同时也有过类似的经验所以一直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难的。由于语言问题和怯场问题,我的队友们有些打退堂鼓,曾经一度否认自己,又把别人想象得太完美了。我一开始以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处理此事,于是后来让问题更加复杂,经过与我的队友交流之后,最终解决了问题。然而,如果我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事情,感他人所感,应该会使问题简单很多。我一直企图否认自己的紧张感来给自己自信,却被自己说的话迷了眼——谁不会有紧张的情绪呢?而同样是队友,我一开始却没能好好照顾她们的感受。
同理心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对于人际关系还是对于学习、工作。我非常珍惜我学到的这一刻,今后我也会将同理心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之一。
 
I love IELC
高二(9)班陈艾文
从期待,到出发,到经历,再到分别,时间过得太快。到现在,躺在床上,还以为会听见住家小狗的跑跳声。这是一次现实比想象更加美好的经历。
格外喜欢住家的妈妈,很健谈、很幽默、很有耐心。最开心的就是她来接我,一路上我们会聊各种各样的话题,比如当天的经历、比如中国的学校,交流一些看法。回到家,听完puppy的一阵欢迎吠叫,接受了大狗Max的一阵磨蹭,我们会继续我们的对话。聊到彼此的爱好,Mrs. Markiewicz宠爱地抚摸着两条狗,说这就是她的爱好。我还看到她在花园的躺椅上看书,就有一种很宁静温馨的感觉。最让人惊喜的,是她的厨艺。本以为饭菜会很不合胃口,却意外的被迷住了。我喜欢早餐的面包,涂着浅绿稠状但有特殊清香的酱料,几根我说不出名字的细菜丝均匀地摆放在酱料上,微辣但是很开胃;或是干脆涂了厚厚的一层巧克力酱,香脆而甜。有时是披萨,第一层是鸡蛋,然后是满满的芝士,多汁而有嚼劲,撒些胡椒和盐,开启充实而快活的每一天。
最大的收获是design thinking,我们和不同国家的人合作,博采众长,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一天,我们学习倾听而不是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天,我们头脑风暴,把一个大问题缩小到具体的一方面,把一切都缩进一个HMW question;第三天,我们开始开发想象,提出产品构想,细致运作方式;第四天,我们学习用写故事的方法去进行从问题、到解决方案、到结果的叙述,制作简洁大方美观而信息量大的LOGO,晚上是最让人期待的design pitch。虽然我们组最后没有拿到非常靠前的名次,那种齐心协力的友谊,那种达成目标的喜悦,都是最珍贵而不可复制的。
华盛顿特区之旅很值,Hard Rock Café(一家美国特色餐厅)的晚餐很棒,纪念品店的礼品很贵。分别晚宴很不舍,很感动,满满的收获,满满的ins。很喜欢那句“Don't cry because it's over, please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That's it. I love IELC.
 
愿君多采撷
高三(12)班钱意纯
车马劳顿,颠簸周折,终于踏上了思念的故土。
很神奇。我既对活动念念不忘,想要有时光机器,倒退重来一遍,又盼望着家乡的饮食起居。
一如中美看似大不同的文化,也能和谐交融,并不矛盾。
待人接物
有时,“保守孤僻”这样对国人的标签还的确有一定道理。其他国家的同龄人都会非常主动的和陌生人搭话,聊着聊着竟成了要好的朋友,而大多数中国学生似乎都更愿意呆在舒适区,与中国人相互交流,对外国人则像是一种“你不来我不去”的态度。这倒并不是闭关自守,更是一种怕被拒绝的胆怯。其实,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英语到底有没有口音,而是你敢不敢表达自己。(比如印度人一样很受欢迎)
生活方式
我从未看到宣传光盘行动的横幅,它却被实实在在的践行了。一次我饱了,盘子里还有半块披萨,对面的Conor突然问我还要不要吃披萨。我说“饱了,不吃了,你要饿的话可以再拿一块。”但他二话不说就拿走了我盘子里的那块,毫无顾忌的吃起来,吃完了说“再拿一块太浪费了。”震惊之余,心底更是对他如此节俭食物的感动。还有早已耳闻的垃圾分类。由于在中国没有明确细致的垃圾分类,第一天倒错还羞的面红耳赤。剩饭剩菜、塑料刀叉,纸质餐盘全都要分开放。
学术培养
贯穿IELC的最主要活动便是教会我们如何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运用design thinking解决问题。design thinking大致包括这几个阶段:探索问题(discovery)、阐释问题(interpretation)、汇聚想法(ideation)、实验操作(experimentation)、成果展示(design pitch)、改进优化(evolution)。或许我们会在生物书上看到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与之类似,但作为学生亲身体验,还是从未有过的。或许因为教育体系的不同,我在前两天的活动都显得参与度低、创新想法少、表达能力差。面对英语如母语流利的组员,我更是开始“自闭”,愈发沉默寡言。但一想到如果接下来三五天都这样一直不讲话,这个活动就丧失意义了。终于在第二阶段,我思考良久,鼓起勇气提了一个问题How might we detect andmonitor the fire situation?竟然被采纳了(后来也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就好像打开了堤坝的阀门,之后思维的潮水不断涌流,即使找不到相应的英文词汇也能间接的用肢体语言等表达观点。每天还有邀请的演讲者来激发灵感,演讲生动有趣,无时不刻不在吸引着我。
除了新颖的教学模式,美高生活以及学生也给了我全新的认知。作为一个高科技产品最发达的国家,我却极少看到美国学生沉迷手机,就连社交账号也不常查看。课堂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轻松,放学后每个人都有球队训练,作业写到十点多,经常有课堂测验或考试。即便没有强制的自习课,大清早也能看到很多到图书馆自习的同学。
另一个印象最深的点就是无论何时都要提问题。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引导孩子在演讲/对话之后一定要提问题,今后自己做演讲的时候也有向观众征集问题的习惯。'Telling them doesn't mean they're listening.'告诉他们并不代表他们听进去了。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观众能有更好的理解,演讲者能有新的灵感。
Don't cry because it's over. Please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过去已过,未来还未来。
带着一路采撷的花朵,继续前行。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