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7月16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音美教师代表团共42人赴英国苏曼培训中心学习,其中音乐教师23人。我们考察了曼彻斯特的几所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学机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等学校,观摩了数节音乐课、中小学管乐社团演奏,游览了莎士比亚故居等名胜古迹,伦敦、爱丁堡、切斯特等英国文化名城,参观艺术馆、博物馆,初步了解了英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艺术教育现状。百闻不如一见,来到地球另一端的异国他乡,置身其间,整个英国社会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大的课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其自然风光、风俗人情、社会文化等进行着全方位的了解和比较。
镜头一:物尽其用
英国的学校没有气派,校门很不明显。我们参观过的其中有两所公立学校看上去像我们这边的简易房似的,我觉得英国的校园给我的感觉就是小空间、大世界。所谓“小”学校很小,小校门、小过道、小操场,所谓“大”它有极大的容量,一室多用。比如礼堂既是饭厅,又是表演厅,还是活动厅,集多功能为一身。如:进门的大厅和宽大的走廊就是开放的图书阅览室。又如:教室里被划分成多个区域,有集中学习区,有独自活动区,有小组谈论区,还有教师辅导区,集教室、画室、活动室为一体。这里没有多余的空间,但空气里都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家的温馨。在他们看来,学校学习就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一件事,不张扬,学校内部设施也不奢华,有的比较陈旧,但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评价机制、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是很硬的。比如音乐方面,每个学校有政府投资的管乐社团,每个学校都配有各类打击乐器和鼓,学生配有一架雅马哈电子琴和苹果电脑,学生可以把听到的旋律在键盘上进行练习,并学习使用作曲软件创编音乐,我们欣赏到一个学生的原创音乐作品水平极高。英国学生到初中就不开设歌唱课了,他们认为变声期的歌唱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的音乐课堂更多的是关注节奏的训练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镜头二:人尽其才
英国学校的环境布置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兴趣。教室、教学楼走廊,甚至是餐厅、多功能室,到处都是学生手工制作、学习成果、活动剪影等图表、照片、作品等,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都说激励的话、感谢的话、希望的话。孩子整天都沉浸在成果、成功的幸福当中。结合我校艺术节美术作品的展出,集中在一周中展出,每个展出一天时间就下架更换其他内容,观摩的时间就课间、中午,有的学生可能还没时间去关注,这样学生作品的价值没有很好的呈现,相比之下,我们太追求学生作品质量,太讲究规范布置的过程,挤占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削减了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学习的机会,英国学校的这一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镜头三:寓教于乐
学校一般很少进行枯燥冗长的纯理论和学术的说教,过分理性化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趣,让他们在学科的大门外望而却步。即使有,他们也会深入浅出地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单元化、主题化成了他们在教学活动安排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国家教学大纲对小学生应试能力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英国五年级的孩子在计算方面的要求跟我们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他们给学生留大量的时间去观察生活、培养兴趣、张扬个性、发展能力。他们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不是在流水线上大量地复制生产清一色的标准件。
镜头四:注重实践
在伦敦国家艺术馆虽只呆了15分钟,看见一拨一拨老师带着幼儿园孩子、小学生、还有中学生在艺术馆学习,场面感人:小学生席地而坐,老师正在讲解一幅幅油画故事,学生不时举手发言;中学生三两个一组,正在素描;连幼儿园小不点们都不吵不闹在听讲解。学生们学得极为认真,就像在课堂学习一样专注。而那里,就是他们的课堂。联想到我们的学生外出参观,就像放风一样,注意力尽到吃喝玩上,真正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太少太少。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镜头五:日常礼仪
英国文明程度及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世人皆知,这次亲眼所见,让我叹为观止。任何场所,你不会听到一个英国人在大声喧哗,他们总会很优雅的小声交谈;车站上,商场里,人们秩序井然地排队等候;各种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可他们却总是会主动地对你说thank you;“Excuse me!”“sorry”“please”等这些话语,让人感到亲切和友善;每一个走在你前面的人,不论是男士或女士,哪怕老太太,都会等你走过才会松开推门的手;马路口,总会看到疾驰的私家车为我们停下来并示意我们先行。特别是有一次我们乘坐的大巴由于车身大,很难转弯,真的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倒车,这时一辆私家车淡定地在等待,没有按一下喇叭。所有这些场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有时候还真的会让我们这些来自“礼仪之邦”的访客汗颜。
镜头六:赏识教育
这不是从他们老师身上发现的,相反的,我是从他们学生身上感受的:有一次我们在学校进行乐器的实践活动,我们几十位老师分成几小组进行打鼓训练,要求是每组的老师们合作创设不同的节奏类型进行合奏,并且会有一位中学生给予我们帮助。由于我们组的意见不统一,以至于最后展示的时候节奏并不和谐,但是那个在我们组的英国学生用手机翻译成中文告诉我们:你们很棒。当时我感觉自己倒成了一个在窘境里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后沾沾自喜的蓬头稚子。
镜头七:换位体验
在一次学习参观的过程中,学校安排音乐老师为我们上一堂乐器学习课,我们大多数老师都不是学习吹奏乐器的,但是每人都要选一件吹奏乐器来学习,老师会手把手教我们,最后展示。活动结束后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你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你才知道学生学习的不易。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镜头八:心随乐动
非洲鼓是他们音乐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打击乐器,我们也在那里体验了一把,但是这次体验让我感受到了英国老师的良苦用心。活动是这样的:所有人都围成一个圈坐好,第一个人可以敲一下,也可以敲两下,如果敲一下紧接着的的人就敲,如果敲两下就要隔一个人敲。现场老师们玩的热情高涨。英国的老师没有教学大纲,这样的练习都是老师自己设计的,我觉得对提高学生节奏感和学习音乐的兴趣、注意力非常有效。
镜头九:音乐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虽然很遗憾没有感受到教堂唱诗班的魅力,但是很荣幸欣赏到了铜管乐队的演奏。苏曼中心安排我们去观摩据说是英国最棒的管乐队的排练活动,当汽车把我们带到一个乡间的旧厂房,本已疲惫的我们好像都不是很感兴趣,但进入排练大厅,我们的精神就高度集中起来了,乐团指挥、队员们水平极高堪称一流让我们折服,他们不是专业的音乐团体,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各地,每周下班后相约集结在这个俱乐部合作演奏,并到各地演出参加国际大赛,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他们热爱音乐,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英国,我有些水土不服,时差没倒好睡不好,西餐也不如我们常州饮食美味可口,还有曼彻斯特城的卫生小环境不如我们常州整洁干净,英国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但我们的教育考察学习,最终目的不是查看别人短处,而是通过相互比照,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和提高自我。只有真正把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环境里敢说、敢做、敢想、敢思考、敢挑战,真正把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放在第一位,一切才有可能。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杨英
2013.9